第九章:乌池镇
大年初三一大早,村民们就陆陆续续的齐聚三姐弟的茅屋前。 易家大伯、三叔倒也还算守信,已经早早的把修房子要用的麦草等物料赶着牛车运了过来。 在里正的指挥下,扎草个子的、和泥巴的、修墙的,补地坪的,上房顶架木材缮茅草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这么冷的天,修房子是个苦差事,即便大家伙也是有工钱的,但这份人情,茯苓感激不尽。 从一大早干到天抹黑,整个茅屋修葺一新,虽然仍旧有些简陋,但好歹可以遮风避雨,有了落脚容身之所。 没什么能招待乡亲们的,茯苓只得烧了一锅热水给来帮忙的村民暖暖身子,对这茯苓有些过意不去。 房子总算是修好了,茯苓心里总算是舒了一口气。不然按大梁的节气,炎城又处在大梁国境内比较寒冷的区域,往年农历的三月份还会下桃花雪,棉衣不到四月是脱不掉的。 因为有杜民在,姐弟仨一天没敢吃东西,此刻才觉饥饿难忍。 烤了两条三四斤重的草鱼,三下五除二的就吃了个精光,这才感觉不那么冷了。 望着修好的房子,姐弟仨心里暖暖的。想起屋外还剩些搅拌好的泥巴,便索性就着火光把屋内的老鼠洞、墙洞、火炕等一一用泥巴抹平修补好。 想到以后能睡在暖暖的大炕上,再也不用猫在不透气的草垛子里像老鼠一样的过活了,三个孩子不禁眼含热泪。 初六这日天还没亮,茯苓就早早到河面上捉了十几条鱼放入背篓,又拽了把麦草盖在上面掩人耳目。 茯苓打算去镇子上的市集碰碰运气,脑海中还依稀记得,之前和爹娘去镇子上赶庙会时,那儿卖鱼的小贩可是不少。想来是只有长乐村人对鱼忌讳,别处倒没这个讲究,这样一来若是能把鱼卖了就可以换些粮食填饱肚子了。 也许,挨饿的日子就要结束了也未可知。茯苓想想就有些激动。 从长乐村到乌池镇路程可是不短,单凭两条腿走路怕是要走上个大半天,如今积雪那么厚,怕是路上要多耽搁些时辰。 在冀州北部,像炎城这样的县城大大小小没有上百也有几十个,而在这么多的县城里,炎城却差不多是最落后的一个;在炎城辖区内,却又有几十个镇,乌池镇却又是动乱最多、最穷困的镇子。 镇子上的人以农业为生,有几座煤矿,其他的轻重工业基本上一个没有。 要说靠山吃山吧,靠水吃水吧,这里一穷二白的,没什么特产。 要非说有特产的话就是那青云山、硭荡山一线的几座大山深处有些不怕死的猎人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寻到个把株老山参,再有就是那鹿茸和熊掌了。 这些东西虽是能卖上价的好东西,不过也都是有经验的老猎户和当地人拿命换来的。 说白了,这乌池镇普通百姓除了种地基本没别的收入,就是靠一年一季的庄稼收成活命。 所以这里的百姓生活境况大抵都一个样,穷得也一个样。 碰上逢集的日子,那些个为了生计发愁的人家便不甘心在家里猫冬,便到这镇上的集市里做些小买卖换些家用,也有一些百姓是以货易货的,把家里有的东西挑来换些需要的回去。 这儿的百姓生活常态大抵如此。 这乌池镇下辖几十个自然村,方圆一百多里地的老百姓衣食住行都要到这乌池镇上,虽然镇子不大,镇上唯一的集市也就一二里路长,茯苓记忆中,这里却是特别热闹的,尤其是赶上庙会或者逢年过节的,那集市上的人更是挤都挤不动,如今却一派萧条败落之象。 因镇上有条河,河上游两岸的林木较茂盛,枯枝落叶较多,落入河中被河水浸泡后,河水就变成了黄褐色,流入下游,在河水深的河段就呈茶褐色,因此镇上的百姓也都俗称这条河为黑水河。 而这乌池镇镇名中的“乌池”二字也是因这黑水河而得名。 本想雇个牛车啥的到镇子上,无奈兜里没有一文钱。一路上雪深路滑,到外都是冰,茯苓走了一个多时辰才到镇子上。 天气寒冷又加上刚过完年,集市上做小买卖的、赶集买东西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