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造纸
时间过去一个月,秋意渐浓。 第一小学正式运营,里面有七个班,其中有五个班招收的是七岁到十二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一共一百个人。 事实上部落这阶段的孩子还远不止这个数。 只是,这一百个孩子是李炎精心挑选出来的是,都是智力正常和听话的孩子。 部落的教育资源不足,李炎不想浪费,倒不如选出大部分的精英进行教育,淘汰掉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在这个时代,公平并不可取。 剩余的两个班是专门给部落的部门长、厂长、以及军人等有特殊职位的族人去学习。 这便是姜部落现时需要学习的人口,李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十个教师,那十个教师作为部落的师资力量,传授给更多的族人。 而剩下的农民、工人等普通人就没有学习的机会,现在部落根本没有给所有人教育的条件。 部落的教育事业慢慢走上正轨,但李炎觉得,要想普及教育就得发明出纸笔。 在古代的中国就是一个例子,隋炀帝开创科举制使得平民有书读、有往上做官的可能,但是,这是建立在纸张普及的情况下。 在纸张普及之前,成本非常高,只有大户人家才消耗得起,直到汉朝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主流说法是发明,其实是改进,使得纸张得以普及,成本降低,各类书籍得以广泛传播,才有后面的隋炀帝开办科举制的条件。 由此可见,纸张对教育事业的作用是非常的巨大! 所以,李炎打算把纸造出来,一来可以给族人学习用,二来可以告别用树叶擦屁股。 纸张的构成是植物纤维,李炎在穿越前是考古专业,曾经研究过这方面的知识,对于造纸,他也略懂一二。 于是,他带着五个族人在工业园里研究了一个多月。 失败了几次后,今天总算研究出一些眉目。 一个院子,里面摆放着各种工具,有石磨、有舂臼、有陶制水池、也有布制的方格抄纸,甚至还有一些压制工具。 之前总结了不少经验,李炎相信这次一定会成功。 只见他与族人选择了一些干的葛藤、禾草、烂渔等材料,先将这些材料洗干净、泡烂。 接着,就将这些材料放到舂臼里捶烂,捶得稀巴烂了,又将这些植物碎渣放到大锅里大火煮制。 数小时后。 李炎打开窝盖,只见锅里面一大锅黄褐色的浓粥,还冒着滚滚的热气。 取过一根木棍,搞拌了几下,浓粥里面有很多碎屑,还有很多很细的纤维。 这便是纸浆原液。 纸张的主材料便是这些,不过,这还没完成。 李炎又命人取来一锅淘米水,也就是煮过小麦的水,这些米水有黏合的作用。 将一锅淘米水加入去后,又开始大火煮制。 纸浆的浓度一定要合适,磨成粉末的纸浆要添加了一些熬过的米浆作为粘合剂。 煮到差不多了,李炎命人收火,待锅里的纸浆冷却后,李炎他们就将这些纸浆倒入一个陶制的大盘里。 这个大陶盘呈方形,镶嵌在地上,如同一个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