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一路绝尘在线阅读 - 1674.演变

1674.演变

    1674.演变

    旗袍这个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在马上的传统服装,在中国最大的这座中西文化交汇、三教九流鱼*混杂的大都市得到了*胎换骨的改良、形成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焕然一新的特征,并且能在全国风靡一时,既有深刻的历史机遇,又有时尚潮流的现实需求,是从各种细节的变化中变得成熟,并得到肯定的。

    京城和申城自古就是南北两大区域的代表,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就和京剧之所以能在京城发扬光大,而评弹却能在江浙沪一带长盛不衰的道理一样,那种上身臃肿、**肥大的旗袍到了十里洋场,首先就是被开了衩,就能让女人的两条腿在那开衩处时隐时现的出现,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一直得到极高的评价。

    旗袍的领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高度的先高后低。从那些百年前的照片可以看出,上个世纪之初,申城就引领风气之先,开始流行起元宝领,领高可直抵腭下,继而高到耳根,拢住下巴,这样可以极大的美化脸型,更加使得古典的鹅蛋脸变得更加典型。可是到了二三十年代,因为欧美服饰的影响,旗袍的领型由高到低,低领成为了流行趋势,并慢慢向无领发展。无领的旗袍虽然还不到西方袒*露背的开放程度,但可以展现女性那好看的脖子,自然比有领的旗袍样式新颖、也显得活泼俏皮,这种由风月场开始的改良自然会引得社会上纷纷效仿。

    旗袍的袖长的变化也在与时俱进。上世纪二十年代,旗袍衣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的出现,袖长至肘部,呈喇叭状,袖口滚镶锯齿形、波浪形、线香形的边,或是衬着白色**花边。后来随着西服革履在那座城市的盛行,欧美女人的紧身*衣越来越引起那些爱赶时髦的交际花的注意,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展现出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旗袍收腰明显,衣袖时而细长,长过手腕;时而短至肘部,露出前臂;有些袖长短到只剩肩下两寸,甚至干脆直接省去袖子。就可以充分理解吊膀子其中的内涵了。

    旗袍衣长的变化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的改变。上世纪之初,旗袍刚刚在大都市的那些石库门里被改良之时,首先是旗袍的裙摆变短了,鞋袜甚至小腿都露在裙摆外面,相对于旧式衣裙的极度保守,这无疑就是一次革命。到了三十年代之初,旗袍的衣长变得更短了,下摆稍过膝盖,裙摆收紧,凸显出女性的腰部曲线;而到了三十年代中期,随着来自欧美的高跟鞋开始与旗袍进行搭配,精巧的高跟鞋更增加了旗袍的美感,使女性身材更显得纤细动人,裙摆渐渐加长,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不仅盖住了双脚,也和西方的曳地裙一样裙边及地。

    不过,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随着越来越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参加工作,旗袍的设计和时尚领导者从**的花魁与社会的交际花手里转移到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女性手里,于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女性腿部的魅力,也为了行动方便,旗袍的裙摆逐渐变短,开衩也逐渐升高。这也和一位商业巨头所说的那样:经济越发达,财富越集中,女人的裙子就会越来越短,反之则会越来越长。

    时至今日,海派旗袍历经百年的演绎,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形形*的样式,以多变的姿态展现着女性美,演绎着别样的东方**。既能体现大中国海纳百川的*怀,又能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中国女人在国家庆典、公开场合中最优雅华贵、落落大方的首选服装。

    穿旗袍的女人,在长相上多少都应有点古典的韵致。不要求柳叶眉、丹凤眼,至少**之间有些秋水伊人的样子;不要求沉鱼落雁、如花似玉,起码也应该长得有些清秀、有些纯洁、有些中国传统的羞涩;不要求像林黛玉似的多愁善感,也不要求和崔莺莺般的雍容华贵,至少有些女文青的那个范;不要求什么冰肌玉肤,**似酥,也不苛求什么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但至少不能是孙二娘那样的母老虎。

    穿旗袍的女人,在身材上多少应有点衣服架子的影子。不要求她的颈项和背脊颀长而温婉,至少得有些笔*、有些光滑、有些韵味;她的肩头既可以是带一些中国古典的尖削的,也可以是西方那种圆润的,或者是现代的平平的,但千万别是过于肥胖,也不能骨瘦如柴,那就叫倒胃口;她的*可以是喷薄欲出的,也可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绝不能像李伯清散打里说的那样:墙上按了两个图钉。她的腰身,应有些纤细,就绝对不能是水桶腰;她的**,必须有些突翘,如果前后一般平,穿上旗袍那就只能是**粮食。

    穿旗袍的女人,多少得有些对这种服装文化的理解。不能过分要求一件丝绒旗袍下罩着玲珑剔透的苗条身材,露出藕节般滑嫩的手臂,天鹅般*拔的玉颈和套着连裤袜的**,但起码穿上一件红旗袍,看上去应该像是静静的在墙角盛开的红玫瑰,或者是夏日天边的一抹彩霞;起码知道旗袍就是自己的第二肌肤,可以衬托东方女性**,柔弱的外表,也可以体现气质高雅,形象高贵,充满那种旧时与现代气质的完美融合。

    穿旗袍的女人,多少得有些文化。不必读过张爱玲的文章、戴望舒的诗,也不必看过阮玲玉的电影,但必须知道旗袍本身就有一种冷艳的忧伤,也有一种繁华落尽的沧桑,宛如一朵古典的花,仅仅只盛开在时光深处。于是就可以看见淅淅沥沥的小雨,铺着石板的江南小巷,丁香花似的女人撑着把油纸伞、穿着旗袍摇曳而来;于是就可以看见百乐门的夜晚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舞池里旋转着跳舞的饮食男女,歌后周璇穿一身镶着亮点的旗袍,站在麦克风前面软软的唱着:夜上海,夜上海,这里是座不夜城……

    穿旗袍的女人,多少得有些女人味。世上没有哪一种服装能像旗袍那样将中国女人的**典雅、山水韵律体现的淋漓尽致。除了小女孩还没有**女人的范畴、不宜穿旗袍之外,无论是二八佳人的青涩、新娘的端庄美丽、中年女人的成熟**、老年妇女的优雅自如,一袭旗袍总能穿出老少通吃、无可取代。苗条一点的可以穿出纤细动人、rou感一点的则是丰腴圆润;高个子可以是婷婷玉立,小个子也可以是**可爱;上凸下翘的可以是韵味十足,略显发胖的也是魅力十足。形形*的女人配上各式各样的旗袍,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美丽。

    穿旗袍的女人,多少得有些修养。因为旗袍本身那些渗入美感的因素就有些唐诗宋词的底蕴,那柔美的曲线只属于那些身材高挑而充满韵味,姿态迷人而又自有分寸,心界从容而又渗透了亲近。大家闺秀自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大度,小家碧玉自有小家碧玉的清新可人,即便只是普通人家,有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内心的舞动也应该比天空还要高远,比大海还要浩瀚,自然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中国女性最生动的人文画卷。就是不能是河东狮吼那样的悍妇,遗憾的是,阴盛阳衰的现象导致了那种没有教养和缺乏知识的女人出现。

    穿旗袍的女子,多少得有点特色。要么像上世纪的女人,那幅定格在历史画框里的水墨江南的虎钮铜锁的乌木大门吱呀一声,从门后闪出一个乌发明眸、肤如凝脂的女子,或者走过格木雕花窗外的廊道,到不远处去看荷塘夜色;或者在集市上听见有人叫她的闺名,温婉曼妙地转身一笑,美不胜收。要么如同现在的女人,或者和自己的闺蜜们一起坐在夜店里挥霍青春,白的红的啤的都能喝,唱的跳的说的都会;或者坐在家里,葱指轻拨,琴声就随着茶香飘散开来,那些韵味会令人陶醉。

    反正,旗袍很美,可没有衣服架子不过就是一件衣服而已;反正,穿旗袍的女子很美,可品味不出旗袍的神韵就有些无言,所以,就和好马配好鞍一样,美女还得旗袍才能展现。于是,女人的身段,就在苗条丰润之中,有了些不多不少的人间烟火味;女人的魅力,就在抬手投足之间,散发着那种欲语还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