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逍遥江山在线阅读 - 1181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181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儒家最高理想是周公相成王。【】大儒做国君的卿相大夫,小儒给富人办丧事,自己家里人跟着去吃酒饭,过着寄生虫的生活。儒家利益与统治阶级完全一致,两者间妥协合作是很自然的。墨家与统治阶级利益并不一致,统治阶级为了要利用墨家,作暂时的勉强的有限度的让步,墨家对统治阶级则是忠实服务,竭尽心力,成为最驯服的仆役。墨家一方面对儒家猛烈攻击,企图夺取儒家政治上的地位。一方面视死如归地为国君贵族守城御敌,保卫他们的利益,以为这样做,可以取得信任,庶几行施自己的学说。事实却相反,墨家不曾得到卿相行道的机会,儒家虽受攻击,依然为国君贵族所尊重。

    但双方的争斗还是你死我活,。儒家主张“亲亲有术(等差),尊贤有等”,严格区别亲疏尊卑,巩固封建等级制度。墨家不反对等级,但反对儒家所说的等级,主张兼爱、节葬、尚贤、尚同。。儒家主张有命在天,寿、夭、贫、富,安、危、治、乱都是不可改变的天命。

    墨家反对宿命论,认为天欲义(善政)而恶不义(乱政),鬼神赏贤而罚暴,命是暴王(亡国之君)所作,穷人(怠惰人)所述。

    儒家主张繁饰礼乐,教富贵人糜费财物,自己分肥得食。

    墨家反对不劳而食,主张节葬、非乐,斥儒者“贪于饮食,惰于作务”。儒家主张穿古衣,说古话,“循(述)而不作”,“仍旧贯,何必改作”。墨家反对保守,主张创造新事物。(多适合建立现代强国的文化)

    儒家主张不显谏,待国君问,问小答小,问大答大,不问不言。墨家反对庸言庸行,主张“事上竭忠,……有过则谏”,“务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古人常说“文死谏,武死战”根本就不是儒家的学说,被儒家冒用了)强使国君行有利人民的政事。墨家攻击儒家,与荀子痛斥贱儒很多相同处,不同的是荀子痛斥七十子后学,墨家则直接攻击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主张复西周之古,按照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分配生活资料,这自然是一种空想。

    墨子虽也承认贵贱的等级,以为天子、三公、诸侯、卿、大夫下至乡长、里长、家君(家长)各级正长,都是有智慧有威权能统一是非表率万民的贵人,万民则是贱者愚者。

    但墨子主张选择贤良为正长,并复大禹之古,要求各级贵人学大禹过着与万民同样勤劳菲薄的生活,放弃剥削的权利。这更是一种空想,永远不会得到统治阶级的采纳。“将求之不得也(不可求得),虽枯槁不舍也(死也要追求)”,墨家就在这个空想的追求中幻灭了。(不可能!天地可灭,墨家幻想建立人类大同的宏愿也不会灭亡,想想现代西方文明,不就是实现了墨家的很多理想吗?)

    孔子尊天信命远鬼神,天子得祭天,庶人只许祭户神或灶神,祭鬼只许祭父母。墨子尊天非命信鬼神,主张人无贵贱,都有权祭天和众鬼神。

    这些在两家的著作里,多有记载,有个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墨子·耕柱》)

    巫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说“爱我身于吾亲”,很可能是墨家文献的夸大其词。这显然与儒家强调的孝道不合。除了这一句以外,巫马子的说法总的看来符合儒家精神。

    因为照儒家看来,应当爱有差等。

    谈到这些差等,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

    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同上)。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

    爱家人,推而至于也爱家人以外的人,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过来说也就是行“仁”,这都是孔子倡导的。这其间并无任何强迫,因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侧隐之心,不忍看得别人受苦。这是“仁之端也”,发展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爱人。但是同样

    自然的是,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爱是有差等的。

    儒家的观点是这样。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这会不会弄成薄父母而厚别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除儒家的有差等的爱。孟子抨击“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的时候,心中所想的正是这一点。

    在爱的学说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以后的许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过。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带根本性的分歧。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也可以说,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应当行仁义?

    不过他的回答是根据功利主义。他强调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若把第五章所引《墨子·兼爱》篇的话与本章

    所引《孟子》论“四端”的话加以比较,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两家的根本分歧,双方就这些问题,争斗几十年,仍旧不休不止,杨峥有些担心,自己这个西方的哲学,会不会演变成一场意气之争,最后学问没学到,反而因为争斗而伤了和气,丢了原本大好的局面。

    但很快他又释然了,亚里士多德去百科全书一般的人物,学问系统,经过后来几百年的发展可以看,除了几个学问被后来的伽利略、牛顿推翻了外,其余的一起都基本上是正确的,尤其是哲学上,他的学说算得上是完善的,只要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怕别人检验,再者哲学这东西就是需要去辩,越变越明朗,那么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各自权衡了一番后,他是决定冒险试一试做出些改变。

    院中的庶吉士可不知道他心里已经百转千回过,还以为是掌院大人在生气呢,不免人人心头忐忑。

    杨峥看了看,道:“时候不早了,上课吧?”

    杨峥讲学的时间并不多,但出奇的被这些庶吉士喜欢,此时听了这话儿,众人先是松了一口气,继而是一阵惊喜,杨峥的诗词讲学,众人还是极为喜欢的,尤其是词的三种境界,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之余,也略微做了几首诗词试了一试,除了意境相差太远外,根本就达不到发乎心的境界,因此在备受打击后,对《杨氏词话》越发看重起来,寄希望日后功力深厚之时,也能写上一篇上得境界的词儿来。

    此时听杨峥要上课,本能的以为是诗词了,人人欢喜之余,各自神态恭敬了许多。

    杨峥早已将众人的神色看在眼里,淡然一笑,道:“我刚才说过了,诗词歌赋不过是小道,学得再好,于国于民无大的用处,后主李煜词儿倒是不错,可如何,不会治国,最终国破家亡,自己也被人毒死,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试想若是当年后主,不寄情诗词歌赋,专心治国依着父辈留下的半壁江山,未必就不可作为,可见诗词写得再好,除了满足个人的声名外,与百姓,与朝政有何用呢?”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说话。

    好一会儿才有人道:“诗词歌赋于国于民有没有好处,我不知道,不过在我大明除了四书五经,剩下的就是诗词歌赋了,我们不学这些,还能学什么,大人总不会让我们却学习cao练兵马吧?”

    杨峥听他们语气中对武将颇有几分轻视,心头有些不满,可今日他不想在这方面多做争论,想了想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才是治国之道,大宋过分重文轻武,才落得处处被人欺负的下场,可见文有文的好处,武有武的妙用,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文,也离不武,若没有那些边疆将士死守国门,诸位还能安然坐在这里享受着四周景色的熏陶,诵读着圣人之言么,未必吧?”

    众人彼此看了一眼,低头不语,显然是有些愧疚。

    ^^^^^^^^^^^^^^^^^^^^^^^^^^^^^^^^^^^^^^^^^^^^^^^^^^^^^^

    今天诸事不顺,咱们明日再说,着实弄得心烦得很!一个字没码,用的是存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