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风雨四百年在线阅读 - 第一章 第九节

第一章 第九节

    第一章第九节诸葛氏与梁甫吟(下)

    诸葛亮躬耕地是南阳还是襄阳?到底是哪里?——根据可靠历史资料可以得出结论如下:

    (1)194年至07年冬天,孔明一直住在宛城西的卧龙岗,《隆中对》在这里进行;

    ()08年初春,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以后,由于曹cao步步进逼,君臣二人和他们的团队不得不‘战博望,弃新野,转当阳,失樊城’,最后南渡沔水(即汉水),迁居襄阳城西南的柳子山麓。不久,刘表病死,接班人刘琮投降曹cao,刘备遇险,逃出襄阳西门,马跃檀溪,必然是奔柳子山军营去的。《三国演义》说,刘备是到远离自己队伍的南漳水镜庄去了,试想此时的刘备,北有曹丞相重兵压境,后有蔡瑁追兵紧逼,他怎么会背离自己的兵营,反而去找一个山野隐士海阔天空地胡聊?再说,蒯良蒯越老家就住南漳,二蒯已经参与了蔡瑁的阴谋,刘备去南漳不是找死么?众多正规史料记载,刘备离开襄阳后,不得不带领自己的团队奔江夏,投刘琦。然后运作了赤壁之战。所以,孔明的确也在襄阳住过,不过时间不超过一年。

    (3)宛城是南阳郡的治所,自然称为‘躬耕南阳’;襄阳当时是南郡的治所,所以,迁住襄阳后不可叫做南阳,更不是躬耕。在南阳住的是草庐,《隆中对》原该叫做《草庐对》;在襄阳住的是官邸或军营,而非草庐。

    (4)徐庶荐诸葛,并非是弃刘投曹时提出的,而是继司马徽之后,徐庶又一再推荐诸葛亮,刘备才三顾茅庐的;‘隆中对’后,徐庶和孔明同时工作在皇叔身旁,直到曹cao占领襄阳,拘留了徐庶的老母,大孝子徐庶不得不弃刘归曹,这时的徐庶,正和刘备的团队一起住在江夏。

    (5)根据《水经注》记载,当时襄阳城有内外两层,外城四面都有河流环绕,襄阳城风光迷人,水路交通方便,军事上易守难攻。刘表把荆州治所放在此地实在是聪明之举。

    沔水(汉江)在襄阳城北自西向东流过,流到城东北时,淯水(白河)自东北方向汇入,汇流地点叫做宛口。宛口之后,沔水改向南流,流到襄阳城东门方向时,宽阔的沔水中央有一块风景优美的绿洲,名叫鱼梁洲,庞德公的宅第就在洲上;鱼梁洲正东岸上座落着司马徽老先生的住宅;西岸上有庞统(庞士元)的宅院。这地儿真好,二位高人比邻而居,方便了青年诸葛亮拜师学艺;庞统居近,方便了卧龙、凤雏相互切磋。这三家隔河而居,有桥相通。

    沔水继续南流,甩开襄阳南门十多里后,又有一个河洲,蔡瑁家居于此,人称蔡洲,洲的西侧沔水伸出一个脖颈,脖颈西联一个大湖泊,称作洄湖。洄湖北岸叫做上洄,这里住着杨仪,此人就是诸葛丞相死后护陵回蜀、路斩魏延的那位丞相长史;洄湖南岸叫做下洄,这里住着杨仪的族弟杨顒(yong),这人就是六出祁山时孔明的主簿。《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rang)星》里,是他推心置腹地劝告诸葛亮,‘不可事无巨细皆要亲理,那样做不符合管理学原理。既不利于发挥下级作用,又让自己十分劳累’,丞相说‘我并非不知这个道理,只是害怕下属万一不尽心,出了差错,辜负了先帝对我的重托’。上下级间一番掏心窝子的思想交流,感动得大家痛哭流涕。此后,诸葛亮心力交瘁,终于病倒,星落秋风五丈原。杨仪、杨顒本是蔡瑁的部下,后来蔡瑁降曹,二杨却跟着诸葛亮去了蜀国。可见皇叔和孔明人格魅力非同凡响。

    洄湖西岸的广昌里有庞德公另一处住宅。南漳那里又有司马徽的一处祖居,通称为水镜庄(司马徽号称水镜先生)。但是刘表执政期间,庞德公、司马徽都住在襄阳东。

    襄阳城西,沔水有一条支流——檀溪。这就是刘皇叔‘马跃檀溪逃避追杀’的地方。檀溪南流形成一个湖泊,名叫鸭湖。穿湖而过的檀溪水东南流去,在洄湖南面回归沔水。出襄阳西门,偏北处跨过檀溪,那里有徐庶和崔州平的住处;西门正西过檀溪,柳子山里有刘备新野部队逃过沔水后的驻地。这也就是襄阳的隆中。诸葛亮的确也住过一阵子。

    (6)有人说,“诸葛亮如果躬耕南阳(宛城西),那他怎么会娶襄阳的黄月英呢?”——须知,当时的淯水(白河)是直通沔水(汉江)的,两地来往一点也不难。诸葛亮经常外出求学和访友,‘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日’,黄承彦和诸葛亮交往很方便。

    西汉元帝时有一位南阳太守召信臣(‘召’字在此读如‘邵’),东汉光武时代也有一位南阳太守杜诗,他俩都倾力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不论灌溉或水运都十分方便,加上他们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深得民心,百姓们称之为‘召父杜母’。后世‘父母官’一词就是这里来的。召信臣在南阳郡守任上,还发明了‘水排’,也就是水力鼓风机,用于炼铁等行业。召太守潜心于科研,把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极可能影响了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连弩箭等重要举措。

    由于召、杜二人一系列善政,宛城到襄阳来往一趟,加上走亲访友,少则三天,多则五天,那就足够。这种水陆交通情况至少维持到了清朝康、乾年间。

    作为可靠证据的历史资料如下。

    (1)卧龙岗黄权祭孔明。

    黄权,字公衡,巴郡阆中人。刘璋主政蜀地时,他曾任郡吏、主簿。众官撺掇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希望借力打力,抗击汉中的张鲁。黄权坚决反对,并且指出,刘备是枭雄,一向不甘人下,请他来后患无穷。刘璋把他贬到广汉小县当县长。结果不出黄权所料,刘皇叔一点不讲同宗弟兄情谊,取刘璋而代之。众官看风使舵,纷纷投降皇叔,唯独黄权坚守小城不降。直到刘璋命令下来,黄县长才放下刀枪解除武装。刘备敬重他忠而有节,重用他为偏将军、护军将军、治中从事。

    后来,东吴攻杀关羽,收留刺杀张飞的凶手,刘备大怒,不听孔明和许多大臣劝阻,执意攻打孙吴。黄权提说,‘吴人强悍善战,且顺江而下易进难退,不如让由我黄权打头试探,主上您和大军伺机而动,以策安全为好’,刘备不听。结果,夷陵一战,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多里,先主爷惨败而回,并且在永安城一病不起,彻底挂了。当时镇北将军黄权奉命驻守江北,防备曹魏偷袭,蜀军大败,黄权进退无路,只好投降曹魏,暂且栖身。魏明帝封黄权为镇南将军、淯阳侯。

    有消息传到魏国,说是刘备杀了黄权全家。他说,蜀主和诸葛丞相不是小肚鸡肠之人,‘必不为此’。事实证明,蜀国的确没有加害他的家人,并且待遇如初。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他对不起我”。

    34年秋天,蜀军六出祁山依然不能奏效,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孔明耗尽了毕生心血,怀着终生遗憾魂归九天。

    消息传到魏国,黄权的一颗心,如同碎了一般,无比哀痛;纠结之情无法自抑。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一直偷偷地盼着诸葛亮能北伐成功,统一中国,那时,他就可以回归故国,全家可以团聚,自己也可以重新归属清正廉洁、睿智超群的诸葛丞相麾下。于是,冒着生命危险,他到诸葛隐居躬耕的卧龙岗,建庵祭拜自己无比崇敬的老长官——诸葛丞相。事后,魏明帝对他大加威胁,严令他立即进宫交代情况。催促他上朝的太监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旁人都吓得不知措,以为黄权必死无疑。可是这位淯阳侯爷,面不改色,不紧不慢地见了皇帝。谁知明帝曹睿只是问他:“你说魏国、蜀国,谁是正统?谁能统一天下?”黄权正色答曰:“那要看上天的意思了!”

    明帝哈哈一笑,事情就算过去了,并且封他车骑将军之职。明帝真不愧一个“明”字。

    从那时以后,除了战乱,历朝历代都在黄权建庵处,年年祭拜孔明,就连(蒙)元及(满)清都没停止。这还不足以说明‘躬耕南阳’是在哪里吗?

    014年11月,南阳防爆设备集团公司征用南阳市镇平县魏营村一块土地,上面发现一处古墓。根据《水经注》记述,这就是黄权夫妇合葬墓。惜乎该墓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被挖掘过一次,墓主人遗骨已经无存。原来高大的封土堆已近铲平。考古价值如何,不得而知。

    ()刘弘、李兴祭孔明。

    东汉到西晋,上了史书的刘弘有好几位,刘备的老爸也叫刘弘。我们在此提到的刘弘,字和季,生存时间为(36`~306)年。此人是晋武帝、晋惠帝时期的重臣,平生任过的官职多不胜数,什么太子门大夫(相当于太子少傅)、率更令、太宰长史、宁朔将军、镇南将军、荆州刺史、侍中,爵拜宣城公等等。

    晋朝初年,惠帝皇后贾南风大杀皇亲国戚,“八王之乱”中,司马氏家族内斗,争权夺利,自相砍杀;众大臣难以判断风向,因为站错队而死于非命者,比比皆是。唯有这位刘弘同志实在是高,处漩涡而稳如泰山,一直受重用,一直安然无恙,最后寿终正寝。

    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此话在他这儿好像不灵。欲问此人有何处世秘诀?——原来他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儿时的玩伴、小学的同学,在洛阳同住永安里一条街上,关系密切非同一般。大家想想,曾经光屁溜、玩尿泥、捏泥人,就凭这一条,那感情就不一般。虽然说,当时的尿泥泥塑不属于国家博物馆珍藏品,小屁孩儿拉帮结派打群架,也算不上政治军事大业绩,可是,回忆儿时乐子的魅力,常令那些混迹政治漩涡的人无比怀念。更何况步入政坛后,此人处处展现文武全才。史书说他,率领将士东征西战保卫皇家政权,大都获胜;而且胜利不揽功,失败不推责;为官施政‘劝课桑,宽刑省赋’颇得民望。刘弘还不乏文学才能,身后留有文学著作三卷。因此,司马炎活着的时候,他是太子少傅;太子成了皇帝,他就是太傅级人物,八王压不垮,权臣挤不倒。

    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八月到十月,刘弘以太傅衔,外放荆州刺史,领兵驻扎南阳宛城,打跑朝廷劲敌彭城康王司马释,迎接惠帝回京城。皇帝下诏,让他到南阳卧龙岗祭奠蜀汉丞相诸葛亮。于是刘太傅命令他的助手李兴写了一篇祭文。这位李兴时任太傅掾(yuan4),他的老爹就是《陈情表》作者李密。如今的中学生都知道,《陈情表》是一篇优秀古文,入选了中学文学课本。子承父业,李兴的文学功底也很了得。这且不表,我们关心地是这篇《祭诸葛丞文祭文一开头就说“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鼙鼓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沔之阳’就是汉水的北面,显然指出诸葛草庐在南阳,而不是襄阳。

    捎带说说,所谓‘天子’,就是晋惠帝,尽人皆知,这家伙是个白痴,史书记载,他有两大笑话:一个是说,一次雨后他去逛风景,听到池塘里蛤蟆乱叫,该皇帝就问:“牠们是唱给公家听的?还是唱给民户听的?”——众位太监和大臣立刻傻眼,想笑吧也不敢,回答吧也想不出词儿。还好有一位聪明人答曰:“公家地里的,为公家唱;民户地里的,为民而唱。”又一次,皇帝陛下坐朝。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上奏说:“现在遇上大灾荒,黎民百姓都没饭吃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没有‘饭’吃,为啥不吃rou粥呢?!”满朝文武再次哑言——金口御言,满朝文武望尘莫及,谁叫你们水平不够?

    所以,这次刘弘和李兴祭拜孔明,虽说名之曰“天子命我”,但是我们可以断定,决不是晋惠帝自己的主意;当时的惠帝就像东汉末年汉献帝一样,早就成了权臣的木偶,今天你拉过来,明天我抢过去,朝不虑夕,危如累卵;三零五年八月到十月,权臣为了竞争皇帝控制权,就在御驾驻跸之地大打出手,惠帝脸上挨了三箭,六颗御玺都丢了。所以后来东晋成立时,晋元帝都没有帝玺,北方少数民族枭雄都叫他‘白板皇帝’。须知这六颗御玺可是来历非凡,它们是当年秦始皇用和氏璧雕成的,到此时已经传了五百五十年了。

    我们查了一下历史:当时惠帝跟前有一位大臣荀藩,代天子下诏的,可能就是这位老哥。

    荀藩(45~313),字大坚,颍川颍阴人(今河南许昌)。他是东汉司空荀爽的玄孙;他老爹荀勖(xu4)做过西晋司徒;他的弟弟当过太尉。这就是几代‘三公’,门第高显了。荀藩本人历官黄门侍郎,尚书右仆射,尚书令,司空,死后追赠太保衔。从他个人的历史及学问来看,绝不会弄错诸葛草庐之所在。何况305年距诸葛亮去世的34年不过七十一年,孔明先贤的躬耕遗迹应该完好存在,所以,诸葛躬耕南阳(宛城)不容置疑。而荀勖(0~89)和诸葛亮生年有14载交集,荀勖死时荀藩已经44岁,这就进一步确定荀藩确切知道诸葛亮躬耕的地点。

    此外,可靠的证据尚有十来条,不必一一列举。

    另一个应该辨明的问题,就是书载‘诸葛亮好(hao4)为《梁甫吟》’。

    古汉语‘甫’同‘父’,原是对本氏族内有重大贡献的男性前辈之敬称。《梁甫吟》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是那位‘甫’对‘二桃杀三士’表达强烈谴责,对‘三士’表达无尽的怀念。曲调哀婉凄绝,又对伤害梁甫之人表达了厌恶、鄙视和讽刺。后来,《梁甫吟》成为一种通用曲牌,另行填词演唱,就像《忆秦娥》《念奴娇》《虞美人》《昭君怨》《西江月》《诉衷情》《雨霖铃》《声声慢》《关山月》《八声甘州》一样,未必还是原来的内容。该曲演唱时所配乐器有:笙、笛、箫、节、琴、筝、瑟、琵琶。可见还是很委婉动听的。

    梁甫是谁?‘二桃杀三士’是咋回事?

    梁甫又称梁丘甫、梁丘据,春秋时代齐国人。齐国是姜太公封国,因此国君属于姜姓吕氏。梁甫的本名叫做姜据或吕据都行,他本是齐国王族,官拜上大夫之职,历经齐灵公姜环、齐庄公姜光、齐景公姜杵臼三朝,一直和著名的齐相晏婴同朝伴君。这二人不同地是:晏婴:小个子,貌不惊人,但是有干才、有口才、有文才;忠于国家但不阿谀奉承任何人,包括国君;敢于犯言直谏,也比较讲究方式,从不把批评对象逼到死角;虽然得罪人,但也没有激烈对抗;姜据恰恰相反:伟岸身材,白面长须,一表身材;言行不顾对错,不知国家,只知君王,国王言行统统滴支持;自己少才华,也就从不出主意;国家政权与百姓是何关系?从来不想、不问。

    这三朝时,齐国故事多多,国君弄出许多事故,晏婴不顾个人安危,不断劝诫自己的老板,多能让其改邪归正;而姜据看在眼里,不放在心上,从不进谏,只是逢迎。有几个例子如下:

    灵公的妈咪名叫声孟子,这位老阿姨不守妇道,竟和大臣叔孙侨如私通。叔孙胆小,每每躲闪不去;声孟子则大怒,找到家里训斥他。后来叔孙实在害怕,跑到了国外,改换了国籍。声孟子那个气呀,不打一处来,暗想,这就没招儿了?你走一个,俺立马另换一个,拉上大臣庆克,继续优哉游哉。庆克往往男扮女装,坐上香车凤辇钻到宫里不出来。————这让国王儿子咋能受得了?就是大臣们也实在看不过。于是上大夫崔杼(zhu4)联合一帮人,宰了这个狗东西庆克。

    灵公可能是恨透了男扮女装,于是反其道而行之,让自己的后宫嫔妃个个女扮男装,————望见自己的这些妻妾都像小伙儿似的,心里十分得意。不过好景不长,大臣奏报:街里乡间都看不到女娃了,全是他妈的二愣子傻哥们儿。原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再漂亮的美女,谁不跟着宫里学?于是,灵公又赶忙下诏说,哪个女孩儿胆敢再穿男装,人们可以就地撕破她的衣衫,剪断她的腰带。谁知就这样也止不住。气急败坏的灵公找来晏婴,叫他出主意。晏婴说,这不复杂,君王您老立马下令吧,教您的嫔妃都恢复女妆就行。————没过半月,老百姓家女孩儿都露面了!

    就这点小事,姜据也不谏言,任凭国君恣意而为。

    不久,事儿又来了。灵公娶了漂亮的小老婆,小老婆生了漂亮的小儿子,灵公就想废长立幼、废嫡立庶。那年月,这可是个原则性大问题,后果多半危险。晏婴再次严肃劝告,灵公不听。后宫里和朝臣中,弄得纷纷扬扬,不亦乐乎。公元前553年,灵公心力交瘁,重病卧床,上大夫崔杼再次露脸,杀死庶子,拥立嫡子,灵公惊吓过度,一命呜呼。新君就是齐庄公姜光。

    这人哪,要是老干大事,而且总是成功,往往就会自我膨胀,弄不清自己究竟能吃几碗干饭。崔杼先生就是这样。

    崔大夫立了庄公,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强娶了棠公的美貌寡妻棠姜。庄公呢,觉得跟崔杼关系密切,经常到崔大夫家里看看,一来二去看出了棠姜实在漂亮。‘既然崔杼喜欢我,我也喜欢他,他喜欢的我也喜欢,那我就喜欢他老婆吧’,于是跟棠姜有了一腿。常言说“朋友妻,不可欺”,这国君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他跟常人的逻辑不一样。

    起初崔杼还能忍着,后来,庄公得寸进尺,居然当着随身太监和崔杼的面,拉上棠姜就去里屋亲密一番。这还不算,有一次带着大臣去崔杼家,和棠姜亲密完事,走出来还嘻嘻哈哈,揪下崔杼的帽子就跟另一个大臣换了换,戴在崔杼头上的帽子正好是全绿色的(!!!)这就是‘给老公戴绿帽子’的由来。后边的情节如何发展,用脚丫子也能想出来。再懦弱的男人也不会窝囊到如此地步。何况崔大夫干过多少大事,岂能长期忍受这个!于是开始寻找机会,报仇雪恨。

    前547年五月某日,莒国国君前来国事访问,崔杼告病假,不出席。莒君走后,庄公立刻驾临崔家,名为关怀崔大夫的健康,实际想亲热一下多日不见的棠姜。谁知崔杼拉着棠姜躲到里屋插住门,拒不出见。兴冲冲的国王不知死到临头依然雅趣横生,敲着庁柱大唱卡拉ok,那意思,如果不是柱子木头太粗,肯定要表演一段钢管舞。就在此时,院门关闭,庄公随员全被轰到门外。崔杼的家兵家将,各执兵器围了过来。姜光先生犹如一瓢冷水浇头,方知大祸临头;兴趣没了,脸色拐弯倒蛮快,连忙陪着笑脸说,“得了,得了!寡人错了,我发誓今后不和棠姜那个了!”兵将说“俺们不懂别的,今天就是奉命宰杀流氓。”姜光又说“慢着,慢着!那啥,诸位壮士请给您们崔大夫传个话,让寡人到宗庙里向祖宗磕个头,就自尽。”兵将们逐渐收缩包围圈,顺便说“崔大夫病了,不接见人。”姜光一看啥招儿都不灵,赶快攀登墙头,狗急跳墙。忽然一箭射来,正中大腿,重重摔到地上。一阵刀剑,心脏刺穿,脑袋搬家。

    这时崔杼出来了,全身披挂,手握宝剑,先把几个佞臣做掉,姜据和其他人跑了。晏婴站着不动。崔杼说,“国君死了,宰相不殉葬吗?”宰相答曰,“国君死社稷,宰相陪殉;国君为社稷出逃,宰相一定伴驾。国君死于不光彩的私事,晏婴凭什么陪死?”崔杼又问,‘那末,平仲先生你想干嘛?’晏婴说‘我只知道国君死了,宰相必须料理国事。’崔杼还是允许他祭过庄公,没有杀他。

    齐国太史负责记载重大史迹,写道:“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弑其君。”崔杼立刻杀了他;太史的二弟来写史,和哥哥一字不变,又被杀;小弟弟来写史,仍然照旧。崔杼不敢再杀了。这就是成语《秉笔直书》的由来。

    庄公死了,再立新君。新君就是庄公异母弟姜杵臼,后称齐景公。这位景公国君有个特点,就是好招徕勇力之士。什么是勇力之士?就是力气大,发起狠来不要命。好听点说,叫做‘行侠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实际上不懂法律、不讲礼节、不顾社会公德。只要哥们儿对我好过,给过我好处,我就跟他抱团儿。不论我哥们儿犯了什么罪,不管他做了什么恶,谁要动他一指头,我就跟你玩儿命。——很明显,这是一种社会破坏力量。可是那时社会不能正确认识。

    齐庄公也曾有过蓄养勇力之士的作风。可能当时的国君私人安全感极差,希望‘勇力之士’这部分人成为自己的贴身保镖。晏婴对此极为反感,我们在有关他的史料《晏子春秋》中(第一卷;内篇;谏上;第一),可以看到:“(齐)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仁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er3)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就是说,自从庄公开始重用勇力之士,这批人不拿国家、社稷当回事,宗室贵戚也不再为国推荐贤良,君王的近臣也不再进谏斥退恶人了。为此晏婴专门跟庄公详谈了一次,说明真正的‘勇’,必须是舍命维护正义;真正的‘力’,应该是在维护法律、公德方面不畏强暴。否则就是不可取的。

    到了景公,事态更加严重。姜杵臼先生养了三位勇力之士,名字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既不归属中央警卫团,也不隶属公安部安保局,也不是cif\fbi,直属景公一个人。平日闲来无事,只管睡大觉、逛大街。晏子推心置腹讲明了这番道理,希望辞退这仨家伙。景公说,‘他们力气那么大,谁能处理得了?’晏宰相说,只要您同意,那就看我的。

    过了几天,御花园桃子成熟,晏婴让人摘了三个水蜜桃,每个都有三斤重(当时每斤只有现在的46克),国王出面召集群臣聚会,论功奖励桃子吃。仨勇士一看大喜,心想那就是我们哥仨了,正好每人一个嘛!不料,丞相开口了:“在座哪位功劳大,还能大过咱们君上吗?第一个桃子,请陛下享用。”景公也不客气,拨开蜜桃薄皮,吱喽一声,蜜汁进肚了。

    公孙接(捷)连忙说,“我曾徒手打死一头野猪、一条猛虎。这功劳谁能比?”

    没等别人搭话,立刻拿了第二桃,也不揭皮,两口吃下。田开疆一愣,觉得有气:“俺随君上两次出征,开疆拓土,这功劳不大?”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最后一只桃;古冶子连忙说,“那次国君乘了三驾马车过大河,一只大鳖咬伤了左骖马后腿,君上十分危险。是俺憋口气,钻到水下,追了好几里,斩下鳖头,牵住马缰,救了陛下上岸。打死野猪和老虎算什么?——功劳大的,反而吃不到桃子。士可杀而不可辱!”登时拔刀自尽了。公孙接见状,满脸羞惭,说“是勇士就得讲义气,只怪我莽撞,一时性急,功劳不大,抢吃了桃子,害了古冶大哥性命。我不能苟活世上”,一下也自尽了。田开疆感慨地说,“论勇力我不如古冶子,论义气我不如公孙接。我抢得什么桃子啊?”扑通一声,老田也自尽了。这就是《晏平仲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齐景公把三人埋在临淄城南荡阴里。

    后来就传出一首《梁甫吟》歌曲,歌词是: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和晏婴同为三朝元老,又是国君本家的姜据,后来被封在梁丘城食采,因此被称为梁丘据,其后代则以梁丘为姓。做为梁丘姓的创姓始祖,被其后裔尊称为‘梁甫’。梁丘城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再后来,梁和丘成为两个单姓。

    梁丘据的后代出了两个著名学者,父亲梁丘贺,儿子梁丘临。他们是《易经》研究大家,创立了《粱丘易》学派。诸葛亮家族文化,深受《梁丘易》影响,因为梁丘贺、梁丘临家住琅邪郡(国)诸城县枳沟镇乔庄村东。诸葛亮祖籍就是诸城县,后来迁到阳都的。

    由上综述,《梁甫吟》不可能是诸葛亮原作,极可能是梁丘据所作。你看那词文,通篇充满对晏婴的不满,但是没有一句提到梁甫。《梁甫吟》,梁甫所吟诵者也!梁丘据与晏婴同朝几十年,政见不同,常有龃龉。但是晏婴理胜,口才又好,姜据先生总是论战的失败者。心中的愤懑,发泄于《梁甫吟》,这是合理的诠释。

    诸葛亮认真学过《梁丘易》,很小时候,跟着别人哼哼几句《步出齐城门》也是可能的,但是躬耕南阳、待时草庐,成为一家之主后,他是不会贬低千古名相晏婴的。这一点,就连罗贯中老先生心里都有数。所以他让黄承彦唱出贤婿《梁甫吟》不是上面那一段,而是: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飞,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满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这和《二桃杀三士》毫不搭边。

    三国以后,许多文人雅士也有《梁甫吟》诗作,都是哀叹怀才不遇和悲伤时局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他们对‘孔明好为梁甫吟’的自我理解。

    陆机:梁甫吟年命时相失,庆云鲜克乘。

    哀吟梁甫癫,慷慨独拊膺。

    李白:梁甫吟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杜甫:梁甫吟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刘基:梁甫吟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