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从长平之战开始在线阅读 - 第575章暗渡百姓至赵国

第575章暗渡百姓至赵国

    战场上,朝堂里,明里的,暗里的,秦国与赵国已经不止交战了多少个回合。

    总体来说,双方似乎都已经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甚至在各自的视野之中,整个战局的变化也正朝着自己所预想的方向发展着。

    秦军方面,不仅对韩之国的粮道形成了彻底的断袭,更是趁着联军分批烧粮的机会,对韩军展开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围歼。

    一场完胜,直接歼灭韩军近万人。

    当然,这区区万人的损失并不算多,但这万人给韩王带来的震动却是rou眼可见的。

    这一点,在韩都城新郑的秦使屠贾显然最有感受,原本连见都不愿意见自己的韩王,在得到独独韩军损兵上万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派遣了宫中宦者前来询问起自己住得是否满意。

    如此明显的妥协,屠贾当然明白韩王的用意。

    屠贾却没有直接就范,反而是委婉地拒绝了入宫的建议。

    多年出使的经验告诉屠贾,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人才会越加珍惜。当然,更重要的是,黑冰台已经传来了消息,王孙秦异人已经离开邯郸,不日抵达新郑。

    屠贾等的,就是这最后的一击。

    虽然不算是王炸,却绝对有资格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只要韩军倒戈,哪怕只是收兵或是坐观成败,剩下的事情,就要容易多了。

    而在赵国方面,与秦军的对峙已经持续了数月之久,rou眼可见的,此战至少还要延绵数月之久,很明显,对秦国国力的削弱已经算是达成了目的。

    赵国当初所制定的诉求,便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不让秦军得到周王畿这块肥沃的土地。至少不能将其中大部交给秦国。

    当然了,如果在这个过程,如果能给予秦军大量的消耗,那自然是更好的。

    而随着周王畿附近的粮食被一烧而空,秦国如果不想被拖死,势必要发起进攻。那样一来,最后的目标和诉求,也就近在眼前了。

    不过,如今的赵国,最重要的事情,却不是洛城之战。

    而是周王畿的这几十万百姓的问题。

    只要能吃下这几十万的百姓,不说在道义上,在礼法和民心上,从此赵国将占据怎样的地位,单单是rou眼可见的利益,就足以动摇人心。

    几十万的劳动力,至少让赵国的国力上升一成之多。若是能够按照赵括的想法,将其调到北疆,甚至上升两成都不止。

    不仅如此,赵国国力上升的同时,也是秦国国力的下降。

    即便出现了最不想出现的情况——洛城之战以秦军的胜利告终,一个没有了百姓的周王畿,能给秦国带来多大的利益?

    即便是有利益也得三五年之后了。

    三五年,足够赵军厉兵秣马,再战洛城了!

    因此,可以说,只要拿下了这几十万的百姓,实际上洛城之战,赵国便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了,其战略意义,甚至不下于李牧的十几万大军南下。

    而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标,赵括也是不惜动用了几乎全国的资源。

    粮秣啥的就不说,平原君为了调度这天量的粮食,已经瘦得脱了像了。

    被赵括视若底牌的羽林卫、暗卫,也不惜代价地往周王畿地区掺沙子,为的就是在断粮之后,怂恿百姓前往赵国。

    甚至田单,也被赵括派往了上党郡,为的就是统一安排即将到来的流民。

    甚至是已经在草原筑城的吕不韦,也被要求提早完工,并到代城主持流民的接纳工作。

    可以说,整个赵国,已经在为流民的到来,做着几乎所有可能的准备。

    随着一亩亩田地被联军无

    情地烧毁,哀嚎逐渐响彻在周王畿的土地之上。

    只是,作为占领者的秦军,不仅没有在这个危难的时候向百姓发放粮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反而继续向百姓征收税赋。

    严苛而死板的秦法瞬间如同一座大山,狠狠地压在了周王畿百姓的头顶之上。

    同时也将百姓们最后一丝丝的希望给彻底烧灭。

    辛苦了一年的田地颗粒无收,秦国的赋税却是一粒米都不能少,死亡或许是百姓们唯一的归宿了。

    当然,身为前线大将的王龁不是没想过奏请王上减免赋税,甚至是开仓放粮。

    只是,秦王用一本厚厚的账本对王龁进行了回复。

    一句话,国库也没有多少余粮了,想要打下去,就必须苦一苦百姓。

    至此,王龁再不敢多言。

    只是,没有收入的百姓,即便是想吃苦,也都没得吃啊!

    就在数十万百姓都欲哭无泪,甚至开始囤积野草准备过冬之时,一条消息悄然在底层百姓中流传开来——去赵国,上党郡,那边收纳流民,有饱饭吃。

    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态,一些百姓开始蠢蠢欲动。

    三天,蠢蠢欲动的百姓已经开始启程;

    五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

    七天,蠢蠢欲动的百姓已经抵达了上党郡;

    十天,无数的百姓,携家带口地奔向赵国、奔向上党郡!

    而他们所投奔的上党郡,似乎早有准备一般,不仅没有阻拦他们的进入,在那边境处还准备好了热的饭菜,干净的房间,甚至还有烧好的足量热水洗去一身的疲惫。

    一边洗去一身的疲惫,换上备好的干净衣物,另一边便开始对流民的登记。

    一家几个人啊?

    要去投奔亲戚的?那谁,长子县路票一张!

    什么?行李多!

    早说啊!那个谁,去长子县的马车再留一辆!这家人有点儿多,给安排个大点的马车!

    什么钱?放心吧!这点钱,大王给你们出了!能安心、开心地待在赵国就好!

    票拿好哈!去长子怎么也要三、五天路程,一路上可是要凭票领吃食的!别弄丢了,弄丢了我又要弄一遍,麻烦得很。

    下一个!

    没亲戚投奔?想来赵国讨碗饭吃!

    嗯......你这让我很难办啊!赵国人都是自食其力,看不起讨饭的,也没讨饭的职业啊!看書菈

    哈哈,逗你的!

    我等的就是你!

    这样吧!赵国北方中山郡正在开发,去那里如何?今年到明年秋天的粮食,官府会先借给你,然后到地方了,每名成丁分田三亩,一年免赋,一年后十赋一!怎么样?

    家里孩子多,三亩田太少了?

    明白!

    那就只能再往北了,没错,代郡!

    远是远了点,但好在每丁分田五亩!还是一年免赋,一年后十税一。可以吧?

    还少!彼其娘之的,是不是在耍老子!你哪来那么多吃饭的口!一妻一妾?孩童六个?彼其娘之,老子都还没娶妻!

    行吧!那就只能再往北去了!那边正是开发的时候,大片大片的地儿哦!

    什么胡人草原?

    那已经是我赵国的土地了!

    我王隆恩,每丁最多可分田二十亩,只要你肯种,跟那边的官员说说,估计还能给你加点儿。最重要的税赋低啊!三年免赋,三年后才每十赋一。

    三年,你那半大小子也该成丁了,再分个二十亩!就怕你种不过来啊!

    怎样!是不是很心动

    ?老子都心动了!要不是想要在战场立个功取个城里的媳妇,咱都想去了!

    还不行?彼其娘之的,老子的刀呢?

    你满世界去打听打听,凡是逃难来的,除了咱赵国,哪国不是二话不说逮到一个便捆一个到矿场上,先水里火里炼个三年,不死也要你脱层皮。我王给这么好的条件,居然还挑三拣四的。

    是你丫飘了还是老子拿不动刀了?

    误会?最好你能自圆其说!

    嗯,嗯......

    了然!早说嘛,还当啥事儿呢!不用担心了,告示上不都写了嘛,百户一组,人满就出发,路上的安全啥的根本不用担心,有大军护送着呢!吃食什么的,更不用担心了,大军吃啥你们吃啥,我王都包了。还能屈了你了?

    安心上路,啊呸,尔等放心跟着走就是!

    什么?

    这就对了!到地方好好种地报效我王!等瓜娃子长大了,记得来参军!这地儿要是让秦人给夺了去,可就没这好日子过了。

    那却不必了,去岁,吾也是逃荒来的,哈哈!如今,本将已经是军中什长了!

    那啥,我王说了:

    这是逃难到上党郡的周王畿的百姓在这儿听到最多的话语!而这样的话语,也在周王畿的各个城池里流传了开来。

    显然这一切都是赵王括手下的羽林卫和暗卫的杰作。

    的道理,赵括在九年义务教育里就明白。

    战乱必然波及百姓,更何况是号称虎狼的秦军。

    没有了粮食,想要活下去,逃难似乎是必然的,随着去往赵国上党郡的人越来越多,赵国的一些政策也不胫而走,毕竟有些百姓就是先一个人去探探路的,得知了赵国的情况后,当即就一路跑回了村里,带着本家本族的人就往赵国奔!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之下,短短的时间内,已经传遍了整个周王畿。

    而等秦军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根本就拦不住,你白天设卡,我就晚上走,你封了大路,我就走小路。

    更何况因为联军到来太快的缘故,秦军只来得及将各城的要职换上老秦人,下面的胥吏却还是本地人。

    这年头,胥吏也要生活的啊!

    因此不少的关卡甚至出现了胥吏和百姓一起逃亡赵国的情况。

    不过短短的半个多月,整个周王畿的百姓都已经十去六七。

    而随着周王畿的百姓们在赵国的安排下成功分得田地,这样的消息很快传遍六国,顺便那句:的宣传口号也被广而告之,无数的来自各国,生活的水深火热的百姓黔首悄然离开故乡来到了赵国。

    于是一场由粮食之战,却意外地让赵国启动了百姓引进计划。

    好在的是,如今各国的目光已经被即将打响的洛城之战所牢牢吸引,参战的各国也感受到了压抑的气息,正全心全意地准备着最后的大战,根本管不上赵国的saocao作。

    当然了,也就是赵国要的都是些黔首百姓,这些黔首在各国的上位者眼中,也不过是如同田中韭菜一般,割去一茬,新的一茬长得更茂盛,根本不会有多在意。

    因此,即便是最终有人察觉到了异样,也终究没有对赵国的计划产生任何的影响。

    殊不知,正是这微不足道的黔首百姓,让赵、秦两国的国力地位在悄然发生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