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汉末之益州崛起录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三章建设益州

第七十三章建设益州

    贾成做出这些规划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益州境内国土面积不小,包含巴、蜀、云、贵、陕等地,汉制南北八千里,东西四千里,拥有东汉疆域面积近三成。

    境内各种矿产资源之多,也是当时天下之最。尤其盐铁之利可与青、徐二州相媲美。当初秦能以此地为基鲸吞天下,绝不是光靠秦人彪悍善战、上下齐心所能为之。

    盐铁和程都平原肥沃的良田,才是支撑秦人连番征战并吞六国的经济基础。

    而贾成就是在当初秦人的基础上,更加充分的利用益州资源,达到重振大汉的目的。

    就整个益州全境来说,除了蜀郡拥有广袤的程度平原,适宜耕种,其余各郡山多地少,很难发展中原传统农耕。

    毕竟这个时代,粮食问题才是制约地区发展的最大因素。

    所以,他只要打好粮食这张牌,就能把益州各地捏合起来,形成一个牢固合作的国家。

    第一步,就是在原有秦直道和汉官道的周边,选相对适合耕种的小块区域建城开荒。

    蜀地人口还不算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分散居住在偏远山区,很难把他们集中起来。也就导致各郡能够直接利用的人力并不多。

    利用地方大族豪右的力量,用粮食吸引这些零散分布的人群走出山区,将新城建起来,开辟荒地定居下来。只要一年半载时间,程都平原粮食收获以后,便能源源不断的通过这些交通要道将粮食运送到各地新城,足以维持这些人前期所需。

    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授人以渔环节来了。

    随着百城之后的千道计划开展,道路将渐渐连通新旧城池以及标定好的矿区。

    这时候人口聚集将达到新的高峰,大族豪右的粮食以及新开辟的农田产出将渐渐难以支撑越来越多的人口所需。

    而程都平原的粮食将成为各地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利用这些粮食,贾成的人便可以指导各地根据本地特点开展矿业,手工业,以及山地经济作物种植。

    等到一切走上正规,大家就会发现,整个益州变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每个郡都不可能离开朝廷独自发展。

    除了蜀郡,各地都有自己的特产,都可以用特产换粮食,换更好的技术,甚至积累起前所未有的财富。

    但是离开朝廷这个仲裁者、中间人、价格制定方,你会发现自己除了这些特产什么都没有。

    越来越多的人口要养,大族豪右奢侈生活要继续,没有朝廷的支持,你屁都不是。

    而贾成和朝廷只要控制住汉中和蜀郡两个重要的产粮地,根本不需要动用武力,便能让所有郡县乖乖听话,绝不敢反抗。

    对于贾成来说,最重要一点是如何让汉中和蜀郡生产的粮食控制在自己手里。

    这就要归功于老狐狸贾诩了。

    当初天子进入汉中,取缔天师道,闲置贾成和张鲁。贾诩让二人不用反抗,安心等待,就是为了这一天。

    天师道承认土地属于个人所有,但要求把结余粮食纳入义仓以扶危济困。

    朝廷来了,取消这个教规,改为征缴赋税。然后以杨松为首的原汉中豪族,趁机勾结朝中官员利用农户难以缴纳赋税的契机兼并土地。

    最后因为平叛战败,汉中百姓不能承受苛捐杂税而暴动。

    杨松等人也因为刘协的打压而发动叛乱。

    贾成趁机起兵平叛,宣布恢复旧规,这中间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

    经此一役,汉中豪族被消灭了一大批,他们的庄园田产尽数收归国有。汉中近一半的良田可供贾成用于军屯。

    然后便是蜀郡、汉阳、巴西三郡。

    庞羲、赵韪叛乱,又牵连了一大批地方宗族豪右。贾成虽然没有大开杀戒,将这些人赶尽杀绝,但没收家产是肯定的。

    而且他也没有独吞,所有平叛有功之人雨露均沾,大家或多或少都赏赐了一些田地,好处谁都没落下。

    他的做法,非但没有引起益州本地势力的反感,反而因为没有大肆杀戮,还封官赏地,给他在益州带来了极高声望。

    一大批底层士人得到朝廷和牧府录用,使得对他歌功颂德不断,益州无人不赞他仁义之士,国之良臣。

    益州平叛之战,蜀郡程都平原三分之一土地良田收入国库,汉阳一半归朝廷所有,巴西更是大部成了朝廷军屯地。

    对于这些数量高达千万亩以上的熟地良田,他缺的仅仅只是人力而已。

    为此,他下令除保留汉中和蜀郡两地各一万野战部队以外,所有杂牌部队以及境外逃难过来的流民全部参与军屯,以保证这些土地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这时候,当初长平馆时期屯田百姓以及乡里义学学生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要知道长平馆屯田百姓足有五六万,这些人拥有丰富的屯田经验,能够以老带新发挥领头作用。

    派出指导各郡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的,也几乎都是这些百姓当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

    这其中,有大字不识的老农,更多的是那些十五六岁,有一定文字基础的热血少年郎。

    本身长安京畿地区的人,见识和文化素养就比西南偏僻郡县要高很多。他们曾经深受贾成恩德,自诩为贾成老部下,老子民,对贾成有着狂热的感情。有的至今还只称贾成为小郎君,并以能够这样称呼他为傲。

    这些人带到蜀地各郡的,不仅仅是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教导底层农民粗浅文化知识,甚至还有对大司空贾成狂热的吹捧。

    以至于多年以后,蜀地很多百姓只知有小郎君,大司空,而不知有天子。把自己家有饭吃、有衣穿,年年有结余归功于小郎君大司空带来的使者。

    有的地方百姓还会自发建生祠,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贾成和使者的牌位供奉起来,香火居然很是旺盛。

    有了充足的粮食为基础,从兴平三年开始,整个益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