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太平天国志在线阅读 - 第三章 兵行诡道

第三章 兵行诡道

    罗孝全投资兴建的教堂全名叫做“粤东施蘸圣会”,位于广州城外南关天字码头,建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何谓“施蘸圣会”,这其实是比“浸信会”或“浸礼宗”更为贴切的文言文翻译,其白话文意思就是“施行蘸圣水仪式的教会”,在当时显得更加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甚至于“粤东施蘸圣会”这几个字的牌匾也是出自罗孝全的亲笔手书,笔法遒劲有力,铁画银钩,不失大家风范。

    拥有如此精准的翻译水平和高深的书法造诣,就不难看出罗孝全这位“中国通”的中文功底是何等的深不可测,几乎可以媲美母语,以至于,当时很多人都质疑罗孝全美国田纳西人的身份,认为他其实是生在大清苗疆地区,之后辗转去了美国,隐姓埋名再回到大清传教,所以精通汉语就不足为奇了。

    美南浸信会之所以精心挑选叔未士,罗孝全等人入华传教,很大程度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传教,实则企图通过宗教文化入侵,进一步加强美利坚在华的殖民统治。

    1847年正值清军和以英军为首的多国联军的鸦片战争结束不久,短短数年间,清廷被迫与英美法先后签订了《穿鼻草约》、《广州合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1844年订立的《中美望厦条约》中约定,美国侨民可以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自由通行居住贸易,租用土地,修建礼拜堂。唯一的限制是不得踏足上述五地之外的内地乡村。这项禁令使得试图扩大传教范围的罗孝全,不得不物色大清子民为其深入自己不便进入的内地农村进行传教。

    罗孝全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清国九成人口是农民,可谓是大清的国本,但是连年的天灾和战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维生的口粮。

    “粤东施蘸圣会”在鼎盛时期,曾接纳过数以万计的信徒,这些信徒大多是出身贫苦躲避灾荒,在广州城中走投无路的农民和乞丐。这些信徒与其说是信徒,倒不如说更像食客。教堂每日会为信徒提供一顿免费的圣餐——面饼和葡萄酒,要知道当时大多数的广州普通百姓每日也不过吃一顿正餐而已,条件优越的才会在午后喝些下午茶或饮些糖水。

    免费食物,无疑是教会吸引和招揽信徒的最佳方法。在现代的许多商业服务业或是IT产业中,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因为免费并不会造成成本的太大增加,却能够轻而易举的赢得市场,从而可以获得背后潜在的更大利益。Google,百度两大免费搜索便是如此。

    罗孝全根据大清国情,在传教初期采用的手段大致分为,一、传教区域以广州城为中心,向邻近的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发散;二、培养骨干,利用金字塔形的组织模式,上线吸收下线进行运作;三、向信徒收取入会费用,使得从原本单纯依赖基金会出资,向着信众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