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外星合伙人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七章 大年三十

第一百零七章 大年三十

    “他大伯这大过年你们都去哪啊,呀,这不是他爷?您老也远行啊!”

    “呵呵,老爷子可是主心骨!没了他,主家不乐意啊!”

    “哟!瞧你们这群老爷们乐的,是不是接了啥大生意?谁是主家?咋这么大派头?”

    “大堡村杨家!闺女啊,杨叶杨先生听过没?先生今年衣锦还乡,三天前接了杨老大哥的位置……他准备建个仿古祠堂,这不就把我们叫去了……”

    “呀,真是可喜可贺啊!这活接下来能赚不少钱吧?啥时候开工?能不能叫我那口也跟着争两个?”

    “你家那个手艺还行,今天老汉先去主家那看看,先看看……”

    “好好好……有活一定啊!呦,差点忘了给几位爷们拜年!”

    “哈哈,王家的媳妇就是会来事!”

    ……

    断桥村,一条小河由东向西流淌。

    河前有座断桥,建于大明永乐年间,明末清初之时当地汉人为抵御清兵入侵将桥身凿断,故此改名断桥。

    断桥村村民从不务农,多以木匠为生,从大明朝开始他们乡就世代为木匠,手艺也从未失传过。

    昔日永乐皇帝迁都燕京,所用工匠大多是该村的人。

    不过近几年村里人开始陆续转行了。

    过去吧,还能靠着给人做个家具维持生计,现在哪还有人找他们,最多做点木盆、棺材赚两个小钱花花,过年给孩子买两身像样的衣裳。

    走过断桥,见一对人马扛着鱼皮袋有说有笑的朝河东大堡村而去。行步时遇见几个相熟的,少不了说讲几句拜年话。

    为首的老爷子名叫贾文熙,今年87高龄,身体却健壮的很。

    幼时他曾在县里上过私塾,一身手艺不敢说继承祖师衣钵,但也有个七八成功力。

    村里人就属他的手艺最好。也是目前唯一知道如何用木头转化成古建筑的人。

    他身后的跟着十七八个徒弟,大的岁数快跟他接近,小的也有三十五六。

    他们背后都背着一个半人高的筐筐,里面的都是做木匠所需要的工具。如果刨子、墨斗等。

    走了该有1个多小时,时间已接近上午10点。

    只见村口外忙的热火朝天的,一辆辆从县城驶来的货车都快排倒对面的公路上。

    200多个壮汉喜气洋洋的扛着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妇女和孩子们乐呵呵的在一旁帮忙打杂……

    “这……这是干啥?谁家卖这么多东西?”

    贾老的儿子贾重合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其他人也都是这表情。

    “哎?前面的爷们是不是断桥的!来干木匠吧?”

    “是哩!”贾文熙张口吆喝道,说罢扯了一下儿子赶忙迎上。

    发问的是村支书老俞,他见一堆人走来,笑呵呵的上前道:“哟。老爷子有个把月没见了吧?后生给您老拜年了!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啊!”

    “哈哈,你们大堡村才福如东海吧?”

    寒暄了两句,贾老跟着他笑道:“你们村政府是不是过节发福利?这一车车的柴米油盐。看着可老喜人了!”

    “哪是啊!”

    老俞带着一丝骄傲说道:“这都是杨家给父老乡亲一点心意。前两天杨叶先生不是回来了?……”

    “也不多,每人100斤大米,50斤油,另外家里有小孩的每人发一100块钱压岁钱。”

    “50斤油?1个50,100个不就5000斤?杨叶的手笔可真大!”

    听到他的话。就连见多识广的贾老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其他人或是瞪大了眼睛,或是一脸的羡慕。

    本来按照杨大国的意思:大人200,小孩100,直接发现钱给他们,但老汉没有想到一点,就是银行春节放假的事情。

    按照村里每户3人来算。200户也该有600人,发下来至少要20万现金。

    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取出来。

    第二天瓜蛋兄弟拿着杨叶给的银行卡,战战兢兢的跑了七八个银行,满共就取来5万块。

    最后杨叶干脆把这5万当做杨家和全村孩子的压岁钱,大人们全部发放实物。

    村支书按户统计后。把总人数报给杨叶,杨叶在叫瓜蛋两兄弟去市中联系各大超市购买大米食油等……

    杨叶委托两兄弟,也是有心锻炼锻炼他们,如果合适的话就考虑把村里这块让他们管理。

    话说杨叶之所以给村民发福利,第一考虑的是他们多年来的照顾。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

    杨叶现在还做不到兼济天下的地步。但兼济一下父老乡亲还是可以的。

    还有一点,就是为了给杨家打好声誉。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不求他们能给杨家帮多大忙,只要不背后‘捅刀子’,遇到麻烦时站出来说两句就行了。

    来到杨家小院,杨叶正在编写家族成员规章制度,杨蛋杨瓜两兄弟站在他左右张望,杨大国等长辈在一旁欢笑用茶。

    至于其他的女性,都跟着老奶奶去了另一个院子准备午饭。

    “哈哈,大国哥都在啊!”

    “是老俞啊,快里进来坐,这位几位爷们是……”

    杨大国和众人同时起身,杨叶也合上笔记本上前。

    “哦哦,忘了给你们介绍,杨先生不是让我找人手艺吗?这不我把老爷子请来了!他们可都是咱们县数一数二的断桥木匠!”

    “哦!哎呀,我还以为你们过完节才来呢。”

    几句拜年话,一行人来到院子里说话。

    交流中,杨叶能明显的感觉这帮木匠的功底。尤其是87岁高龄的贾文熙。

    在他看来,眼前的贾老爷子远远要比那些所谓古建筑专家强的多,说起古法技艺真是头头是道!

    2个小时后,一切事物都cao持的差不多,杨叶给全村人的那点心意也都发放。

    吃饭时杨叶把断桥村的那群叫道一起,商谈修建祠堂家庙的事。

    除了修建祠堂。他还想把自己的院子重新修建一下,作为杨家的掌舵人,总不能太寒酸。

    等祠堂建好,杨父杨母就会搬入里面。重修的小院将成为杨叶的独居。

    酒过三巡,杨叶开始扯入正题:“贾爷爷,不知道你们平时接这种活都怎么收费?”

    “这不好说啊!”

    贾老红着半张脸道:“不怕爷们笑话,打我爹那一代就没有结过活这种大活!再说那时候都是真金白银……要不爷们看着给吧?”

    “这不行!”杨红石怕自家人吃亏,明着道:“卖馒头有馒头钱,卖面有面钱,你们卖手艺总该有个价位吧?”

    “这……”贾老拿不定。要高了怕面子上过不去,要低了又对不起这群徒子徒孙。

    看到这里,柳飞燕笑道:“老爷爷,你说过去都是真金白银。那一个祠堂盖下来是几两真金,几两白银?”

    “咝!听这女娃的口气,是要给真金白银?”

    “乖乖,有钱人说话就是阔气!”

    “我想想。”

    贾老看了下交头接耳的徒弟们:“记得我小时候老爷子和我说过,嘉庆年间曾有一个盐商请他们‘做活’。费工1年6个月,建造正堂、厢房等十余座……除去材料,人工费大概是5600余两白银,不过……”

    “那时候的钱跟现在不一样,工程也大……”

    “就是,那时候10两银子能活一年吧?现在一个月没三五百块钱饭都吃不饱!”

    “谁说不是啊!”

    “杨先生,要不我们按工算?一天是天的钱怎么样?”贾重合问道。

    “那不行!”

    杨叶的大舅叶康打断道:“咱们都是自家人。既然说话就说到明处!现在人心隔肚皮,你们要是拖着干,我外甥岂不是白白搭钱?谁再有钱也不会这么弄吧?”

    “好!就算爷们够意思,赶着完工,但万一出了工程质量问题怎么算?要我看,直接说个数一把给!”

    “不错。叶康说的对啊……”众人纷纷点头。

    作为杨母的娘家人,叶康唯一一个受邀前来的‘外人’,杨母也只剩下这么一个亲人了。

    “5600两白银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杨叶转头看向飞燕。

    听到他这么问,其他人都瞬间安静下来。

    柳飞燕查了一下说道:“大概有15万吧?要是古代的话,是少翻上10倍。”

    “翻上10倍?!那不就150万啊!”众人都惊呼道。

    “那好。”杨叶转头看向贾老笑道:“老爷子。干脆就按照我大舅说的,我一把给你5600两白银的价格,不如就150万吧”

    “当然,这150万是你们的手艺钱,材料费和一日三餐另外算。至于你们找多少人,我可就不管了!”

    这150万听着是很多,但相比日益增加的房价和用功成本,这个价格实在划算的很。

    “行!”贾老当机立断,激动的站起来道:“那就这么说定了,啥时候立字据?”

    “爹,现在不叫字据,叫合同!”

    “对对对,是合同,是合同……”

    “现在就可以,不过我看还是先吃完饭吧。来老爷子,这杯酒我敬你。希望你能永远把这么手艺传承下去……”

    “好好好,承蒙杨先生吉言……”

    ……

    于此同时,平安。

    今天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张罗着迎接新年,警察老郭家也不例外。

    不过他很快就要出警,原因是东郊垃圾场出现无名尸体,死者正是‘失踪’数月的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