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本三国一路人在线阅读 - 第四十九回 算盘数字

第四十九回 算盘数字

    鄄城,治所府衙。

    “荀公,这些钱粮帐目计点好了,你过过目。”

    陆仁将数卷竹简交给荀彧,荀彧展开之后看了几眼便点头道:“有义浩你帮我,我省事多了。只是……义浩你的字得多练练。”

    “……”陆仁对此既尴尬却又无可奈何。对于一个现代的吊丝宅男来说,毛笔字可不是一般的难写,何况还是在竹简上写繁体字?

    荀彧看完了两卷竹简,一抬头见陆仁还站在跟前,就向陆仁召召手道:“义浩不必如此拘礼,坐吧。这两天辛苦你了,我已命人在府衙旁收拾了一间居舍,你在这里用过了饭之后就去那里住下,我如果有事要找你帮忙也方便些。”

    末了荀彧打趣道:“一应的衣食杂物会为你备下,你安心便是,如此一来也省得你暂住在奉孝那里,被他说你在徒费他家中的粮米。”

    这会儿的陆仁已经知道荀彧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人,相反能和郭嘉成为好朋友的人,平时都会是那种比较能开玩笑的人,只要不是正式的场合也不用那么认真,当下也就向荀彧笑了笑。只是此刻的陆仁心里有事,这笑就笑得有点勉强。

    荀彧也是有识人之能的人,一眼就看出陆仁的笑脸背后藏着心事,略一沉吟后将手中的竹简放到了一边,转而向陆仁问道:“义浩心中有事?方便说于我听吗?”

    陆仁迟疑了一下,遂向荀彧点点头道:“我还真有些事想问一问荀公。这两天帮荀公计点钱粮帐目,我发觉一亩田地只有不到三石的岁入,这……是不是也太少了点?”

    荀彧很惊呀的望向陆仁:“百步小亩,岁入粟三石,很正常啊!义浩你在帮我计点钱粮帐目的时候可别把大亩与小亩搞混了。”

    陆仁心说我没那么蠢!正好那天和荀彧见面之后雪莉发来了通讯,本来是没什么事,互相报个平安就行了。但陆仁考虑到自己的“工作需要”……其实是出于好奇心,就让雪莉把各个时代的度量衡资料发了过来。然后在这两天里帮着荀彧算帐,陆仁就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了东汉时期的粮食产量,稍稍仔细的一算,陆仁就在心里惊呼说“怎么东汉的粮食产量这么低”。

    现代的一亩是六十平方丈,而东汉的大亩为二百四十步,小亩为一百步,大致上就是一现代亩=1.4东汉大亩=3.38东汉小亩,而东汉的一石实际上只有26.4公斤,那么一小亩三石的收成,换算到现代的亩产数,就只有26.4x3x3.38的268公斤不到!

    当然陆仁也知道衮州这片地头不是徐州。徐州的梗稻种植面积广,衮州这里则是以当时传统的粟为主,粟脱壳之后就是通常所说的小米,在产量上是比稻米要差很多。但无独有偶,陆仁在临穿越前闲得无聊看电视时碰上广告轰炸,正好有一则小米种子的广告因为做得不错被陆仁记了下来,广告里说一般的小米品种亩产只有300-400公斤,而他们的杂交品种普遍800,种得好可以近千。

    抛开那些可能有些假的高产数字,只取300这个最低值,那么现代的粟亩产要比东汉时的亩产要多三十多公斤,换算成东汉制可是一石以上。即便是分摊到小亩上,产量也差了将近十公斤,换成东汉制可就是几十斤了。看到这样的差距,陆仁又怎么会不惊呀?而且这还是没和袁伯伯的杂交水稻去比,没记错袁伯伯弄出来的杂交水稻动不动就是一现代亩亩产上千公斤,真不知道能把这“岁入粟三石”给甩出多少条街去了。

    此刻陆仁眼见着荀彧因为不放心,又拿起了竹简大有要重新算过的意思,陆仁就赶紧的向荀彧道:“荀公放心,我没搞混大亩和小亩,就是对一小亩只能岁入三石的事很吃惊而已。”

    荀彧见陆仁这么说总算是放了心,把竹简放到一边后向陆仁道:“看来义浩你去过不少富庶之地嘛!确实,有些地方的良田若是耕种得法,可岁入四、五石乃至十石之数,但一则那样的良田极为稀少,二则早年间官吏为彰显功绩,下笔作书时浮夸之风过盛,因此许多书简上记载的东西其实是靠不住的。”

    陆仁耸了耸肩,完全就是顺嘴说道:“粟的产量不高,为什么不改种稻呢?”

    “稻?”荀彧微微一怔,随即摇头笑道:“我到忘了,义浩你本是吴人,之前又居于徐州,这两处田间都是以稻为主。只是义浩你有所不知,稻的岁入其实比粟还稍低一些,而且稻的苗禾较之粟苗也娇贵得多,不太好种。”

    陆仁一听这话眉毛差点没拧到一起去,心说不可能吧?我就算是没学过农业,也知道水稻的产量要比小米高得多,而且基本上都是一年两熟,有的地方甚至是一年三熟。不过这话陆仁没说出来,因为陆仁知道自己肯定有什么地方搞错了或是没搞懂,打算下次和雪莉联络的时候让雪莉弄点这方面的资料过来看看。而且真论起来,“他”在研究地球生态系统的时候可没少研究过地球上的种植物,相关的资料应该都是现成的。

    事实上陆仁这个穿越者确实在这些事上还不太了解,主要是两汉时期的耕种方式远没有现代这么精细,而且当时以稻为主要种植物的南方开化程度不够,耕作方式更是粗放得可以,说得难听点就是把秧往地里一插,偶尔的去除除杂草就没什么了,水稻旱种的事更是屡见不鲜,这个样子的水稻能种出高产来那才是怪事。

    甩了甩头,把这些自己目前搞不懂的事情先甩去了一边,陆仁取过了一件东西放到了荀彧的面前道:“荀公看看这玩意儿好不好用。”

    荀彧接过来看了看,奇道:“这是何物?看上去有点像我们计数用的珠筹。”

    陆仁道:“我叫这玩意儿‘算盘’,用途其实和珠筹一样,不过我敢说绝对要比珠筹要方便得多,还便于携带。你看,一、二、三、四、五,上进一位,再这样……”

    说实话,陆仁这是头天来的时候,看见几个吏员在那里用珠筹算东西,一个珠子一个珠子摆来摆去的,弄得陆仁头晕眼花。反正手上有俩闲钱,就找工匠粗略的做了这么个算盘出来。至于算盘本身据说是关羽发明的,但陆仁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没有见到过,也可能关羽这会儿还没有灵光一闪的把这东西弄出来吧?反正现在的陆仁是不想看见那些令他头痛的珠子。

    荀彧常常要和数字打交道,就算不是珠算高手也得磨练成珠算高手,而算盘的使用方法本身就与珠筹一脉相承,所以只是片刻之后荀彧就能用算盘进行计算,当然想做到噼哩啪啦的快速计算那还差了许多。

    复又拔弄了几下,荀彧就学着陆仁刚才的手法把算盘拿起来抖了抖,在哗哗之声响过之后向陆仁笑道:“此物甚是便利,而且正如义浩所言,随身携带也甚是方便。回头我就命工匠以此为样,多做一些发给相关吏员,相信他们在用熟之后也会甚感便利的。到是此物既为义浩所创,不如就称之为‘义浩筹’吧。”

    “……”陆仁哑然,心说“义浩筹”?怎么听着像是“义浩愁”?我愁个啥啊我?所以赶紧向荀彧连连摆手道:“别别别,就叫算盘可以了。”

    荀彧再笑:“随你随你,算盘就算盘吧。”

    陆仁暗暗的擦了把暴汗,心说这种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东西,我还是别去盗他的版才比较好。尴尬的笑了笑,又从袖袋中取出了一块麻布交给荀彧:“荀公你再看看这个。”

    荀彧看了看,再次好奇的道:“这些符号……”

    陆仁道:“这些符号称之为阿拉伯数字,不过据我所知是天竺人所创,专门用来记数用的符号。最大的特点是这些符号一笔可就,不像我们记个数就得写个字那么繁琐。不过这玩意儿吧……荀公和吏员们恐怕会适应不了,用与不用就请荀公自己看着办吧。”

    荀彧大吃一惊:“天竺!?你流浪时曾去过极西之地,万里之外的天竺!?”

    “没有!!”陆仁赶紧摇头:“我没那么能跑!这个其实是我当年从一个天竺来我大汉传教的僧人那里学来的。”

    荀彧也松了口气:“吓我一跳!据我所知,从中原去往天竺,打一个来回就得十几年,可你今年才多大?”

    陆仁干笑,心说幸好我早有准备,而且知道东汉时佛教已人传入了中国,不然扯上天竺真不知道会惹出什么样的麻烦。就是不知道荀彧这些已经习惯了“壹贰叁肆”的人,能不能接受得了“1234”。

    但见荀彧按照陆仁所标注的数字试写了几下之后就点起了头:“虽是外帮符文,但不得不承认确实写起来要方便多了。嗯……可先令吏员习之,稍加精熟之后便可使用。而且义浩你标明的比对之法也很细致。”

    陆仁弄这玩意出来,说白了其实是不想写那些又繁又累的“壹贰叁肆”。不过既然是要把这玩意儿弄出来,相应的标识比对就不能马虎。因此除了人们常见的那种“壹=1,贰=2”之外,陆仁还特意的在十个数字之下点了相应数量的圆点。啥?不明白?去看看麻将牌里的筒子牌你就明白了。

    其实陆仁最担心的还是荀彧能不能接受这些数字。不过陆仁的担心有些多余,因为汉唐时期可以说是华夏古代诸多朝代中,其开放性和兼容性最高的时代。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唐两代才会成为华夏古朝中最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