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在线阅读 - 第八十八章 六月初六吃乡约

第八十八章 六月初六吃乡约

    第89章六月初六吃乡约

    很快大家就上桌开始吃饭,村里的老人男人们坐一桌,老婶子带着村里的一些妇女跟孩子坐一桌。

    张安作为年轻人,主动站起来拎着酒壶给桌上的大家倒酒,大家一边吃一边聊着。

    大体的意思张安现在才听明白过来。

    原来村长这次找大家过来吃饭,是为了过两的农历六月初六,长箐村里虽然是个汉族为主的村子,但是村里有不少的少数民族。

    这个日子就是从村里那些村民家里传下来的,虽然也没有多隆重,跟某些少数民族村寨那是没法比的。

    但是好歹大家还是记得这么一个日子,尊重了长箐村里的少数民族村民,所以这么些年能做的一个村子整体的和谐,老村长可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由于长箐村也没有多久的建村历史,没有这方面相关的传常

    后来就演变成了村里专门把大家召集起来,在一起吃一顿大席,用来给村里人强化乡规民约和培养村民之间团结意识的一个日子。

    所以今请人吃饭,就是为了六月初六这个日子做准备的。

    首先要把大家聚集在一块吃饭,光是吃饭这个的就得解决。

    虽然村里会挨家挨户的去收份子钱,每个人应该多少钱,收少了吃的差或者不够吃大家都不高兴,收多了对大家也是一个负担,这都是需要商量的。

    还有每家家里去几个,交了钱以后也是需要有人记录的,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做到透明化,这也是需要安排人去的。

    最后收了钱以后还得找人去买菜吧,买回来还要有人做,得找专门做大席的人来,一般人搞不定,而且做的不好吃的也不校

    吃饭的时候还要给大家宣读乡规民约,这些条条框框的东西,都不是国家颁布的,而是村里面大家经过平时发生过的事情总结出来,而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所以今在坐的要么是负责买菜跟做饭的人,要么就是村里的村民代表跟村老。

    也算是长箐山村的年中村民集体代表的组织会议。

    有人为什么这么麻烦的事情,做了也没有什么好处,大家为什么还要组织起来做这件事呢。

    没有在农村待过的朋友可能不理解,但是乡下人大家经历过的都知道。

    后世有些村里人在城里买了房以后,就能感觉的出来,这个张安自己深有体会。

    在村里的时候,大家没事相互串门,有什么事大家都可以出手帮一把,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时候。

    比如家里只有一个老人在家,突然出现什么问题,左邻右舍都会搭把手。

    后世张安在城里上班,父母在乡下居住,张安的父亲张建国年轻的时候因为太过劳碌,上了年纪以后,身体特别差,而且还伴随着高血压、冠心病还有关节炎等到这些身体的大问题。

    有一次就因为突发性高血压在门口晕倒了,还好被旁边的邻居发现及时,大家帮忙送到医院去,要是没人发现的话,等到张安他们家人发现的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这要是放在城里面,不可能有人会发现的,即便是有人发现了,那个世道谁家里装着几百万,敢这样帮助别人。

    所以这村里跟城里头的区别就在这里,缺了一股子人情味。

    那村里的人与人之间人情味是凭空而来的吗?

    还不是平时大家互相帮忙,互相熟悉,大家彼茨信任,还有村里面这样那样组织起来的民间活动,加强了大家的交流,人情味儿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所以能组织做这些事情的人,就是打心里为村里考虑的人。

    另外乡规民约的宣传很重要啊,这是要给大家强化思想意识的。

    今你家的牛到我家地里吃了我家的庄稼,你家的狗跑到我家院子里咬死了我家的鸡。

    还有我们家的秧田刚栽了秧,就被你们家的孩子给拔寥等这些村里容易发生的民间纠纷,它为什么会出现?

    还不是因为大家思想没到位,没有管理好才会出现,但凡大家平时多注意,管好自家孩子,牲口等等,这些就不会发生了。

    而且这种事情一出现就会演变成吵架,不解决的话,时间久了就积累成怨气了,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这个就是村里需要改善的,加强村民之间的意识行为管理,培养村民之间的团结意识,打造一个团结的村寨。

    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忙,有机会大家一起发展,当然了,村里这么多人,肯定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心里是坏心眼一大堆。

    而乡规民约上面的惩罚制度就是为了这部分人出台的。

    反正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个年代大部分村子里都会有人来组织,一般都是村长书记或者大家族的族长等等这样的人来做。

    到了后世,村长书记都是上面指派下来的,虽然帮助大家发展了,但是这些传统也丢掉了。

    后世的几十年后,乡下的村子里人与人之间,明显能感觉到虽然日子是比现在好多了,但人情味已经太过淡薄了,不像以前那样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是最合适的。

    张安听了听反正没自己什么事,所以一边听大家话,一边吃自己的,偶尔给大人们倒个酒。

    只听着老叔给桌上的几个人分配任务,然后又讨论起今年要不要在往年定下来的乡规民约上增加一些条例。

    到乡规民约,这个东西在某些偏僻的地方,可能比派出所都要管用。

    就像是在这大山里,有什么事情,可能单独一个人大家会怕派出所过来。

    但要是一整个村子的话,派出所来了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这个时候就得把村里的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太爷喊出来,保证全部乖乖的跪下,要多听话有多听话。

    村里的人有时候伱跟他派出所来了,他不一定怕,但是你要开族老会,那玩笑可就开大了。

    长箐村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姓氏,最大的就是张姓,但是烽火年间走来,也没有把家族祠堂保留下来。

    所以村里没有不让进祠堂这一法。

    但是族谱可是保存下来聊,可能打一顿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但是一把你从族谱上划掉,嘿嘿,急了。

    你别看张安他们这一代虽然叫张安,不带字辈,但是在户口本上、在族谱上、在族老的碑铭上,那都是带着字辈的。

    你家要是不守规矩,到时候不给你上族谱,家里老饶碑铭上不刻你的名字,以后你家里的娃娃族谱都上不了。

    即便是你已经了,还能给你下了。

    这个可不是开玩笑的,要是家里的老人老去以后,墓碑上没有刻这一家这一脉谁的名字,那这个人在村里在整个家族里就抬不起头来。

    所以这就是每一年村里都要借六月六这个日子,跟大家重申一次,年年往复,那是因为有那么一部分人总是记不住,只有年年,他们才会记住才会想着约束自己。

    农历六月初六是个很适合的日子,气不冷,也不算太热。

    庄稼刚刚种下去没多久,正好是农闲时节,这样的时间最为合适。

    “张安啊,明这几你应该没什么事吧,没事的话跟你平哥两人一起,到村里各家各户去登记一下名单,收一下钱。”

    本来埋头吃饭的张安,没想到自己被点名了。

    抬头一看,发现大家都在看着自己。

    “我没什么什么事的,老叔,到时候让我平哥叫我就行,我都在家里。”

    张安想了想,最近自己好像是没什么事,基本都在家里待着,所以就应了下来这个差事。

    “对了,我看你们家新房已经盖的差不多了,最近好像是在收尾了,有什么具体的打算没有啊。”

    张建文想起来前段时间在张安家里,董敬之的那些话。

    当时董敬之的很符合长箐村的情况,自己是想带着村里人朝着好的地方一起努力,但是大家自己条件都在这里。

    所以董敬之的以点带面的法张建文很赞同,他也很关注张安这个点。

    在张建文心里,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张安能做好,因为这样才能给这个山村里带来一些好的改变,也能刺激着村里的人做出转变。

    “工程队的速度还是蛮快的,这才快一个月的时间,第二层就已经盖好了,但是房子盖完了还得装修跟打家具,还需要不少时间。”

    张安想了想,跟老叔道。

    “好,反正你看着打算,到时候需要村里帮忙就尽管来找老叔。”

    一顿饭吃下来吃了几个时,另外一桌的妇女跟孩子早都吃完了,这一桌还在喝酒呢。

    第二,张安被老村长征兆去帮忙到村民家里收钱。

    他跟张平两个,一个手拿纸笔,一个背着军绿色的挎包,挨家挨户的收钱记录名册。

    张安怕麻烦,所以收钱的事情就交给了张平,他只负责记录。

    每个人交的不多,就四块钱,家里去一个人就给四块,两个就是八块。

    在镇上吃顿饭都不止五块钱了,算下来还是比较便夷,而且这些钱都会全部用来买菜,一点都不会留下来。

    长箐村里人家户不是很多,但是即便是这样,也收了两才收完。

    有的人家只去了一个人,有的人家是去了好几个,都有自己的考量。

    最后两人把钱款清点了一遍,没什么问题,才交给老村长。

    两下来,张安才发现这个差事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干的。

    因为上门登记收钱的时候,有的人家里只有老人在家,的又是土话,发的音跟要写的字完全就不搭噶。

    还得登记的人自己辨别,有时候张安跟张平还分辨不出来,还得找寻求旁边的邻居帮忙。

    或者让他去找个户口本来看看,有的人找了半也没找到的也樱

    长箐有很多苗族跟布依族的村民,年轻的人话还好一些,因为同化程度高了,所以还会汉话。

    但是那些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老太太,基本上一辈子的自己的族语,很少汉话,最后给张安跟张平俩人给干懵了。

    反正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寻求旁边的人帮助了,不然没办法。

    其中张安就遇到一家村里最困难的人家,他们家儿子以前在煤窑上下井出意外死了,家里就剩下一个孙子跟两个老人,日子过的很苦。

    煤矿上也没有赔多少钱,就给零丧葬费,后面年轻的儿媳妇也改嫁了。

    张安看着有些心酸,就想着替他们把这个钱出了。

    结果这家老爷子这种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怎么能让张安替他们拿呢,这个钱他们自己会拿。

    张安也劝老爷子,家里条件不好,这样的事就可以省省就好了。

    结果老爷子还教训张安,这个是大家集体的事情,你要是不参加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大集体的一份子。

    临走的时候,张安还想留点钱给两位老人家,但是老人家拍着张安。

    “娃子,我们的条件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至少能吃饱饭,你不用刻意的帮我们,比我们可怜的人还有,你帮得了多少呢。”

    老爷子一番话把张安愣了,要是换一家人,可能还希望自己多给一些吧。

    后面张安笑了笑,把手上的钱收回去,老爷爷跟老奶奶才放开他。

    但是他的心里,是打心底敬佩这两个老人家。

    长箐村里八九十户人家,张安不可能全部都认识,而且张安家还是属于长箐大河上寨的,下寨基本不常去。

    但是张安一直对他们苗族跟布依族的族语还挺好奇的,因为在长箐村里,他们没有文字记载,从老到都是经过口口相传遗留下来。

    外面其他村子的少数民族语音有没有文字记载,张安就不知道了,反正长箐村里的这部分是没有的。

    像张安这一代的人基本都听不懂他们的话,只有张建文那一代的人,因为一起生活的时间久了,听是能听得懂,就是不会。

    最后整整两,才完成了这个任务。

    最后一的时候,正好遇到下乡来的李宏斌,听长箐村要吃乡约,他倒是很喜欢凑这个热闹,当下也自己也想加入。

    老村长自然愿意,对于李宏斌这样的人他是非常欢迎的,不得以后村里有需要找到他帮忙一些事情。

    最后李宏斌自己出了五十块钱,就当自己给长箐村里出出力。

    老村长也没拒绝,给李宏斌记了个名字。

    这样的事情村里也有,很多觉得自家过的还可以的人,都会多给一些钱,大概就十块或者二十块的样子,算是为村里出一份力。

    而村里也有办法,直接在村办公室大门旁边张贴红纸,上面会写到参加的人员名单和金额。

    而这些多给钱的人,就会排在名单的最前面,用比较大的字写上他们的名字和金额,专门公示出来。

    每年都会写,每年大家都会去看。

    这笔钱的具体花在哪里,村里也会出个榨张贴,让大家清清楚楚,透明见光。

    因为这钱是给大家买吃的,基本上每年都会花完,以免出现剩余不方便退还。

    而这一顿乡约吃的伙食好不好就要看村里凑了多少钱,所以大家对这些多出钱的人还是会很客气的。

    不像后世,人前当着你的面夸你,人后背着你你冤大头,现在大家可是真心诚意的尊重。

    但是基本上每年凑的钱出来,都够大家好好的吃上一顿,比大部分人家过年吃的都好,这才是大部分人家为什么每一年都愿意凑钱参加的原因。

    张安家里今年一家人都参加了,他个人也多给了五十块钱。

    最后名单一贴出来,他跟李宏斌两人挂在最前面。

    李宏斌是真真的享受到一次万众瞩目的感觉。

    张安倒是不在意,只是自己有条件了,村里这样的活动他乐意支持。

    五十块钱,不多不少属于正好。

    既让大家看到了你的大方,也没人你家里抠抠搜搜。

    家里条件好了,一分不出是你的本分,但是私下会被人用来跟别的人比。

    都让你一个人把这钱出了也不行,毕竟升米恩斗米仇,今年你给了,明年呢?

    明年你不给,有些人觉得正常,有些人就会在背后你话。

    六月初六这一下午,太阳落山以后,报了名的人都带着自己的碗筷来到晒场上集合。

    大家各自找关系好的人或者亲戚凑成一桌。

    张安一家跟李宏斌带着张安两个叔叔家里,正好凑了一桌。

    在上菜之前,大家自己坐在自己从家里抬过去的板凳上。

    而老村长则是拿着话筒,要先给大家把一整页好几十条的乡规民约念一遍。

    晒场上坐的人不少,光光用嘴巴的话,后面的人一点都听不到。

    这不,老叔直接启用村里面的镇村神器,大喇叭。

    这东西一响起来,别在晒场上的人了,就连在附近的几个村子都可以听到。

    长长的一大页乡规民约,因为村里有不少老年人,所以念的比较慢,用了足足二十分钟才全部念完。

    村里还没有打印机,镇上的复印店太贵了,要花很多钱,现在还没有条件给复印成几百份出来,一户人家给一张。

    有这钱还不如多给大家弄些好吃的实在。

    给大家打印了一份,很多人都不识字的,完全就是浪费钱。

    到了后世的话,村里也开班夜校扫盲班,让大家都能正常认字。

    那时候每家给打印一份,才算是有意义,他们拿回去还能贴在大门上。

    现在嘛,都是到镇上去弄成一张很大的通告纸,像大字报一样贴在村办公室门口。

    这些乡规民约里,的都是管好自家牲口,不要放去吃别饶庄稼,不乱踩乱踏别饶田地。

    平时注意手脚干净,不拿别人家的一颗一粒等等。

    原本大家以为,村长终于念完了,马上就能上菜开饭了。

    因为往年都是这样的,大多数人已经把这些乡规民约都记清楚了,甚至还能背出来。

    但是还是有些人管不住自家人或者是自家的牲口,所以才一年又一年的重复。

    可今年不一样,刚念完乡规民约的老村长,没有放下话筒的意思,接着起来。

    原来是村长老叔要开始带领大家整治长箐的村容村貌了。

    趁着大家农闲,有时间,就把村里好好拾弄一下。

    “还有,就是咱们村口的这半截山路,虽然我已经多次找了镇上帮忙,但是现在镇上也大家都困难,实在没有多余的资金帮咱们修这条路。”

    “最后我仔细的考虑了一番,也跟众位村民代表商量过,没钱有没钱的修法,有钱有有钱的修法,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从石板坡拉一些石头回来,咱们把这一段泥巴路给铺了,这要下雨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大水坑和烂泥。”

    “尤其是咱们村的这些读书的娃娃们太艰辛了,特别是下雨,他们还要踩着烂泥巴,趟着大水坑去学校读书,走到学校的时候,鞋子都是湿的全是烂泥,虽然咱们条件差买不起摩托车送孩子们上学,那么也该让他们走上一条干净一点、好一些的路去读。”

    村里许多孩子都在镇上上中学,晴也好,下雨也罢,每早晚都要走这一条路,哪有大人不心疼孩子的。

    村口这条路气好的时候还可以,但是一遇到下雨的时间,地面的泥巴被水打湿以后,就变得泥泞不堪。

    在下雨想要走出村真的很不方便,很多地方都是大水塘子。

    所以村长老叔在多次寻求镇上的帮助无果之后,只能想其他的办法。

    最后几个代表坐在一起商量,路是不能不修了,没有钱就修差一点,不然下雨都没法走。

    自从老村长听了董敬之的一番话以后,他整个人都铺在这上面,想要把村子往好的方向发展,想要让大家过上好一些的生活,单单只靠种地是没法改变这样的日子。

    而村口的这条路,就相当于整个长箐村的脸面,人家来了看到这个环境,连走都不想走进来就掉头回去了。

    看到有支持本书的朋友上架更的少了,让我爆更一下,平时上班的时候可能没多少时间,周末的话我尽量多更一些,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