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财富自由从点评开始在线阅读 - 67章 做公益的难处

67章 做公益的难处

    小何早早就到城外高速口候着了,俩人见面很高兴,简单聊几句,就先行带路直接去了酒店。

    安顿完,小何略带歉意地说,“李哥,今天太晚了,只能明天再去老宅了。”

    “兄弟客气了,没有第一时间去老宅拜会,到时候老爷子别挑我就好。”

    小何领着李寓,来到阳城有名的夜市一条街,请李寓好好品尝一下东北特色烧烤。

    此时的夜市正是最热闹的时候,小何笑着自嘲,“小城的夜生活就是如此乏味,除了吃还是吃。”

    也不管俩人能不能吃得完,小何每样都来一些,各种烧烤菜品慢慢铺了一桌子。

    阳城不靠海边,但却不缺海鲜,通过HL岛中转过来,输运很是方便,所以这些都还新鲜,让李寓尽情享受。

    第二天中午,何大江在老宅宴请李寓,给他接风,何家二代尽数到场,老爷子给的面子很足。

    虽然是三代孙子的朋友,但是谁也不敢将一位亿万富豪当做子侄辈看待,大家各邻各叫,酒桌上一团和气。

    何大江今年七十七了,幼年开始就跟着自家车队上关东、下口外,也算走南闯北,所以现在身子骨极好,矮小的身材声音洪亮,站立坐卧颇有威严,让人不敢小觑。

    传承了三代的行脚商在何大江的手里发扬光大,如今扎根在这塞外小城,开枝散叶,四世同堂,如今也算根深叶茂的当地望族。

    这一点,令李寓很是敬佩。

    俗话说,守业难,创业更难,尤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尤为困难。

    但是何大江做得很好,兄弟姐妹五人和睦,二代更有十多人,兄友弟恭,并没有大家族那些蝇营狗苟之事,如今三代家族成员中已有十数位,活跃在阳城上下政医商法各界,更有一些特别优秀的已经登临中高层。

    何家第三代到小何,何相生这一辈更是兄弟姐们众多,虽然经历了特殊计划的年代,但是对于有钱有关系的人家来说,多生几个孩子并不是难事。

    虽然何大江年事已高,但是并不故步自封,经常鼓励何家三代孙儿努力考学、参军当兵走出去,不会让家族的事业把小辈们都拴在小城。

    如果说,之前在朱毅口中,李寓已经对小何的爷爷何大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这顿饭时间的近距离相处,亲耳听到这位老人讲述自己一生富有传奇的经历后,李寓不禁在内心肃然起敬,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难得的机遇也确实成就了很多人,但是极少有人能够恪守本心,在良心与财富之间做出取舍。

    饭后,大家移步到老爷子的客厅喝茶,三代小辈只有何相生因为李寓的关系,得以有幸参与这次会谈,所以忙前跑后地负责沏茶倒水。

    小何的父亲何文涛是二代的老三,今年也五十出头了,现在正负责何家物业方面的业务。

    对于自己儿子的事情,也不是很清楚,当初复员回来,老爷子直接安排到机关单位给领导开车,何文涛是满意的,依照儿子那坐不住的性子,也不可能来物业公司帮他。

    虽然儿子性格跳脱,但是本性不坏,老爷子也比较喜欢,所以才亲自安排就是为了打磨性子。

    只是听他母亲说,儿子要跟领导学炒股,就给了他20万,加上他手里自己留下的复员补助金,也够折腾一阵子了,反正没钱了,也会来找自己要。

    何家人在自己家族企业做事,也是很有规矩的,有月薪还有年终分红,平时的月薪也够正常生活,逢年过节,老爷子还会下发红包,也算一种随机奖励。

    对于从政从医的二代子弟,家族内部同样会补发一份薪水,为了就是高薪养廉,不让他们走上歪路,从而影响整个家族的发展。

    政界方面一旦遇事就是大事,虽说是地方望族,但是出了小城根本没有多少抗大风暴的能力,这些年都是靠着老爷子谨小慎微地掌着舵,才能一直顺利发展至今。

    “老爷子,我对于您的善行善举很敬佩,在大方向上面,我跟您有一样的看法,所以,我希望先在教育这方面能合作一把,您看呢?”

    何大江看着眼前的小伙子,内心颇为感慨,年纪比自己最大的孙子还小,但已经创下了偌大的事业,大气稳重,说话滴水不漏,从初次接触来看,眼正心正,人品没有问题。

    在沪上搞金融的孙女来电话说,现在搞证券基金的,都是利用政策盲区赚钱,在法规条款完善之前,人家已经抓住机会赚到了第一桶金,这就是本事。

    有钱了并没有胡花乱花,而是选择投资和做公益,这点尤为难得。

    “之前搞的那些,都是特殊时期的特定历史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现在养老院也已经市场化喽。”

    李寓赞同地点点头,“真正的公益无非三方面,一老一小一残。想让国家强大,人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想在乡下孩子上学这个方面做点文章。”

    何大江低头想了想,“前几年我去大窝铺林场看望老朋友,到了那边给我的感触很大,改革开放已经这么多年了,但是很多偏远的山区还是很穷。山里资源丰富,各种菌子野果,根本运不出来,山多地薄生活很困难,更别说让孩子上学了,最近的也得走出十多里才有学校,条件就不说了,问题是老师也经常缺人。”

    “那依照您老的看法,如果我们给比较贫困的乡镇免费盖一些学校,怎么样?”

    何大江摇摇头,“难啊。”喝口茶,接着到,“盖了学校也不成,一没有老师,二没有维护费用,用不了多久,很快就被穷老乡们拆光了门窗。”

    这两个问题,李寓在前世也看过很多报道,更有很多老师说过下乡支教的种种不容易。

    李寓若有所思,“这样看来,希望小学要与支教相结合来做,才有可能真正受惠于民。”

    “支教?”负责文教卫生的副县长何洪涛接过话头,问到。

    “何县长,您是这方面的专家,现在咱们阳城在支教这方面,有什么利好的政策?”

    何洪涛苦笑着摇摇头,“前几年市里的师范曾经组织应届毕业生下乡支教,不过都是教学实验方面的目的,并没有形成一套长效机制,所以县里也就没有刻意追踪成果,更别提什么政策了。”

    “之前,对于公益方面,我曾经想过两条路,一个是盖希望小学,另一个就是支教。说实话,我确实没想到希望小学会有这样的问题,只想着盖完转给当地政府就好了,原来还有教师和工资的问题。”

    何洪涛接过话头,“有老师,就得开工资,这个钱需要从当地原本不多的财政开支里面出,实际cao作起来恐怕有困难。”

    李寓也很理解基层的问题,毕竟前世了解过很多,屋里一时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