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冶铁作坊
书迷正在阅读:深宫有朵黑莲花、从拍电影开始亏成首富、六零辣妻有空间、万神图鉴、狂在山海经、无敌,从仙尊奶爸开始、杨辰秦惜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叫什么名字、重生影后她又逆袭了、我贤侄实在是太夭了、五个大佬哥哥在线拦婚
这章补昨晚的。 —————— 因为楚民对国家的概念不强,因此沈兵管理起来就容易得多,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狼来了”那一招,只需要让监御史将秦律发布下去并指派监御史带着一支部队去监察就差不多了。 沈兵更感兴趣的是寿春的铁器作坊。 沈兵是带着欠一起去的。 欠还有些疑惑: “副将为何不先看兵器作坊而看铁器作坊?” 在欠看来,为将者更关心的应该是兵器和装备,也就是青铜制品。 而沈兵一上来要看的却是铁器…… 沈兵只随口回了句: “兵器均以我大秦为尊,有何好看的?” “铁器则关乎农具,而我军正奇缺粮草,不看铁器又看什么?” 被沈兵这么一说欠觉得也对,于是也就没再说什么了。 其实沈兵此举是知道将来铁才是王道,青铜器注定是要被淘汰的,于是当然先看铁器作坊。 寿春的铁官长是个叫弁(biǎn,意为帽子)的楚人。(注:铁官主官称长,副官称丞)。 其实寿春官员依旧按楚王负刍时的编制,所以都是楚人。 之所以不撤换,是因为沈兵及杨端和那些部下都是军队只会打仗可不会管事,要从秦国那派来一堆的官员将他们全替换掉那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办到。 而若是将这些官员尽数撤掉再安排一窍不通的兵士去打理,只怕寿春就要乱作一团。 这也应了那句话:“攻城容易守城难”。 所以沈兵干脆就让那些官员继续干,至于将来嬴政会不会将他们换掉……那就不是沈兵能决定的。 其实这些官员根本没必要换,因为由楚人来管理楚人挺好的,秦军只要紧紧控制政权就行。 有句话叫“拳头才是硬道理”,只要政权在秦军手里,还怕这些官员会反了或是乱来不成? 要不要脑袋了? 更何况,就连楚王都降了,往后这寿春就是秦国地盘了,这些百姓包括官员在内都是秦人而不应叫楚人,能做得好当然可以继续做。 这要是全换成秦人来当官…… 一来是对寿春百姓不信任。 二来则是秦军这半年多来攻占的城邑多得数不胜数,赵国的、魏国的、现在再加上楚国的,从上到下每个城邑都换,哪能换得过来? 所以,即便将来由嬴政来处理,最多也是把主官换了再整顿一番并改进制度而已。 弁诚惶诚恐的迎了上来,朝沈兵作鞠道: “铁官长……弁见过副将。” 沈兵听这弁的声音有些发颤,不由疑惑的望了他一眼,却见他抖得跟筛子似的。 不用问沈兵也知道这是为什么。 这是让秦军给吓的。 沈兵不知道的是,弁其实是让他沈兵给吓的。 若是说秦军,这弁还不至于太担心。 因为秦军占领别的城池或坑或杀那多是军队兵将或是王公贵族,他们这些治理内政的官员大多留着任用,除非是那种贪赃枉法占着位不做事的…… 楚国像这类官员还真有许多。 原因是其内政机构十分复杂各势力和关系盘根错结,一个职位尤其是有油水的职位往往是几家势力争抢。 但一职又无法分数家,于是只能分设多个副职由各势力均沾。 结果就是机构极为庞杂,许多人只是挂闲职却没有做事。 弁并非不做事的人,他恰恰是铁匠出身因炼铁技艺被楚王看中于是才身居铁官。 有技艺在身又与楚王及楚国贵族无甚瓜葛,弁照想自己性命应是无忧甚至还会为秦国所用。 因此他对秦军攻占寿春是持欢迎态度的,心下虽也害怕但亦有所期待。 然而,正在他监工时突然听到沈兵要来察视当下就懵了。 弁虽是不过问军政大事但沈兵的大名早已在楚国上下传开了。 沈兵是何许人也? 数次击败项燕智取汝阴最后又生擒楚王的秦国副将! 如此英雄人物居然来铁器作坊察视? 更重要的还是这沈兵据说还是工师出身,他莫不是知道冶铁之术? 这要是让他寻出差错,那岂不是…… 一想到这弁心就一阵紧张,站在沈兵面前时两腿就情不自禁的阵阵发软。 沈兵宽慰道: “无甚要事,我只是来此随意看看。” “你这冶铁作坊,一月可产铁几何?” 弁拱手回答: “回副将,每月产量不一。” “上月产铁一千一百三十余斤。” 沈兵“哦”了一声。 才一千多斤,对于一个都城来说实在不多。 不过这并不奇怪。 这时代更普遍的用青铜,铁则因为冶炼技术不成熟更脆易折,所以只用作农具。 且农具也只是部份用铁加固。 比如铁犁、铁锄之类,其主体还是木制,只是在前端与土地直接接触的部份包覆上一层铁。 再加上此时又不是农忙时,于是产量自然不高。 沈兵往四周看了看,就问: “冶铁坊是……” 弁赶忙往左侧走了一步,对一幢土房说道: “此处便是冶铁坊,副将请。” 沈兵猜也是这幢。 因为冶铁需要用火炼,到处都是高温的铁水,木房肯定不合适。 进了门去迎面而来的就是一阵热浪,入眼就是十余个高炉,一群工人正在其间忙碌着。 没得到通知的工人见身着秦军盔甲的沈兵一行人进来,不由放慢手中的动作,眼里尽是疑惑和惊恐。 弁担心沈兵责怪赶忙上前催促,于是工人迟疑了下又再次忙碌起来,动作似乎还比之前麻利了许多。 圆柱形高炉,皮囊人力鼓风,木炭为燃料。 沈兵在高炉间转了一会儿,就问身边的欠: “大秦也是这般冶铁么?” 欠回答: “禀副将,中原各国都是这般冶铁。” 这似乎是意料之中。 虽然中原各国也相互提防小心翼翼的不让自己的冶铁技术流到其它国家,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工匠或是百姓会千方百计通过学习甚至窃取技术而自我提高。 时间一长,各国的冶铁技术就都差不太多了。 如果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就是一些细节上的差异,比如青铜器铜与锡的配比,铁就是碳的含量多少等。 这些很难统一,在这时代还在摸索中甚至就连炼了一辈子铁的老师傅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过当然,沈兵不需要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