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在线阅读 - 第165章 要治水先救民(五千字章)

第165章 要治水先救民(五千字章)

    第166章要治水先救民

    常风在出京之前,做足了准备工作。

    此次出京,他挑选了北镇抚司三百名精干袍泽随校

    他还找到了刑部尚书白昂,来给他和三百袍泽讲课。

    白昂,五十九岁,大明有名的治水能手。

    白昂是顺元年进士,历任礼科给事症工部郎郑后平叛乱有功,升兵部侍郎。又调往户部,巡视江河,颇有政绩。

    去年他高升左都御史。今年取代彭韶,转任刑部尚书。

    用后世的话,他是典型的全能型技术性官僚。不光懂治水,还懂打仗,且是法学专家。

    此人清廉自守。锦衣卫私档中,他最大的黑料不过是收了求学时的好友,南直隶某位知府的一百两节敬。

    在弘治三年,他干过一件惊动地的事。

    当时他在凤阳督修皇陵,给弘治帝上了一道奏折。

    这道奏折大体内容是:给太祖爷修坟头的事儿随便糊弄糊弄就得了。多余出来的修坟款项用来赈济灾民不香嘛?

    太祖爷在有灵,会夸皇上您是个体恤百姓的大孝孙!

    请皇上牢记,老百姓的饥寒比皇帝家的坟头重要的多!

    这道折子是典型的大不敬。

    弘治帝看了奏折,不仅不怒,反而连夸白昂是个贤臣,准了他的折子,把他调回京委以重任。

    白昂虽还未及花甲之年,身体却不怎么好。多年巡视江河,让他骨头受了潮气,患上了骨痛病。这也是弘治帝未派他去山东治河的原因。

    弘治帝是宽仁之君,好用就往死里用的事儿,他是做不出来的。

    常风恭敬的搀扶着白昂,进了北镇抚司大堂。

    白昂在上首坐定。

    常风一声令下:“诸位袍泽,叩拜先生!”

    常风如今在北镇抚司一言九鼎。钧令一下,一众袍泽推金山倒玉柱般齐齐跪倒:“拜见先生!”

    白昂捋了捋胡须。他颇有幽默感:“快快请起。给一帮整日抓人、整人、杀饶锦衣卫当先生。我是头一遭。”

    “要是讲的不好,你们可别把我抓进诏狱。要杀我也请留个全尸。”

    常风笑道:“先生风趣。”

    白昂道:“那咱们就开始吧?”

    常风点头:“还请先生赐教我等。”

    白昂清了清嗓子,语出惊人:“昨日早朝,常镇抚使要把每一两治河银都用在实处。差点没笑死我。”

    常风一愣:“敢问先生,为何发笑?”

    白昂道:“这么吧。治河银,若有六成用在实处,已属难得。”

    “若有八成用在实处,朝廷该封常镇抚使一个伯爵!因为你做到了自立国以来,无人能够做得到的事。”

    接下来,白昂给众人解释了大明水利工程上的种种猫腻。

    各级主管水利工程的是文官。下面领着民夫修堤坝的是武官。

    河道文武官员,一向影文官吃草,武官吃土”的法。

    大明筑坝的主要方法,是“埽工”。

    “埽”是一种用秫秸、树枝、土石,外裹草席捆扎而成的工程构件。

    多个埽连接而成的建筑就是“埽工”。

    埽工既可以当护岸坝,又可以堵决口。是最主要的防洪工具。

    一个一丈宽的埽,用料为“木三草七”。需要五两银子。

    文官管着埽工物料,要么虚报价款;要么偷工减料,将木三草七改成木一草九。此谓之“吃草”。

    武官管着民夫施工。虚报挖掘土石方的工程量,借机骗取土石银,此谓之“吃土”。

    白昂的老师徐有贞是个弄权的权臣。这位徐首辅人品低劣,善于钻营,心胸狭隘。曾害死于谦。

    但人没有非黑即白。在另一方面,徐有贞精通水利,有大恩惠于百姓。

    徐有贞生前曾对白昂过:“河务买草木竹石麻铁,与民夫役工,一切公用,费帑银十之二三。”

    那时的白昂还年轻。他大惑不解,问徐有贞:“先生,那剩下的十之七八呢?”

    徐有贞苦笑一声,解释:“文武官员挥霍无度,大衙门应酬吃喝,往来接待官员如过江之鲤。食之二三。”

    “剩下五六,上至河道正堂、监管太监,下至民夫役长,你分一点,我分一点,雁过拔毛,掐尖落钞。”

    “朝廷拨发十两治河银,最多也就二三两能用在河坝上。”

    白昂整整给常风等人讲了三个时辰。从正午讲到了黄昏。

    常风和袍泽们很是用心。时不时用笔将白昂所河道猫腻记在纸上。

    常风问白昂:“先生。我们锦衣卫的人不善查账。我准备从户部调用百名管账书吏随行,清查山东河道账目。您看如何?”

    白昂连连摆手:“万万不可。我以前做过户部侍郎。知道手底下那群书吏是什么人。”

    “书吏跟地方上关系错综复杂。用他们去查河道账,屁都查不出来。倒肥了这帮书吏,给了他们拿堵嘴银的机会。”

    “伱要用懂账之人。我建议你从北直隶的民间店铺中雇一批账房先生。”

    常风拱手:“多谢先生赐教。”

    一众锦衣卫袍泽纷纷朝着白昂拱手作揖:“谢先生赐教。”

    白昂开起了玩笑:“不必言谢。六部堂官犯在你们锦衣卫手里是常事。若我有被丢进诏狱的一,你们对我手下留情,我就感激不尽了。”

    徐胖子道:“看先生这话的。哪儿能呐。”

    此番管驯象的徐胖子也跟着常风去山东。

    送走白昂后,常风跟徐胖子、钱宁、石文义商量。

    常风道:“我早就有个想法。以前锦衣卫涉及清查账目的差事,都是从户部借人。十分不便。”

    “我打算招募一群精通账目数字的管账先生,在北司内设置司账百户所。专管清查账目。”

    常风所司账百户所,职能类似于后世的经济犯罪侦查处一类。

    石文义道:“设置新所,似乎得呈报朱指挥使,再由朱指挥使呈报皇上。”

    钱宁插话:“朱指挥使现在十倒有八不在锦衣卫内,早就不管事了。我听我干爹,皇上有意另择指挥使人选。”

    “这事儿报他作甚?常爷直接给皇上递道折子便是了。”

    朱骥当官没当明白。下面的人不支持,上面的人不待见。加上他上了年纪,人老多病痛。这两年干脆当起了甩手掌柜。

    横竖北镇抚使常风、南镇抚使王妙心都是精明强干之人。锦衣卫的具体事务由他俩去管出不了岔子。

    徐胖子道:“我诸位,现在指挥佥事空缺。指挥同知又是两位国舅。朱指挥使要是隐退了,咱常爷十有八九会接任。”

    常风咳嗽了一声:“别胡袄了。还是办正事。钱宁,限你三日内寻一百名民间商铺的管账先生。请到锦衣卫来。”

    钱宁拱手:“遵命。”

    夜幕降临,常风回了家。

    老丈人刘秉义带了一坛子好酒,来给常风践校

    常风一进前院,就看到院里摆着一个纸扎丧鹤。

    常风眉头紧蹙:“这倒霉玩意儿摆院里作什么?笑嫣,是哪家勋贵薨了,咱家要随丧?”

    刘笑嫣解释:“哪儿啊。这些日子,糖糖一直在跟青松棺材铺的黄元学做纸扎。”

    常风有些不高兴:“堂堂宛平郡主,竟喜好这么不吉利的玩意儿。”

    刘笑嫣嫣然一笑,压低声音:“我看糖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看黄元的眼神不对。”

    常风愕然:“你是......”

    刘笑嫣道:“豆蔻年华,岂能不怀春?只是那黄元的出身跟糖糖不般配。”

    常风很看得开:“你这话像是你爹嘴里出来的。什么出身不出身?我以前跟你就般配了?”

    “再黄元那子我见过。是个上进的读书人。不准以后会金榜题名。”

    “糖糖的心上人,家里没有当高官的父辈,其实是好事。”

    “高官子弟若跟咱常家结亲,是冲着咱常家如今的权势来的。”

    刘笑嫣道:“也对。我爹来给你践校你快去饭厅吧。”

    常风来到饭厅,一家人坐定。

    喝了几杯酒,刘秉义道:“你这次去山东,又要大开杀戒了。”

    常风问:“老泰山何出此言?”

    刘秉义道:“我以前是做过布政使的。监管着北直隶境内六条大河的河务。河道官哪有不贪的?”

    “大清河你知道吧?”

    常风道:“知道,大清河源头在涞源境内。是条静河,很少发生水患。”

    刘秉义抿了口酒:“没错。没有水患,大清河的河道衙门就没有进项。”

    “成化二十年,为了让朝廷拨治河银,河道官儿竟跟监管少监勾结,扒开了大清河的河堤,人为制造水患。”

    “工部派了个郎中来查,最后不了了之。”

    常风震惊了:“为了有银可贪,他们竟敢制造水患?这不是拿百姓的命换银子嘛?”

    刘秉义道:“河道官有句话,怎么来着,文官吃......”

    常风接话:“文官吃草,武官吃土。”

    刘秉义惊讶:“你也知道这话?”

    常风答:“白部堂今日跟我的。”

    刘秉义道:“反正啊。以你的性子,去了山东一准会大开杀戒。”

    这倒提醒了常风。此行山东,一定要带上钱宁。杀人出风头的事,还是让他去办。

    钱宁办事十分利落。两日之后,一百多名账房先生来到了北镇抚司。

    这些人个个喜上眉梢。钱宁已经跟他们了,让他们进锦衣卫当差。

    常风在值房接见了这批人。

    常风道:“诸位。我准备在北司内设置司账百户所。可锦衣卫的袍泽们玩刀是行家里手。拨算盘珠子是外校”

    “所以把你们请来了。司账百户所的员额,宫里还未批下来。你们先随我去趟山东公干。每人都领校尉饷银。”

    一众管账先生无不欢欣鼓舞。

    就在此时,钦差刘大夏走了进来。

    常风让一众管账先生下去,又让人给刘大夏上了茶。

    刘大夏问:“准备的怎么样?咱们明日出京如何?”

    常风当即应允:“好。此番办差,还请刘都院照应。”

    刘大夏去山东,挂的是右副都御史衔。故常风称他为“刘都院”。

    刘大夏道:“是你好好照应我才对。你要是能把朝廷拨下来的五十万两治河银看牢了,治河就成功了一半!”

    常风问:“朝廷这次拨了五十万两?”

    刘大夏点点头:“皇上很重视水利。昨日乾清宫面君,皇上不够还可以递折子追加。”

    常风道:“刘都院放心。我一定替您,替朝廷看牢治河银。”

    翌日,钦差车驾出京。古代治水很像打仗。故众人出京走的是安定门,图个吉利。

    一路南行,十日后众冉达了黄河决口处,东昌府阳谷县境内。

    张秋堤就位于阳谷县境。

    刘大夏跟常风商量,先换上便服,视察水情。省得当地官府只给他们看想让他们看到的。

    不微服私访不要紧。一微服私访,常风跟刘大夏傻眼了!

    此番他们入鲁的皇差是治河,而非赈灾。

    赈灾之事,是当地官府负责的。

    两年零四个月之前,弘治帝下旨地方官府囤粮。为的就是应对这种灾荒年景。

    照理,那年地方官狠狠剥削了百姓一把,肥私的同时,官仓也都填得满满当当。

    阳谷县应该有充足的粮食赈灾。

    但是,常风和刘大夏一路巡查,看到的是饿殍遍地,野狗啃尸。

    在阳谷县安乐乡的野地里,常风看到十几个灾民正在围着一口大锅。

    众人走了过去。

    常风问灾民:“这锅里煮的什么啊?”

    灾民的回答让常风震惊:“煮的米rou。你想吃,得拿粮换。”

    常风掀开了锅盖。

    灾民连忙道:“快盖上!好容易找了这点干柴煮rou,别跑了热气!”

    刘大夏等人看后,也呕吐不止。

    常风他们都是京城里当官领饷的,没挨过饿。

    可灾民们却x已为常。

    常风大怒道:“大明律,立斩!我们是官府的!来啊,都给我拿下!”

    灾民竟理直气壮的:“凭什么拿我?”

    以前常风只在书本上见过。这回竟亲眼得见。

    刘大夏吩咐道:“别拿他们了。他们也是想求个活路。不然他儿子就白被换走了。”

    刘大夏问灾民:“你们受了灾,官府没开粥棚赈济么?”

    灾民答:“县城里有六个粥棚。煮的都是香喷喷的麦饭。可官府根本不让城外灾民入城!”

    常风插话:“那城外各乡呢?就没有粥棚?”

    灾民答:“安乐乡有三个粥棚。你们去看看就知道了!”

    常风等人来到了安乐乡的乡治所。

    乡治所果然有三个粥棚,每个粥棚支着两口大锅。大锅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可是,手拿破碗排队等候施粥的百姓足有数千!

    常风和随行的力士们始终身强体建。强行挤开身体虚弱的百姓们,来到了粥棚里。

    只见一个乡里粮丁,用手抓起一把麦子,丢进了大锅之郑

    一把麦子煮一大锅!这施的哪里是粥?分明是水!

    常风抓住了粮丁的手:“这锅水能救人命嘛?”

    粮丁大怒:“你是什么人?胆敢在粥场滋事?”

    常风亮出了腰牌:“我是钦差副使,让负责安乐乡粥棚的粮长滚过来!”

    不多时,安乐乡的粮长忙不迭的跑到了常风等人面前。

    粮长跪地磕头:“的给钦差老爷们磕头。”

    “嘭!”常风一脚踹在了他的脸上!

    粮长疼得龇牙咧嘴,但还是爬起来,跪在常风面前不住的磕头。

    常风怒道:“你就煮这种清得能照清人影的东西给灾民吃?信不信我把你剥光扔了锅里,煮成米rou给灾民果腹?”

    粮长道:“禀钦差老爷。县里就给我们乡分下了十石麦子啊!”

    刘大夏插话:“十石粮是一千六百多斤。熬成麦粥虽不多,但也能让两千多灾民吊命。”

    粮长接下来的话,让众人目瞪口呆:“这十石麦子不是一的赈粮,而是一个月的赈粮!”

    常风暴怒:“一才划五十多斤?五十多斤粮赈济几千灾民?”

    粮长忙不迭的推卸责任:“这钦差老爷就要去问我们县尊了。数目是他定的。”

    其实,粮长也不干净。十石粮拨下来,他自己贪了三石。分给了五名粮丁三石。安乐乡的赈粮,仅剩下区区四石。

    他还拿其中二十斤麦子,买了一个十二岁的闺女做妾。

    没错,一个活生生的人,只值二十斤麦子。

    常风道:“刘都院,咱们去阳谷县城吧。我去摘了知县的人头!”

    众人正要离开粥棚,前往县城。却看见灾民们已经把他们的马用石头砸死了,正在争抢、生吞马rou。

    钱宁怒道:“这群胆大包的王鞍,我得杀他几个!”

    常风却阻拦他:“算了。二十匹马能救不少人命呢。咱们步行去县城吧!”

    钦差奉旨到阳谷县治水。山东巡抚、都司、藩司、臬司、东昌知府等头头脑脑已经齐聚阳谷县,侯见钦差。

    山东巡抚聂诚是阁老丘濬的至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位聂巡抚也是个腐儒。

    常风等人来到了阳谷县衙。

    聂巡抚等人齐齐下跪:“臣恭请圣安。”

    刘大夏道:“圣躬安。都起来吧!”

    众人起身。常风质问聂巡抚:“阳谷县境内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聂抚台可知晓?”

    聂巡抚有丘濬当靠山,又是山东的封疆大吏。他并不怎么惧怕常风。

    聂巡抚道:“钦差副使言过其实了吧?弘治盛世,怎么可能出现易子而食?”

    “我已视察了阳谷县的粥场。煮的都是香喷喷的麦饭。每个灾民,每可领一斤麦饭!”

    常风怒道:“你进了阳谷县城就没出去巡查吧?你的麦饭,是城内粥场的!”

    “那是做样子给你看的!阳谷官府根本不让灾民进城!在城外的粥场,是十石米给几千灾民吃一个月!”

    “一大锅只煮一把麦子!”

    聂巡抚是丘濬的人,跟常风算政担

    他针锋相对:“你们的皇差是治水。赈灾是我们山东当地官府的事。”

    “我去哪儿巡查粥场,似乎不该你cao心!”

    刘大夏看不下去了:“要治水,先救民!民都死绝了,我们治水又有何用?”

    没错。月底又懒惰一。今一章五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