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攥紧拳头
“此次新法大致以此十条为纲领,颁布实行,若对新法内容不解或存有疑问,可自去官府询问。”一脸将新法的纲领条例大声诵读了三遍,司马欣扫了众人一眼,结束了话语。 稍后,新法的条令还将展示在露布上,并且,会有专门的官吏在一旁进行宣讲,即便有百姓提出疑问,官吏也有责任和义务进行解释。 新法的框架本质上来说还是商鞅百十余年的那一套,并且,这是一个时代使然,即便扶苏从后世穿越而来,也无法快速拔升和改变时代的大势。 历史的车轮可以推动,让他走的更快一些,但绝不可以改变,超脱了时代,注定的下场是要被历史的车轮碾的粉身碎骨。 只不过有所变化的是,其中对于量刑的轻重有所改变,可以说,更加符合如今百姓心中所期望的样子。 还有一条便是增设了一条粮食保护以及各式市面流通物品价格制定的法令。 说起来,这也是扶苏提出来以后,李斯一直心中所想要实施的。 在李斯这位坚定的法家信徒眼中,朝廷就应该为百姓包办一切事务,恨不得所有百姓都要服从朝廷的指令。 而粮食保护,在李斯看来,就是最好的政策。 可奈何阻力太大,动了太多人的肥肉,想要推行起来太难。 要知道仅仅是粮食价格这一块,一些人在秋冬粮食丰收之际以及春荒之时,就吃的满嘴流油,真金白银是一车一车的往自己宅子里面拉。 更别提一些特殊的时候了,就比如嬴政曾经在兰池遇刺,嬴政回朝之后,关闭咸阳,大索关中,结果这些人果然“不负众望”,将粮价炒到了一旦米一千六百钱,价格提升了十倍都不止,但官府对此却是无能为力。 毕竟那些商人的背后站着的都是冯氏以及功臣勋贵这等庞然大物,真的找到了这些人的头上,还动了他们的蛋糕,嫌自己的坟头草不够高么? 而扶苏清扫完冯氏之后,连带着将大半的旧贵族给干掉了,即便是剩下的一些人,不过是苟延残喘,就算是此刻这些人拧成一股绳,也根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再加上从这些旧贵族家里抄出来大笔的訾产,扶苏完全有实力推行这样的政策,就算是用钱砸,也能砸出一些成果。 而扶苏之所以现在就颁布这一条法令,除了此时比较适合之外,便是提前给这些商贾以及背后的人打一剂预防针。 扶苏最怕的便是前线打的火热,战事吃紧,可后面这些王八犊子却拼命的扯后腿。在后方紧吃。 历朝历代,都不缺这样的货色。 当百姓知道即便粮食卖不出去,官府也会以极为优惠的价格收购时,彻底被这一举措震惊了,不少人甚至因此流泪。 往常的时候,这一到了收获时节,往往就是意味着鬼门关打开了,朝廷收完了税,那些借了泥腿子高利贷的子钱商人又踏上门来,前来要债。 为此,不知道逼死了多少人。即便不死,也是脱了几层皮,剩下的一点零星粮食,掐算着吃,才能勉强让自己不至于饿死。 此刻百姓心神振奋的看向站在高台上的李斯,即便此刻李斯表情依旧,只不过在这一刻百姓的心中,也是和蔼亲善了许多,虽然威严依旧,可是对于百姓充满了温情与体谅,与以往法家展现出来的高高在上的明府,完全不同。 李斯心中满意异常,虽然这一次的变法,只不过是借了他这尊大佛镇场子,具体变法的内容,全然是扶苏找来的那名萧何在主导,可是,李斯却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对的。 当日,他本已有退隐之心,是扶苏强行将他留在朝中,要他为变法保驾护航,他最终才选择了留下,如今这样的局面对于他来说,已经甚好。 而且,那名萧何,李斯不由地感叹扶苏眼光的毒辣。李斯先是察看了一番萧何作为一名狱掾治理沛县的情况,又从浩如烟海的文档之中找出来以往御史对于萧何的评价及考察。 最后又看了一番如今萧何制定的法令,便已然敏锐的感知到,这位萧何的的确确是一位杰出的人杰。 李斯更为感同身受的是,他曾经也是一名小吏,也是在这般差不多的年纪,来到了秦国,最后脱颖而出,受到了先帝的重视。 在李斯看来,这位萧何可比他幸运的多,起码没有他来到咸阳以后那么多的波折。 看到大秦的官吏之中,后辈有如此杰出的人才,李斯打心眼里高兴,这意味着他在这个位置上再待上几年,等这些后辈处理政事的手腕再稍微熟练一些,就真的可以放手给这些人了。 变法在关中的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场风暴,只不过,这场风暴在到达函谷关之后,便戛然而止了,并未向山东之地扩散和发布。 扶苏甚至连一个传令的都未曾向山东派遣,扶苏清楚的知道,就算是派了,也没什么卵用。 因为大秦山东在的基层,早就被腐蚀透了,变法的命令根本不可能在山东上传下达,即便百姓知道了这些变法的条令,也会变成向百姓索命的催命符。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扶苏太清楚这些官僚的尿性了!再好的政策,到这些人手里,分分钟就能变成吃人都不吐骨头的玩意儿。 在扶苏的记忆中,王安石变法便是前车之鉴。老实说,王安石制定的那些政策不好么?可结果到了地方上,一实施,百姓就怨声载道,恨不得剐了王安石。 这造成了结果就是恶名王安石担了,而百姓受苦了,可是好处都被这些官僚给多吃多占了。 扶苏自然不会干这种蠢事,只有先将自己的拳头攥紧了,才有足够的力量收拾这些混账。至少扶苏认为,将秦国的关中大本营稳固好,变的固若金汤,收拾山东六国那些隐藏在地下的余孽和豪强,不过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