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鉴宝无双在线阅读 - 第536章 头

第536章 头

    拿开水下无人机,大家围住符文地漏进行查看。

    没了水,又靠着这么近,举灯照射符文地漏,里面的“蛋”,便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原来,这不是一个“蛋”,这是一个“头”!

    看起来,应是玉雕,而且玉质不错。

    这个玉雕的“头”,并不是是椭圆的;起码有发髻和一部分脖颈,而且还有五官的轮廓,现在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蛋”。

    而且,当时他们通过水下无人机看到的“蛋”,长直径足有半米,短直径有二十多厘米;现在看来,却要短小一些,和正常人的“头”差不多。

    他们之前看到的“蛋”,其实是一团红光。

    现在这团红光依然存在,看着还是那个“蛋”的大小和轮廓,只不过就是现在能清楚看到红光中包裹的这个“头”了。

    这个玉雕头颅,是红光的“光源”。

    玉雕头颅正面朝上,很明显雕刻了胡须,是个男子的形象。

    “这是秦汉时期的男子发髻。”宁霜笃定开口道。

    吴夺点点头,“这也是秦汉时期的玉雕风格和工艺。”

    吴大志沉吟,“此人眼睛闭着,就说明是作为······”

    吴大志因为是沉吟,声音小,而且没说利索;但是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是,这颗“头”,应该是墓葬中棺材里的“替代物”。

    一具尸身,没有了头,用玉雕头颅代替,合于躯体下葬。

    但是,现在这颗“头”,却是单独被放在符文地漏之下的。

    同时,现在看这个符文地漏的下面,确实更像个“笼子”,直径一米左右,深达一米左右的圆柱形“笼子”。

    而且这个玉雕头颅,是被端端正正摆在“笼子”中的一个“底座”上面的。

    因为被玉雕头颅遮挡,所以底座的材质看不太清楚;但应该不是玉,更像是石材,而且似乎和石门的材质有点儿像。

    这个“笼子”,其实就是先开凿了一个圆柱形的槽,然后上下加了石板,上面是符文地漏,下面看不太清楚,但依稀能看到有孔洞,而且不是符文的笔划,应该就是圆形的孔洞。

    “封禁的,是一个玉雕头颅?”吴大志看了看大家,“这事儿,还真是蹊跷。”

    确实,就算这个玉雕头颅是受到了三指山中秘藏的徐州鼎的影响,从而产生异状、散发红光;但其本身,蹊跷的地方太多了。

    比如,这个玉雕头颅,应该是秦汉之物,而封禁时间,竟然是清代晚期。

    再比如,这个玉雕头颅,应该是棺材里的东西,为什么会被取出?

    墓葬所在,显然不是这个地下岩洞,因为这个地下岩洞是天然形成的。

    吴夺接口道,“我想,这处墓葬,必定也在三指山中。‘四象’镇守三指山,这处风水宝地,早在秦汉时期,就被人选做了墓葬。而且,头没了,用如此玉质和雕工的头颅,显然不是一般人。”

    “你不会是想,平台上面的洞口,通往的就是这处墓葬吧?”宁霜在吴夺身旁问道。

    “我是有这个想法。”吴夺点点头,“还有,这个地下岩洞,那处墓葬,还有徐州鼎的秘藏之处,三者之间,必定不会很远!因为,徐州鼎改变地气,这两个地方都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方,所以才被封禁。”

    吴大志想了想,“不管怎么说,符文地漏的封禁,得解。因为我们看不清下面的情况,不知道还有什么关联。”

    大家都点了点头。

    “好,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么我们就先解除封禁。”吴大志说着,便取出了鱼油。

    这已经是第三次“点油”了,轻车熟路。

    点燃之后,大家干脆退出了石门之外。

    反应和之前一样。

    不过,因为这次是在岩洞中,顶部也不算太高,大家看到,“紫色蒸汽”直冲而上之后,对于洞顶其实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冲击”,而是如同“没入”。

    符文地漏是一块黑色的石板,和地面相平,若不是镂空,还真不太容易取出来。即便有镂空的符文,也是通过穿绳“吊”起来的。

    吴大志戴着手套,小心将玉雕头颅抱出。

    这个玉雕头颅,一直散发红光。不过,大家因为知道是受到了徐州鼎的影响,不会认为是“邪气”。

    玉雕头颅散发红光,有点儿像萤石的原理,有光时吸收光,无光时散发光。

    但也有明显不同,因为这是受到徐州鼎阳木属性衍生的火性影响;而且秦汉之物,差不多紧跟战国末期,被影响两千年了,说不定以后还能长时间“发光”。

    取出玉雕头颅之后,小心包裹,装进预先准备的袋中。

    玉雕头颅下方的石质底座也被取出。

    取出之后看得就很清楚了,就是和石门同样的材质,而且从石雕风格来看,是清代晚期的。由此两点便能确定,这个石雕底座,就是封禁此洞之时为此做成的。

    此时再看下面,还是一块石板,石板上有很多圆形孔洞,很像一个蒸锅的篦子。

    也被取出。

    下面露出的,依然是一个洞口,只是比圆柱形“笼子”的底面直径小一些,而且形状不太规则,近似方圆之间。

    但不是天然的,也有开凿的痕迹;只是开凿相对随意,不如圆柱形“笼子”那么规整。

    这个洞口也不是垂直往下的,略有倾斜,不深,只有大概两尺左右。

    用强光手电照射,洞底有好几条比较宽的裂口,这几条裂口就不像是开凿的了,应该是原来就有的,天然的。

    裂口里头很深,而且是蜿蜒曲折的状态,就看不清了。

    符文地漏这处所在,原先极有可能就是天然能够连通地下的;地面原貌现在不得而知了,因为已经被改造成了眼下的样子,还加了上下两层镂空石板,用以安放玉雕头颅;同时,上层的黑色镂空石板,就是符文地漏,起到了封禁作用。

    连通地下的裂口,原先应该是“旱道”,没有水,而且就这么观察,根本不可能知道能通往什么地方。

    但是,清代晚期进行封禁之时,却将此处作为了“水道”!也就是说,施行封禁之人,不仅知道通往哪里,而且知道那个地方走水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