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古人仿古人,大师仿大师
这首七绝是唐代诗人施肩吾的《寄隐者》。 唐代最繁荣的文学体裁就是诗歌,大诗人迭出,所以这个施肩吾不怎么有名。 吴夺听都没听说过。 但是葛亮却对他很了解。跟着吴夺看了刻在玉牌背面的这首诗,不仅说出了诗名,还说出了作者施肩吾。 因为施肩吾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道人。 施肩吾曾经在洪州西山筑室隐居,修道炼丹。 吴夺一听,“难不成最后留下了羽化飞升的传说?” “那倒没有,他在晚年的时候率领族人避乱渡海,定居澎湖列岛······” “好嘛,还是个传奇人物!我这孤陋寡闻了。” “我提供个插曲罢了。”葛亮笑道:“这玉牌只是玉匠用了他的诗而已,和他也没啥关系。” 吴夺也笑了笑,继续看。 玉牌诗文刻字之后,有两字落款,正是“芝亭”。 吴夺细细看过一遍之后,感觉玉质和工艺水平问题都不大,风格上也和芝亭牌基本一致。 不过,他还是感觉这牌子和真正的乾隆工差了那么一点点。 差在气韵上。 气韵这个词儿,用在鉴定上似乎有点儿云山雾罩,特别是在新手看来。 有时候有些高手并没有指出某一件古玩字画具体是哪里不对,只说气韵不对,就这么给否了,于是有人就很不服气。 气韵这东西,因为太过复杂,牵扯的东西太多,综合梳理起来呢,逻辑线往往又不只一两条,所以想集中表达清楚,确实是很难。 就这块“芝亭牌”来说,也是如此。 但是,其中有一点可以说清楚,就是吴夺感觉和乾隆盛世以及乾隆皇帝的审美有点儿不合拍。 这块牌子的美,有一种萧索在里面。 若是不带“芝亭”的落款,让吴夺来断代,更容易断成是清晚期,满清帝国走向衰颓的时期。 可这牌子的玉料很好,雕工也很好。 尤其是雕工,就算不是芝亭所雕,那也绝不是一般匠人所能为之,甚至也应该是可以比肩芝亭的玉雕大师。 但是这样的玉雕大师,好像不应该作伪。 这就有点儿费解了。 于是,最擅长鉴定玉器的吴夺还是得听一听。 ······ 结果,居然还真是大师仿大师! 这块玉牌,是另一位清代的玉雕大师朱宏晋所雕。 朱宏晋,字用锡,号冶亭,道光时期长洲(今苏州)人。 朱宏晋实际上不仅是玉雕大师,还是个全能选手,“凡金、银、瓷、竹、牙、角,无不擅长”。只不过,在诸多的雕刻之中,他是“刻玉尤精绝”。 朱宏晋为什么要落芝亭款呢?吴夺倒是也听到了。 是因为这块玉牌他刻完山水和诗文之后、落款之前,就觉得非常满意,并认为是“超常发挥”,他便想到了清代雕刻玉牌最负盛名的大师芝亭。 我这块玉牌,应该可以和芝亭牌相媲美了吧? 于是,他一时兴起,在诗文之后没有刻上自己的名字,而是落款“芝亭”。 吴夺心道,老朱这人挺有意思,得亏这玉牌不是子冈牌的风格,不然他怕是得落“子冈”? 这算高仿么? 从客观上来说,“人赃俱获”,肯定是算的。 但朱宏晋却又“动机不纯”,他并不是奔着高仿芝亭去的。 吴夺没有听到这块玉牌制成之后的流向,但是他认为,朱宏晋应该不会以芝亭牌的名义对别人介绍和出手。甚至有可能这块玉牌他是一直私藏的,直到他去世之后才流出。 ······ “你在琢磨什么呢?” 葛亮的问话让吴夺收回了思绪。 “没什么。”吴夺左右看看,摊前暂时就只有他俩没有别人,便对女摊主曾大姐说道,“曾大姐,这牌子到不了乾隆。” “啊?怎么说?”曾大姐先是第一反应弹出问号,顿了顿之后接着又道,“这玉牌我可是找过高手鉴定的,都说大开门的大师工。” “大师工是没错的,不过时间要晚一些。”吴夺是觉得曾大姐这人不错,而且如果是六十万不让价,他也不会出这么多拿这块玉牌,所以才开诚布公多解释几句。 “你说说看,我听着。” “个人看法啊,这玉牌应该是清晚期的东西,综合种种,我觉得更像朱宏晋而非芝亭。可能是朱宏晋仿芝亭。” “朱宏晋是谁?”曾大姐还真没听说过。 “他是道光时期的玉雕大师,玉牌作品也不便宜,但是比芝亭牌的市场行情还是有明显差距。” 曾大姐一脸惊讶,“道光虽然是清晚期,但是和乾隆就隔了一个嘉庆,古人仿古人;而且你也说这个朱宏晋同样是玉雕大师,那又是大师仿大师。就这样的东西,你都能看出来?” “曾大姐,我不是说了么,我并不能精准判定,这里头还有推测和感觉的东西呢。”吴夺笑了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你的东西,怎么卖还是你说了算。” 曾大姐沉吟。 吴夺又道,“曾大姐我不是砍价啊,我只是说明白我为什么不能买。这就告辞了。” 葛亮一看,接口道,“曾大姐那你忙着,我们先走一步。” 两人刚要转身,曾大姐忽而说道,“等等。” “您说。”吴夺回应。 “要是照你的说法,再让你出价,这块玉牌你能出多少?”曾大姐直接问道。 “大概得砍掉一半。”吴夺实话实说。 因为芝亭牌的市场行情太好了,又有“乾隆工”加持,所以朱宏晋的玉牌在市场行情上很难相提并论。 曾大姐点头,“谢谢。” 吴夺很明白,她问这话,并不是想降价卖给自己,不过是想更全面的了解一下。 这块玉牌,曾大姐还会以“芝亭牌”继续卖的。 ······ 吴夺和葛亮离远了摊子,葛亮这才说道,“你这越来越神了啊!” “话说多了而已,主要是她介绍香炉和报价都很实在。”吴夺应道。 “嗯,这曾大姐身上是没有太多铜臭味,不像是个从小出来跑生意的。” “啥味儿你都能闻到啊?” “打住,别说她了。”葛亮摆摆手,“你觉得我这香炉,黄铜镶口下面应该没有问题吧?” “我后来不是又反复观察了么,从瓷质部分到镶口工艺,还有整体的感觉,黄铜镶口很像是原装、也就是南宋时期就镶上去的,那么就很可能是当时为了保护或者装饰,而不是为了处理‘剃头’问题。” 吴夺没法解释这是陆游准备“家祭”之物,只能又嘱咐道,“这东西很特别,没准儿还是南宋哪个名人用过的,你可得好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