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不明不清在线阅读 - 126 跳跃式发展

126 跳跃式发展

    不明不清翊坤宫之变126跳跃式发展和比较初级的火绳枪相比,有种经过现代化改造的古老武器性能反而更佳。以弹簧钢片为臂的钢驽,辅之金属滑轮组,配上无羽金属箭,射程、射速、精准度、产量都要高一些,成本和训练难度更低,下雨时依旧能在百米外具备很强的精准度和杀伤力。

    既然这样就没必要费时费力消耗宝贵资源去拼命研发一种相对落后的武器了,等什么时候化工产业成型,把硝酸银和火棉搞出来,直接上霰弹枪或者后装线膛枪更划算。

    但光装备滑轮弩的军队面对明朝或者蒙古、女真军队好像占不到便宜,人家不光有火枪还有各种各样的火炮。所以尽快研发火炮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不光要制造适合陆战的火炮还得为海船准备舰炮,任重道远呐!

    “……这是佛郎机炮?”拿着皇帝给的一沓子图纸看过来看过去,赵士祯是越看越糊涂。

    看模样有点像红夷人船上装的大炮,身管很长,越往后越粗。但红夷大炮的后部没有开口,从这一点上看又像是佛郎机人的小炮了。

    “非也,这是朕潜心钻研了十多年才悟出来的!”

    前几次穿越的时候洪涛还要点脸,从来不说某种东西是自己发明的,要不借助别人的名号、要不干脆说神仙托梦。这次他成了皇帝,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拿起嘴就说!

    “……此炮可有名号?”赵士祯本想质疑下,但面对的是皇帝,又是位创建了时间工坊、流光斋,还会批量炼制精钢的皇帝,底气就不那么足了,只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长的叫加农炮,短的叫榴弹炮!”

    名字?这可是个大难题,洪涛有一样没说谎,他确实从七八岁起就不停抽取记忆中的片段绘成图纸,但始终没起名字,叫啥都觉得不合适。后来想烦了,干脆把类型拿出来当名字。

    这两种炮在他穿越南宋时全程参加过研发,还亲自用过,效果不错,至少比这个时代的红夷大炮、佛郎机炮先进多了。

    那具体先进在哪儿呢?主要有三点:第一造价低。使用灰口铸铁比青铜铸造的红夷大炮和佛郎机炮便宜多了。灰口铸铁流动性强,采用罗德曼铸炮法成品率不比青铜低,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包括时间和人工。

    第二性能好。罗德曼铸炮法能使铸铁由内到外逐步冷却,让金属晶体结构更均匀,消除应力,越靠近内膛质地越紧密,承受的膛压越高。可以装更多发射药,射击距离自然更远,还耐用。

    第三结构先进。和燧发枪一样,洪涛不喜欢真刀真枪和敌人拼勇气、拼训练、拼运气,能用实力碾压何必拼命呢。所以这两种炮都是后装滑膛炮,在不影响射程和威力的前提下,射速高了不止一倍。

    其实还有第四和第五,比如可以发射爆破弹,进一步提高了威力;再比如不怕仿造,即便被敌人缴获,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一系列加工技术,照样只能过眼瘾。

    要问在17世纪初的明朝,用铸铁制造后装滑膛炮是不是有点太天马行空了,回答是一点都不超前。

    只要解决了灰口铸铁的熔炼配比、获得了高碳钢、正确使用罗德曼铸炮法、具备初级金属加工和热处理能力,别说后装滑膛炮,直接上后装线膛炮,再加上架退机构也没有任何问题。

    目前永定河边的焦炭窑已经可以稳定批量生产合格的焦炭了,以此为燃料用土高炉炼生铁如同做开水,配上酸性平炉,熟铁、灰口铸铁、低碳钢、高碳钢都有产出,就是还不太稳定,达不到想要啥就出啥的程度。

    但距离有目的的生产也只是时间问题,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的铁矿石多次采样,就会找到矿石与助溶剂、碳粉之间的合适比例,要啥炼啥指日可待。

    罗德曼铸炮法的全套设备和技术参数洪涛也从记忆中找出来了,就算不能马上投入生产,同样可以通过不断试验进行微调,时间还不会太长。

    有了高碳钢就有了工具钢,配合比较原始的机床和水力、畜力驱动装置,简单的车铣镗磨钻肯定也不是问题,事实上这些加工手段明代工匠大体上都会,只是不系统。

    如果说前面这些技能都是多次穿越总结学习而来,只能算二手的,那金属热处理就是洪涛的老本行了。太尖端的不会,淬火、退火、正火、回火啥的必须没忘。

    看,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多次穿越到古代,且有心总结,经过多次实践都能把后世的相关知识与当代技术完美结合起来,直接推动科技水平、文化思想快速前进。

    不对,不是快速前进,应该叫立定跳远。没有中间步骤,嗖一家伙就跨越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洪涛甩开嘴讲了一个多时辰,主要是关于罗德曼铸炮法和炮楔的原理,赵士祯听得似懂非懂,揣着图纸一步三回头的走了。如果这里不是皇宫,他估计就要打地铺了,满脑子全是问号。

    对于这个结果洪涛不意外也不着急,让一个连滑膛枪、青铜前装炮都造不利落的人突然接触到后装铸铁炮,必须得蒙圈儿。

    没关系,先去按图索骥cao作几次,等有了点实际工作经验再回过头来听理论课就容易多了。这种听了做、做了再听的过程不光走一遍,怕是得来回来去走好几遍才能修得正果。大概时间从一年到三年不止,得看个人天赋。

    也不光赵士祯这样,负责炼焦炼铁的李之藻,制造简易机床的徐光启,一开始的时候都这样,到现在已经熟悉两年多了还没完全走上正轨呢。

    好在洪涛等得起,目前也不需要大批量的火枪、火炮,就算有了也用不上,手里没人啊。袁可立的水师只凑了两千多人,第一艘海船刚刚铺设龙骨,年底能不能顺利下水都是个大问号。

    “告诉陈矩,从戌字库取200架弩送到北校场,不要弩箭,朕要为入秋的狩猎做准备!”

    洪涛最得意的一句话就是未雨绸缪,火枪暂时没有,钢板弩也没有,但不能闲着,先用明朝的角弩让小宦官们练练臂力和队列,找找感觉。

    要问皇帝从禁军武器库里私自调派好几百架弓弩会不会引来官员的质疑,肯定会,但不会太强烈,随便找个差不多的理由也就糊弄过去了。

    弩这种远程武器在明初还算比较受重视,但随着永乐皇帝更热衷使用火器,弩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停产。到明孝宗的时候恢复了几十年,随后又被搁置。除了部分卫所还在使用,京营和边军很少装备。

    如果换成火铳,无论长短型号,没有兵部的书面文件,贵位皇帝同样一支也调不出来。神机营厉害不?平日里训练完毕也要把火枪、弹丸、火药入库保管,由专人登记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