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乱世英杰在线阅读 - 11喜获二将

11喜获二将

    刘尧今天很高兴,他一直没有关注的妻子竟然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女子,不愧是兰陵萧氏的子孙,看来他老主宗萧何的基因很优良呀。

    兰陵萧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为兰陵郡(今山东省兰陵县)望族,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开始的,而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中中落,至西晋末年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

    兰陵萧氏早在东晋末年就已经为天下门阀,自此之后,一直至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可谓延绵中古的千年世家,顶级门阀。故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之幼孙萧彪。《南齐书》和《新唐书》都萧彪系萧何之孙,被免官后,迁居于兰陵,此后才有了兰陵萧氏(不排除之前有其他萧氏支系先定居于此)。萧彪官至侍中,后免官迁居东海兰陵,传有四世出现了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位列三公的萧望之,这是他的玄孙,也是萧何的七世孙。后来萧望之迁居杜陵,萧望之八子中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长子萧伋袭关内侯,萧咸、萧由、萧育则兄弟并显,皆是朝堂高官,国之重臣,父子四人"一公三卿",满门显著。直到其孙御史中丞萧绍一支又迁回兰陵,萧绍即萧育子,而萧望之其他子孙仍世代居杜陵,是为杜陵萧氏(此支至东汉时十分昌盛,其中萧由子孙达二千石者六七人)。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自此兰陵萧氏成为山东大族,历数百年不衰。

    南北朝时期,兰陵萧氏群像图南兰陵萧氏创建了齐梁两个皇朝,走出了二十一位皇帝,三十多位宰相,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文人雅客。文人中最突出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昭明文选》。

    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其中以南兰陵为基点,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唐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宋元明清时期,萧姓南迁。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成为中国大姓。

    刘尧还记得有”在世关云长“指称的南陈名将萧摩柯和大唐明相萧瑀就是出自这个家族。

    萧摩诃(532年-604年),字元胤,兰陵(今山东峄县)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

    萧摩诃自幼随父亲在始兴郡生活,后被姑夫蔡路养抚养长大。侯景之乱后,追随侯安都征战,屡立战功,被封为巴山太守。此后,萧摩诃跟随吴明彻,屡破北齐军,升任武毅将军、谯州刺史。后来,吴明彻在与北周争夺吕梁的战役中被俘虏,萧摩诃则率兵突围,逃到淮南,回朝任右卫将军。

    陈宣帝死后,萧摩诃辅佐陈后主登基,追斩始兴王陈叔陵,被加封为骠骑大将军、绥建郡公。隋军南征时,陈后主不顾萧摩诃的再三建议,拒不出兵,以致错过战机。陈朝灭亡后,萧摩诃随陈后主降隋,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

    仁寿四年(604年),萧摩诃与汉王杨谅起兵反对杨广称帝,被杨素俘杀,终年73岁。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末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并且深刻精通佛法道理。

    初封新安郡王,西梁灭亡后随其姐萧皇后进入长安,因为是萧皇后之弟的缘故担任内史侍郎,不久被免官贬为河池太守,随后又降唐受封宋国公,任光禄大夫。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五次担任宰相,又因故五次被罢免,严重时甚至被削爵贬出京城。贞观十七年二月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萧瑀因其jiejie萧皇后去世受到沉重打击,再加上当时又身染重病,被李世民召往玉华宫后不久便去世了,时年74岁,卒赠司空、荆州都督,谥曰贞褊公。

    另外野史中记载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也是出自这个家族,后来因为父亲去死后遭到仇人追杀,才和母亲回到宇文家族,自己也有萧成都改名为宇文成都。后来其中的一个儿子就取了原姓叫萧延嗣.

    刘尧的妻子名叫萧燕燕,,字云靚,祖籍是青州。和几百年后大辽国的萧皇后同名,父亲是现在兰陵萧氏的族长,还在京城里做了尚书令。这是当时的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下面的部长。在去年萧燕燕和他父亲到皇宫里为刘尧的祖父送贺寿时,萧燕燕秀丽,恬静的相貌和文静有礼,聪明伶俐的处事被祖母董太后和父亲刘宏都看上,恰好和他刘尧的年龄也相配。当场汉灵帝就利用皇帝的身份向萧燕燕的父亲萧温下了聘,将他秀外慧中的女儿许给了自己的儿子燕王刘尧。

    说实话,刘尧这家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身边的荀彧,沮绶都是一些名动天下的名士,经过他燕王府上幕僚的宣传,燕王刘尧也成为了皇家里有名的“麒麟儿”。他的未来岳父也知道刘尧深受皇帝和太后的宠爱,在士林里的名声响亮,自身也没有坏习惯,看来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是成就了一对“神仙眷女”,当场就将这件婚事应成立下来。

    尚书令,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权不大。

    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皇权,从而设内朝官,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领尚书事"(即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例如西汉司马迁受腐刑后,担任"中书谒者令",兼职尚书事。但也有以尚书令而"领尚书事"者,则权职重大。西汉成帝时,随着朝廷的政务越来越繁琐,尚书的权力日益庞大,开始实行分曹治事,始置五曹尚书;各曹以尚书令为首,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执行一切政令的首脑。但由于是内朝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