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朕非汉废帝在线阅读 - 第173章 和朕打擂台的贤良文学们(求订阅)

第173章 和朕打擂台的贤良文学们(求订阅)

    刘贺即位一来,从来没有在朝堂之上,看到如此喧哗的一幕。

    他说罢这番话,仍然站着,用那种装出来的懵懂的眼神看着众人。

    看起来是不知所措,实际上是在暗中观察众人的反应。

    谁会是第一个站出来,和自己唱对台戏的人?

    很快,刘贺就注意到了。

    霍党们很谨慎,全都看向了霍光,而霍光不知为何,踱步走回了自己的榻上,默默地坐了下来。

    似乎在回避,又似乎把刘贺一个人留在殿上等到风雨的洗礼。

    这个行为,颇值得玩味。

    看来,这风雨注定很大,连霍光也要避其锋芒。

    刘贺猜得大差不差,霍光对给孝武皇帝上庙号的事情有想法,但是不敢有行动。

    俗称,有贼心,没贼胆。

    而赵充国、张安世和刘德等人则神情平静,似乎也没有反对的迹象。

    他们是朝堂上的实干家,且不说都有怀念孝武皇帝的想法,纵使是认为孝武皇帝有过错,他们也更看重孝武皇帝为大汉定下的功劳。

    更别说,孝武皇帝对他们都有知遇之恩。

    在朝堂上,坐立不安,真正如丧考批的,是那一群以贤良文学为名,被察举到朝廷当官,但却又无太多真材实学的“虚官”。

    贤良文学是察举制度的一个科目。选拔的是那些“敢于直言,不惧进谏”的人。

    董子提出“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各种灾异都是上天对帝王的谴告,一旦有灾异降临,就表明帝王有过,必须要进行自我检讨。

    此时,就应该下诏求贤,征求意见,匡正过失。

    而求的就是这贤良文学。

    历年察举出来的贤良文学出过不少有名的官吏,但是更多的都是一些不能“实干”的经学家。

    因为常年埋首故纸堆,所以他们在经学上的造诣很高,却不能实干,只能填充在一些不重要的职位上。

    博士、谏大夫、中大夫……是大多数贤良文学的最终归宿。

    平日上奏的机会不多,只有在朝中重臣需要引经据典的时候,才会出来应和几声。

    在朝堂上属于可多可少的摆设。

    因为这些贤良文学不掌握实务,那么就更要维护名义了,如果连此事都不维护了,那么还要他们这些摆设做甚。

    刘贺看着那些低头窃窃私语的官员,并没有阻止他们的行为,而是任凭他们议论,任凭他们的想法逐渐发酵。

    以逸待劳,刘贺只要等着就是了。

    不多时,一个坐在王吉对面的老人站了起来。

    王吉是未央卫尉,是九卿的末位,在他前面的是长乐卫尉范明友。

    而站起来的这个老人不是别人,正是长信少府夏侯胜。

    长信宫是太后住的寝殿,所以此官本应该如同少府乐成一样,专门负责长乐宫的一应事务。

    但是皇帝总有,太后却常缺,单独设置长信少府非常不划算。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虚职,品秩上和九卿一样,但是没有任何的实权,连府衙都没有。

    最适合安插夏侯胜这种不能实干,只能读经的老儒。

    看着夏侯胜站了起来,刘贺不禁轻蔑地笑了笑。

    等的就是你。

    刘贺突然还想起来了,这长信少府的孙女还是自己“未过门”的婕妤。

    硬要算起来,还是自己的爷爷。

    “老臣夏侯胜,有事要奏!”

    “哦?是长信少府吗,您是朝中的老臣,不必拘礼。”

    夏侯胜年过七十,此杨敞还要老上几岁,但是身体不错,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让刘贺误以为看到了王式。

    “老臣不同意给孝武皇帝上庙号!”夏侯胜仗着自己年龄大,倚老卖老,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没有一点的委婉。

    “哦?长信少府有何高见?难道认为朕刚才对孝武皇帝的评价有误,还是本就认为孝武皇帝不是明君?”刘贺也没有任何的躲避。

    夏侯胜是一个固执己见,视名节为根本的老儒,他丝毫不惧地说道:“我大汉历代先帝,都是明君,但并非是明君就可以上庙号的,昔日在贤良文学会议上,众贤良文学就已经对孝武皇帝的功过是非做了评定,孝武皇帝不宜上庙号。”

    “哦?贤良文学会议,朕倒是有所耳闻,在那贤良会议上,果真有人认为孝武皇帝过大于功吗?”刘贺假装不明白地问道。

    只见这年迈的夏侯胜露出一丝自得,不急不慢地说道:“老夫有幸,曾经被当时的成丞相田千秋举荐,参加了贤良会议,不只是老夫,这大殿之中,有不少人都参加了贤良会议。”

    “微臣礼官大夫孔甲曾参加过贤良会议……”

    “微臣谏议大夫孟乙曾参加过贤良会议……”

    “微臣中散大夫曾丙曾参加过贤良会议……”

    ……

    在夏侯胜的带领之下,这些贤良文学似乎像是得到了信号一般,一下子就站起来了十五六个人。

    刘贺只知道贤良会议非常重要,但是没想到朝堂之上,有那么多人参加过这场会议。

    刘贺留意着他们的官职,多是各种各样的大夫。

    名义上是给天子做顾问的预备官员,实际上都是虚职务。

    距离文学贤良会议过去已经七年的时间了,有真才实学的,该升早就升了。

    要么在朝中实权府衙任职,要么就外放到各郡国去当一方守相了。

    还留在朝中担任虚职的,恐怕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人——说是后备官员,哪有后备到白发苍苍的。

    是时候,把位置让出来了,得给那些有能力的人腾地方。

    不站出来,朕还不知道都有谁呢?

    “陛下,站起来的这诸位大臣,都是文学贤良会议的亲历者,更是当时有名望的贤良文学,陛下若是不相信的话,可以问问大将军。”

    当时的三公,已经有两个作古了,想要求证,只能询问霍光。

    刘贺看向霍光的时候,后者默不作声,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这低调的态度耐人寻味。

    刘贺更加坚信,当年霍光虽然借助文学贤良取得了朝堂斗争的胜利,但是也对他们的某些行为隐隐不满,所以才一言不发的。

    刘贺当即做了判断,虽然霍光没有表态,但是没有表态也是一种态度。

    四更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