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霸王!在线阅读 - 第八十八章设置军器监

第八十八章设置军器监

    第90章设置军器监

    关于交趾南方的贸易,孙策势在必行。

    他的想法充满了诸夏的风格,完全不同于西方那群野蛮强盗、无耻海盗。

    别天天想着殖民人家!想着劫掠人家!

    这是强盗民族、海盗民族才有的思维。

    正统的诸夏贵胄,想的应该是以和为贵,共同繁荣。

    中原历史上几千年的经验都清清楚楚的表明了,只要能够建立秩序,中原依靠生产丝绸、瓷器,对外贸易也能将四海财富收割回来。

    后世诸夏崛起,也证明了在烧杀劫掠之外,还有另一条光明正大的道路可选。可以共同发展繁荣,收获大量贸易顺差。

    当然,要建立贸易秩序,强大的武备也不能少。

    不然就会像明朝一样,被打的被迫施行东南海禁,片板不准出海。

    这件事不论怎么看,孙策都觉得挺丢人的。

    堂堂中央大国,不想着怎么用海军庇护海上丝绸之路,反倒把这个黄金商道给掐断,把百姓内迁几十里,举国搞小农经济。

    诸夏豪迈的开拓进取精神,被直接扼杀数百年。

    好在东吴就是以水军而闻名的,而且大量精通水战的将领,有孙策这充满豪烈之气的主君,绝对不避海战,可以确定起贸易秩序。

    而想到贸易,孙策便看向张昭,说道:“我在石城县之时便设置草市,鼓励民间互易。如今我等平定吴郡,目光不能只盯在那几亩田中,应该于城邑之中,乡、里之间设市贸易,以发展繁荣商业,并提高税收,长史可有何人才推荐?”

    “倒是有个年轻俊才推荐于将军,是从潜山逃亡而来,不知将军是否肯用。”

    从山中逃亡过来的?孙策倒是不介意人才出身。

    只是颇为惊讶,问道:“山贼之中亦有善于政务的贤士?我以为多是剽悍骁捷之辈。”

    张昭微微摇头,解释道:“此人名为何夔,虽是从潜山逃亡而来,但并非山贼草莽,而是出身陈郡名门望族何氏,其祖上何熙曾在安帝朝担任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孙策瞬间瞪大了眼睛,张也诧异的看了过来。

    这可是绝对意义上的公卿大族了。车骑将军是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的重号将军。

    张惊异不已,问道:“如此显赫之后,怎么会流落到潜山当中?”

    张昭解释道:“这其中故事就曲折了,我简而概之,中原战乱,他避难于淮南。袁术至寿春辟其为吏,何夔不应,然依旧为袁术所留。袁术攻蕲阳之时,曾因何夔为本郡人遣其前去劝降,何夔于是逃到了潜山。”

    张惊讶的说道:“以袁术心胸,居然没有杀他?”

    张昭笑着说道:“他亦是惊惧,直至听闻将军开仓放粮,修德服远,又招募豪杰,遂避难于江南。”

    孙策大笑,这就是与其委之于盗贼,怎比输之于国家啊!

    何夔这个人孙策有些印象,应该曹魏名臣,史书单独列传的那一种。

    事实上,这就是孙策太低估何夔了。

    他可不是史书单独列传,而是排名比钟繇、华歆还要靠前的名臣,更是远在程昱、郭嘉、刘晔、蒋济之上。

    只能说内政贤才都吃了上不了《三国演义》的亏,他跟国渊、刘馥、司马芝一样都是赫赫有名的内政贤才,当世声名也在程昱、郭嘉之上。但后世人基本上都对郭嘉这个司空府的府吏参谋如雷贯耳,但对总览一方军政大臣的名臣却几乎没怎么听过声名。

    比如这位何夔,孙策是真想不起他有什么具体事迹,便问道:“其人才能如何?”

    “其人自幼丧父,与母兄居,为人孝友,长八尺三寸,容貌矜严。因慕我声名,曾前来拜访。我与之谈论治理吴郡之法,其人颇有见解。尤其他反对齐一大化,令我感触极深。”

    反对齐一大化,也就是反对一刀切的政策。主张因地制宜,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

    孙策瞬间为之动容,这的确是最适合负责吴郡工商业的人才。

    就以目前吴郡初定,人情不一的情况,孙策也没法指定出一个标准的商业税收之法。

    就连很多交易,现在都不是使用通宝,而是在以物易物。更有很多百姓甚至都没见过通宝,这种情况下,怎么制定律法刑名?

    的确是需要有个能力极强的人才,因地制宜,设置市场,并行草市,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孙策是最讨厌那种以条件不足就不发展商业的思想。

    条件不足,就有什么条件,发展什么水平的商业。至少你得发展起来,才能逐渐去一点一点的完善。

    条件不足就不发展了?那是所有人都守着农田搞小农经济?还是期望着忽然有一天各种条件自然而然的全部齐全了,一步到位发展出来一个先进、完善的商业模式?

    所以孙策说道:“如今吴郡虽然只是初安,百业俱废,但商业复兴亦不能忽视,就任命何夔组建市尉司开辟各城邑市场,招徕商人前来贸易,并于乡里便利之地设置草市,以便百姓交易。”

    “至于商税不急于一时,可令酌情而定。”

    安排完何夔,孙策问道:“可还有其他俊杰?”

    张昭笑着点头说道:“中原战乱,避难于江东之俊杰不可胜数。大部分我都已经简而用之,只有几个其中翘楚,我才荐于将军,需简在于心。其他还有不少人,郡府都已经征辟。朱府君亦要从中举荐两名孝廉。”

    说的倒也在理。这么多人才张昭也不可能一次全部介绍一遍。

    不过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的。既然已经举而用之了,孙策也不需要现在就去关注,早晚会崭露头角。

    随后孙策看向张,问道:“军中器械情况如何了?”

    张拱手:“正欲与将军商谈此事,如今工匠聚集于吴县,从制甲锻刀,到打造器械,整备旗帐,皆不成章法。我欲在吴郡设立工坊,分类工匠,专司各种器械打造。”

    孙策眼神一亮,说的:“此乃谋国之言,合当如此!”

    的确是应该把工匠们统筹起来,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打造器械了。

    孙策说道:“就设一处军器监,下设弓弩造院、器械造院、甲胄造院等。”

    军器监显然对标的就是大汉的将作监,比如北海相孔融就被征召为将作大匠。

    但孙策一个诸侯势力,肯定不能直接堂而皇之的叫将作监,所以改名军器监也是应对之法。

    这时候就显示出有一片郡县作为根基的好处了。只要内政治理没有崩溃,军器监顺利组建起来,就能源源不断的产出大量器械,甚至马甲、玄甲,军队战斗力会不断提升。

    孙策也关注的问道:“如今甲械制造情况如何了?”

    张说道:“如今匠人主要在铸剑为犁,以供应两万余屯卒军屯所需。马甲只制出六套,玄甲倒是制造了五十余套。”

    这个数量无论如何都太少了。努尔哈赤带着一群女真人在东北荒凉之地还建起了绵延数里的铁匠铺生产铠甲,组建了后金重步兵。

    自己在生产方面,总不能连一群通古斯野猪皮都不如。

    毕竟自己可是有着诸夏完整的文明体系做支撑。怎么也比被封锁了精金良铁的野女真更强。

    所以孙策说道:“这个规模严重不足,我希望在讨王朗之前,至少有马甲五十具,玄甲一千两百套。”

    这个规模不算大,大概比吕布的势力略强。

    张郑重的点头,说道:“我会尽量安排此事,目前锻造甲胄最大的掣肘在于矿石不足。吴县境内地势平坦,并无矿山。而丹阳山多铜铁,将军或许可以请周夫人代为联系周府君,请丹阳往吴郡运输矿石。我等可以将冶炼工坊迁至曲阿,就近便利水路运输。”

    吴郡经济繁华,农业发达,也就注定了他境内矿山不多。

    倒是丹阳山险,多出铜铁,百姓亦经常私为冶铸。把冶炼工坊迁过去的确是最佳之选。

    看来不去跟周澄谈谈是不行了。

    孙策便对两名最倚重的文臣说道:“军政要务就托付给两位了,我这就去找夫人商谈一下公仓私廪之事,以及与丹阳郡府互通有无事宜。”

    二人立即拱手应命:“必殚精竭虑,不负将军重托。”

    要去找周澄,孙策有些感慨,汉末这个社会真就是一个人情社会。

    每一个能顺利割据一方的诸侯,背后都有大量亲朋故旧的鼎力支持,有各个太守、刺史之类的互相帮扶。

    哪怕刘备,前期不也是有公孙瓒一直在提携、扶持他?

    曹cao更别说了,丹阳太守周昕前后派遣万余丹阳兵助其征战。他能打赢吕布,也是好基友袁绍给兵、给粮才帮他稳住了局势。

    不过诸侯嘛,本身就跟将军不同,能将联合其他太守、诸侯资助自己,本身就是诸侯最强能力之一。

    孙策现在手里才一个郡,要不想孤家寡人,被江东各方势力围攻,找老丈人抱团也无可厚非。

    随后孙策叫来了蒋钦,问道:“周夫人最近都在忙什么?”

    蒋钦立即回道:“将军,周夫人近来一直心系工坊,经常亲自巡视各个坊间,如今应该也在昆山乡。”

    “昆山乡?”吴县十个乡,孙策看册文次数已经足够多了,大概也能够全部记下来,但这个昆山乡是什么地方,怎么还从来没听过?

    蒋钦挠了挠头:“我也不清楚,可能是新建的乡吧?最近吴县人口增多,很多人已经安置到更远的地方,都快要到娄县了。”

    “那备马,一起过去看看。”

    虞翻历史上曾经向孙策谏言:“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但总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

    而如今孙策可谓是正好相反,哪怕只是在吴县这片治安最好的平原上转一圈,也总是带着大量的亲卫。

    蒋钦亲自点了一队精锐玄甲亲卫,足足五十名亲兵侍卫骑兵戒备森严,拥簇着孙策一路向东而行。

    这个级别的护卫,别说许贡三名门客,就算他拉出来三百部曲埋伏,也会被骑兵轻而易举的荡平。

    如今正是盛夏,天朗气清,一行人策马在吴郡郊外,能看见大量百姓正在稻田里辛勤劳作。

    不仅有老人带着一家三代数口人勤劳耕耘,也有豪强大族雇佣数十、上百名佃农正在精细生产。

    在这人群密集之处,还有几名穿着皂袍的小吏正在对着田里指导生产,在周围围着的一圈人里面既有身穿短褐的农夫,也有穿着长袍的豪强、地主。

    烽烟平息,治安稳定下来之后,所有人都开始关注于生产。

    对田里产出多少粮食,豪强们可比孙策更在意。

    毕竟不论产出多少粮食,对孙策都没影响,他计亩挣钱,有一亩地就收一份赋税。

    而产出多少却直接决定了豪强们自己能收获多少财富。

    不论怎么说这些庄主、豪强们对生产提升的关注都应该比孙策那宽泛的概念更深刻。

    所以他们最是主动的过来听劝农官讲授的耕耘之法,看看能不能用到自己家田里,提升产量。

    甚至他们比佃农、比小农还要更精力投入。毕竟,他们不用动手,只看部曲尝试效果就行了。可能这也算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一种体现。

    不论如何,看着这郊外繁华的一幕幕,都让正统诸夏忍不住内心的愉悦。

    蒋钦笑着说道:“将军,仅我们这一路看到的情况,吴县农业恢复状况着实算得上甚佳。只要能挨到秋收,就几乎不用为粮草发愁了。”

    杨骁亦极为赞同,说道:“希望今年风调雨顺,今秋是个丰年,家家或稔。”

    195年啊,孙策想了想,今年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天灾。虽然是乱世,可也得有那么一两个还算过得去的年份吧!

    他笑着说道:“今年必定迎来一个丰年,好日子还有几个月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