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国色芬芳在线阅读 - 花子赵一 十

花子赵一 十

    正白旗满洲,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蓝旗满洲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正蓝旗满洲,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红旗满洲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红旗满洲,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

    固山:满语gūsa之音译,意为‘旗’,即八旗制度中最大的组织单位。

    甲喇:满语jalan之音译。意为‘段’、‘节’,为固山额真与牛录额真之间的环节官员。

    牛录:满语niru,作‘大箭’解

    额真:满语ejen,作‘主’解

    梅勒:满语meiren,原意是‘肩’,有两边、副手之意。

    上三旗之一。

    【清末期管辖兵力】:92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力(满洲八旗中人口最多)

    【总人口】:约15万人

    上三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4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上三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6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4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74个佐领、兵2万3千

    【总人口】:约11万5千人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6个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3个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7个佐领、1个半分佐领、兵2万7千

    【总人口】:约13万5千人

    历史评说

    一、初期的历史积极性

    八旗制度在清朝初年对满洲满族社会而言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在八旗制度出现以前女真社会大多以松散的氏族领主封建制为特征,北方东海女真与索伦部各部甚至停留在酋邦部落阶段,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单缓慢而且极不平衡。由于各地领主的割据女真社会在政治上长期得不到统一,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往来受到限制。以明中期谕治辽东记录为例,仅成化至弘治两朝(1465年-------1505年)四十年间授予女真各部的敕书就多达三千多道。敕书是女真各部领主与明朝内地通商贸易的凭证,本以册封官职顺序按数发授。然而,由于女真社会的长期分裂无秩序敕书的发放也随之失控,女真大小领主为取得更多与明朝官方的贸易机会相互掠抢争夺敕书与官印,再加之明朝利用这种政治经济优势从中cao控牵制,女真各部之间强凌弱众暴寡,彼此仇杀时有发生,这种状态严重态破坏了女真社会的长治久安,同时也成为满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17世纪以后番薯高粱等高产作物由内地引种至辽东并迅速推广至女真各部,这使满洲地区的粮食产量显著提高,也进一步催化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部发展,分散的领主割据制度越来越不不能适应大规模的生产组织,政治统一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须要。由此,各部领主之间的兼并战争也越发激烈,从明朝初期的三百余部到清太祖、太宗两朝统一之前已仅存二十个部落。各部军事组织逐步严密化,正规化,战争的规模也逐渐升级,八旗制度便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应运而生。

    努尔哈赤在以往氏族围猎组织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创新形成了八旗制度。以往女真各部是以领主氏族为核心其他附庸氏族作为领主家的包依尼雅玛(满语即:家丁、家奴)依赖领主氏族分赐的土地生活,并以交纳供赋,承担军事任务作为对领主的义务回报。产生于这种氏族领主制中的军事形式是以领主本氏族的军队为主体,其他附庸氏族按封地大小分别摊派数量不等的军队跟从为特征。领主氏族的统帅只能直接管辖自家的军队,对其属下众多附庸氏族的‘私兵‘则无法直接掌握。因此,在氏族领主军队里最高统帅的职权实际上仅仅限于战时的谋略指挥层面,而对于军事后勤、部队编制、军事纪律、等诸多方面却根本无从涉及,也就谈不上军事组织的日常管理与制度建设了。这样的军事组织模式被称为‘领主包依军制’,在领主包依军制的基础上,各大领主之间又根据自身的利益彼此结成军事同盟通过公选产生统帅,这样的军事组织又备称作‘领主同盟军制‘。当时女真各部大多使用这两种军制,尤以海西女真扈伦四部最为典型。但,无论是领主包依军制还是领主同盟军制,其组成的军队体系都是相当松散的,充其量只能应付临时的部落冲突维护地方领主的各自利益,而不能支持建立国家组织,更不具备完成统一的能力。相比过去的氏族领主同盟军制与包依军制,八旗制度有其明显优势。八旗制度形成的基础首要以打破氏族领地体系为前提,努尔哈赤通过武力剥夺了被其征服诸部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觉罗氏以下的附庸氏族也不分赐土地,剥夺了以氏族为单位的土地使用权。领地的丧失使过去在同姓氏族内的公共生产模式消失,氏族体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其组织随之瓦解私家利益也就不存在了。这不仅大大削弱了服用氏族对领主家的离心力,还使原先包裹于氏族内部的单个家庭与个人被从氏族组织内剥离出来,直接成为受后金政权管辖的臣民,努尔哈赤则利用八旗制度将这些臣民编入各旗形成‘旗人‘阶层。旗人生活在八旗制度的严密组织体系之内,在日常劳作时直接听命于甲剌、牛录组织的生产安排,为国家统一的整体战略服务。在战争时又直接服从最高统帅努尔哈赤的军事调度,这样组建的军队,号令统一,纪律森严,训练有素,在清朝初期一度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仅凭十三副铠甲起家的努尔哈赤能够建国称汗,统一女真各部,直至最后取代明朝问鼎中原,八旗制度即是主要的军事保障。以至于在清朝初年统一全国及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主权的战争中,清军以八旗为主力平定三藩,远征新疆,戍守西藏,抗击沙俄,其间八旗制度均发挥了及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二、衰落的历史必然性

    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同时也因社会发展变化而淘汰,清代的八旗制度自然也不例外。

    从八旗制度诞生之初,其自身就掩藏着致命的弊病,而且这些弊病几乎是无法克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直至导致这一制度的最终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