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青年必读书手册在线阅读 - 第53节

第53节

    近的楚汉相争的过程在这个世界中展开,春

    秋五霸、战国七雄、吴越相覆、汤武革命,连横合纵、百家争鸣,侠客之游、

    刺客之行,刀光剑影、明争密计,宫廷的政变、内闱的厮斗、市井的传奇、

    朝廷的发迹,边塞的掌故,西域的远行,都在这个世界中纷至沓来,令人目

    不暇接,击节称快。【】那些穿插于这一系列故事中的场面则更令人惊心动魄、

    心折骨惊了。项羽长歌的悲壮潇洒、伯夷叔齐首阳山下临终作歌的激越悲切、

    飞将军李广自刎兴叹的无奈苍凉、汉高祖刘邦还沛作大风歌的落寞悲怆、

    刘邦面对太子已得商山四皓自己已无力更易继承人的境况与威夫人作楚歌伴

    舞时的惆怅隐痛,都使这一部历史变得缠绵深沉充满情味,涌动着无限的感

    染力。

    然而天才的司马迁纵横千里的笔触并未到此为止,他将目光投向更深邃

    更广远的天地之中了。正如他自己以史记向汉武帝这样一位政治史上的

    英雄发起挑战并在文化的层面上突出了“文化复仇”一样,在史记中,

    他记录和盛赞了一大批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他们立传,为他

    们高唱,俨然以他们为中国历史上隐形的君王或教主,从文化的角度与政治

    相抗衡,这就使史记具有一种深沉的厚重的质感,将历史推向了文化。

    司马迁知道,社会不仅仅是天朝大国、帝王将相,流氓刺客、求签问卜,同

    样是社会的大事件,而贪官污吏、jian臣酷吏、富商大贾、宦官戏子、后妃妻

    妾也同样是在人类活动中发生着作用的分子,那四方的少数民族,那异域的

    奇特情调,那远方的葡萄、苜蓿、天马,那市井的熙熙攘攘,那经济状况的

    起起伏伏,都是这个世界的有机成分。所以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又走向了社

    会,是全面的社会,骨子里的社会。

    精彩篇章推荐

    1.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关于楚

    汉战争的一幅惊心动魄的画卷。其中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

    之战”是精品中的精品,值得细读。

    2.高祖本纪是史记中最好、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刘邦也是

    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其中的“斩蛇起义”、

    “约法三章”、“高祖还乡”等片段流传很广。

    3.越王勾践世家记述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

    一举灭吴雪耻的过程。情节曲折复杂,可与吴世家、伍子胥列传等

    参照阅读。

    4.留侯世家记述了张良辅佐刘邦灭秦、灭楚,以及稳定汉初政

    治局面的全过程。对于张良的智慧才干、历史功绩、思想性格、处世态度等

    都作了全面描绘,可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参照

    阅读。

    5.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最生动,最感人的篇章之一,写了

    信陵君、侯赢、朱亥等人物,凛凛而有生气。其中以“窃符救赵”为关键内

    容。

    6.廉颇蔺相如列传系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的英烈传,

    也是赵国的兴亡史。其中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最

    为典型,耐人品味。

    7.屈原贾生列传写屈贾二位忠心耿耿、才干卓著,但受打击、

    受压抑,报国无门,穷愁潦倒,以至抑郁而死。此传自有中国古代文人洁身

    自好,忠于理想的脊梁在。

    8.刺客列传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的

    事迹,“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的行动准则,其中以荆轲故事最为精彩。

    9.淮阴侯列传使用一种文学色彩很浓的笔法,有次序而重点突

    出地记载了韩信生平事迹,其中“胯下之辱”、“背水一战”、“多多益善”

    等典故传诵至今。

    此外李斯列传、李将军列传、酷吏列传、孟尝君列传、

    陈涉世家、萧相国世家、陈丞相世家、孔子世家、伯夷

    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商君列传、太史公自序等也都是史

    记中的精品,值得再三细读。

    精彩语言辑录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

    雅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本纪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荆轲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刺客列传

    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

    逐,著离sao;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

    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

    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

    述往事,思来者。太史公自序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成书时间:宋神宗时期

    类别:编年体通史

    版本推荐:中华书局版

    内容梗概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今山西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年间进士,

    为官清廉正直。在当时,前人编写的史书已浩如烟海,人们即使花费一生的

    精力也难以掌握大概,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给君主提供历史借鉴,司马

    光以“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为宗旨,立志写一部简明通史。因“鉴

    于微,有资于治道”而被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全书共294卷,

    记载了长达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史上涵盖时间最长的编年史巨著。资

    治通鉴的编写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首先由司马光写出提纲,包括

    总纲与每章的细纲,助手们根据大纲选择素材,按年月日列目,遵循“宁失

    于繁,勿失于略”的原则,然后逐条考辨整理之后写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

    本人亲自删削、定稿并写出结论。前后共耗时19年,花费作者一生的主要精

    力才完成这部史学名著。

    全书以年代为经国家为纬,依次叙述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

    时,运用追叙、插叙等多种笔法,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交待人物的身

    世经历。“袭于春秋,而慷慨论证长于春秋;承于左传,而记

    事言论浑然一体优于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使一

    向遭人冷落的编年体再次焕发青春,光耀史坛,与纪传体并驾齐驱。自宋至

    清,经过无数学者的努力,陆续产生了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

    明通鉴、清通鉴等蔚然壮观的通鉴系列,而司马光以其一家之言,

    成为一代史学之尊。

    资治通鉴略古详今,重点着眼于探讨君主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与国家

    兴衰的道理,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记载有关的政治事件,但对于军事、经

    济等其它方面也多有涉及,仅就其选择、收录我国古代政治史料来看,通过

    作者的剪裁消化、归纳运用,终成一部完整的政治通史体系,流传至今,对

    于警戒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成书900余年来,始终为世人赞扬推崇,与司马迁的史

    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之双璧,海内外蜚声扬名。该书共刊刻70余版,实为

    我国历代各类史书刊刻出版之罕见,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为研究这部体大精

    深的著作,自宋神宗以来,历代出现不少专著,形成专门的通鉴学。我国著

    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评论道:“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

    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缺,而成为学史、研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又

    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而成为领导国家者不

    可不读之书,普通大众不可不读之书”。资治通鉴几乎相伴一代伟

    人**一生,他非常迷这部史学名著,前后共读了17余遍,直至某些章节

    的书页变得残破不堪,仍爱不释手,且经常告诉周围的人每读一遍都获益匪

    浅,屡次向各级领导大力推荐这部史学名著。内容梗概司马光以“资治”为

    宗旨,通鉴便“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续,恶可为戒者”,

    其内容主要是政治通史,书中尤其重视为君之道,用大量篇幅记载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贤明政治,详细描述乱国之君丧权辱国、涂

    炭生灵的经过,其史论也都是在论述“国之治乱,尽在人君”的观点。在第

    17卷汉武帝宝元元年中,他说:“繇是观之,继治世君其道同,继救世

    君其道变”,其大意是:总而言之,如果继承统一管理不错的国家,君主心

    里只需消化借鉴前人治国之道,如果继承统治一个民不聊生的国家,君主必

    须改弦更张,才能扭转乾坤,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这里道出了

    作者关于君主必须因时制宜地来治理国家的雄才伟略和朴素的辨证施治的观

    点。

    关于知人善任的问题,作者在第138卷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中写道:

    “人君之于其国,譬如一身,视远如视迩,在境如在廷,举贤才以任百官,

    修政事以利百姓,则封域之内无不能其所矣”告诫君主:贤人和国家的关

    系,如同躯体的各个部分,看远处犹如看近处,在边疆犹如在朝廷,只有推

    荐有贤能的人充任各种官职,修明政治为百姓谋求福利,那么自己的疆界内

    的百姓各得其所,社会变得稳定有序。

    关于军事问题,在资治通鉴中这是作者格外关注的一项内容,不仅

    生动地描述了重大战役的经过,而且还论述战争的因果和兵法,明清之际的

    大学者顾炎武曾评道:“资治通鉴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载兵法甚详,凡

    一国之臣,盗贼之佐,苟有一策,亦具录之”。在第70卷魏文帝黄初六

    年中,作者借鉴蜀国的参军马谡向诸葛亮的谏言,说明了用兵之道:“夫

    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三军统帅所追求的目标。

    关于经济问题,作者详述有关田制、赋税的内容,以大量篇幅记载商鞅

    变法,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重大经济事件,并随时借历史事实来论证

    现实问题。在第15卷汉文帝前十三年中,作者写道:“农,天下之本,

    务莫大焉。”强调在我国这样的社会,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否则必定引起

    社会秩序的混乱。

    精彩篇章推荐

    1.第1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

    人之虑远,故能涵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误近,故必得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

    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作者在此说明了防微杜渐的

    重要性,以及圣人与普通人在处理问题上的区别。

    2.第6卷秦始皇十年为了说明君主虚怀若谷的重要性,作者写

    道:“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而能就其深;王者

    不却众庭,故能明其德。”只有像泰山一样容百山之长,像海洋一样纳百川

    之流,才能成就帝王的霸业。

    3.第11卷汉高帝五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取天下者也”,

    作者在此借汉高祖刘邦之口,说出了君主只要知人善任,发挥贤人的专长为

    我所用,定能实现安邦定国的目标。

    4.第150卷梁武帝普运五年在阐述用兵之道时,作者根据兵员、

    粮草与战争的关系,总结道:“凡食少兵稀,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

    久。”言简意赅,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5.第198卷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作者在考察唐太宗时期出现

    的“贞观之治”时,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他的用人标准有独特之处:“人君

    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人不可以求全,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再次强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与贤人推心置腹,不可求全责备人才的

    道理,这样君主的周围就会聚集一大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国家的治理才能

    走上正轨。

    精彩语言辑录

    君者以天下为家,不可有所私。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知而不言,不忠;不知而不言,不智也。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文化大革命”简史

    作者:席宣、金春明

    成书时间:1996年

    类别:中国专题史

    版本推荐:**党史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与严重的经济困难,

    在中国**领导下,经过几年的调整、提高,到1966年已经基本上克服国

    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工农业生产出现了全面高涨的喜人形势,人民生活也普

    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满怀希望继续发展生产,全面提高

    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满怀信心宣布:今后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

    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但当时

    却发生了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

    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就是几经曲折而延续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运动。

    196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像一场突然袭来的飓风,短时间就席卷神

    州大地,把中国人民带进了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浩劫之中。这场灾难的临

    头,人们普遍准备不足,只能从最高指示、中央文件、首长讲话中去“领会

    精神”,从街头巷尾的小道消息中去猜测动向,使“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

    就带有特殊而神秘的色彩。

    由席宣、金春明编著,**党史出版社1996年出版发行的文化大革命

    简史是一部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对“文化大

    革命”中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各种人物以及事件背后的历史动因和内在联

    系、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发掘的一本专著。两位作者都是长期从事**

    党史的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对于“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也有近20年的历史,

    分别有多种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专著出版。

    **同志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原来以为能够达到天下大治。可是

    事与愿违,10年动乱给整个国家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阶级,正如在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

    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文化大革命”造成

    天下大乱,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向的缺点与不足,以及社会

    生活中存在的错误与弊端,暴露无遗,从反面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

    印象。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