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华夏风雨情在线阅读 - 第255章 赢在上下一心

第255章 赢在上下一心

    襄王坐在书房里,拿着书信,看着信中的言语,不知说什么好。

    温良玉走了进来,看着襄王那忧郁的脸色,走了过去,询问道:“大哥,怎么哪?”

    襄王将书信递给良玉,难过道:“三弟想跟西戎人在河州决一死战,要我奏请父王,派靖王节制巴蜀,益王节制关中,帮他补给兵源、粮草、军备。可西蕃人还没打过来,叫我怎么开口,朝中那些臣子们是不会让其通过的。”

    良玉接过书信,认真看过,回话道:“冷梓武对三弟去信,说安思景要与漠北的金明王缔结盟约,要是西边不能彻底搞定,到时三路南下,真就首尾不能兼顾,腹背受敌了。三弟要彻底消灭西蕃隐患,再集中兵力北伐,是明智之举,大哥应该高兴才是啊。”

    襄王气恼道:“不是不看好老三的谋略,只是此事就是通不过啊。”

    良玉宽慰道:“大哥,这不是能不能通过的事情,而是大夏国就靠此一战来赢得生机。以后这种大事,没必要放到朝堂上去议论,纠集六部尚书以上的大臣来个小型议会就行了,其他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不需要将他们的意见与想法考虑进去。真正能改变国运的机会就只有一两下,把握住了,赢;没把握住,再想翻身就难了。望大哥早做定夺。”

    襄王心里没底,询问道:“老三真就能打赢西戎骑兵?”

    良玉答道:“要是真如三弟所预料的那样,西戎骑兵南下,他们绝对认为我大夏国军备松弛,没有任何准备,定会轻敌冒进。正因为他们知己不知彼,给三弟留下了运用谋略的空间,三弟竟然敢给你来信请求援助,定是想出了怎样打赢这场大丈的作战计划了。”

    襄王道:“不是我不相信老三,可他没跟骑兵打过交道,怎么都放不下心来。”

    良玉答道:“大哥,三弟从来就没带过兵,一个多月就平定了荆湖水患,杀的人不过八九千,不到匪盗的两成。我跟着他在江湖上漂泊了十来年,他做事从来都是择优而选,作为主帅,这一点极其珍贵。基于现在的形势来看,败了跟不去打,其实是一个样,还不如让三弟放手一搏。赢了,大哥将重塑山河;输了,就当是白手起家,从头再来,想的越开,对大哥越有利。”

    襄王听过,温言道:“好,就按三弟的意思办。吃完饭,我就进宫,恳求陛下拿主意吧。”

    良玉说道:“大哥,前线的将士都有信心,你的信心该比他们更足才是,一定能赢的。”

    襄王听过,微笑道:“好,我信心满满,三弟他们一定能打败所有乱我华夏者。”

    良玉笑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襄王听过,高兴道:“好!”

    牵着良玉的手,走出书房,向饭厅走去。

    襄王跟良玉走入饭厅,萧芸抱着她的孩子,王妃抱着正儿坐在一旁,三人正跟着小宝宝逗着乐。

    站在一旁的卫恒见襄王进来,急忙拉好椅子,襄王跟良玉高兴地坐了过去。

    卫恒坐了下来,就来给襄王斟酒,良玉一把止住,对着襄王微笑道:“大哥,三弟这一仗要是赢了,你就是陛下的继承人了,谁都改不了。以后晚上这个酒,能不喝酒就别喝了,保护好你的身体要紧。”

    襄王听过,对着温良玉微笑道:“好,就听二弟的。”

    王妃听过,立马让站在一旁的侍女收走酒壶酒杯,给襄王舀了一碗汤。

    襄王欢欢喝下,拿起筷子,对着良玉道:“来,二弟,吃饱好办事。”

    温良玉给萧芸舀了一碗汤,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卫恒见襄王吃的很快,也不甘落后,转转几下,两小碗米饭下肚,饱了。

    襄王见卫恒放下碗筷,微笑道:“你小子,也没必要吃的这么猛。既然吃好了,就准备车驾去吧,我吃完就入宫。”

    卫恒傻傻一笑,欢快地走开。

    良玉道:“大哥,等下记得带上那份信。以后三弟的来信,都交给陛下过过目,让陛下对你的行为了如指掌,可以消除猜忌之心,君臣之间,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襄王答道:“好。”

    快速地吃起饭菜来,转转几下,饱了,话别王妃,走出饭厅。

    襄王妃给萧芸夹了两片羊rou,对着温良玉问道:“二叔,是不是又出什么事了?”

    良玉停下筷子,回答道:“嫂子,三弟要跟西戎人决一死战,来信让大哥帮他找两个帮手。要是这一战赢了,大哥将来就可以重塑大夏国了,事关重大,大哥进宫拜求陛下去了。”

    襄王妃道:“要不要找我父亲帮忙啊?”

    良玉回道:“嫂子,这件事,林大人也帮不了什么忙,还是不要将他牵扯进来为好。”

    王妃道:“那就听二叔的。”吃起饭菜来。

    襄王走出王府,坐上卫恒早已备好在府门口的马车,随着卫恒的一声吆喝,车轮滚动,马车朝着皇宫奔跑而去。

    车轮几经转转,在宫墙边停了下来,卫恒扶下襄王,将马车停到宫门口的不远处,目送着襄王走进了宫门。

    襄王一阵快步,转过几道宫墙,穿过几道回廊,来到养心殿门口,跪拜下去,口中念道:“儿臣拜见父王,父王龙体金安。”

    董公公从殿内走来,温言道:“殿下,陛下有见。”

    襄王就是一拜,站起身,走进殿内。

    来到床榻边,正要行礼,皇帝缓缓地转过身来,对着襄王道:“坐吧。”

    襄王慢慢地坐在床头的凳子上,听着皇帝的咳嗽声,不忍心地说道:“父王,王猛来信了,你要看看吗?”

    走过来的董宁将皇帝扶着坐了起来,皇帝道:“拿来看看吧。”

    襄王起身,从兜里掏出信笺,递了过去。

    皇帝接过,看了看,对着襄王道:“你怎么想的啊?”

    襄王答道:“父王,三弟想让七弟去节制巴蜀,九弟去节制关中,你看能行吗?”

    皇帝咳嗽了一下,小声道:“给靖王一个钦差的身份,让他到关中去视察民情,整顿吏治,就可以了。至于益王,就让他待在京城吧。”

    襄王问道:“父王,那兵粮草、军备等物资怎么处理啊?”

    皇帝将信笺递还给襄王,小声道:“就这样,回去吧。”

    襄王想不通,但也不用想,拜别皇帝,走出了养心殿。

    皇帝望着襄王的背影道:“这孩子,还是没有长大。”

    董宁扶着皇帝躺了下去,微笑道:“陛下,襄王殿下还算可以了,至少知道将信笺带来,比其他皇子强多了。”

    皇帝道:“算了,等王猛离开了河州,他就会明白的。”

    董宁微笑道:“王猛作为臣子,当然会将事情想得全面些,不然怎么帮助主子度过难关啊。”

    皇帝忧心道:“希望他能应付过去,不是真就麻烦了。”

    董宁微笑道:“陛下,你就放心吧,当年刘云飞用五千骑兵就打败了丰业王的三万骑兵,还是将其全歼,何况王猛这小子手上有两三万骑兵。”

    皇帝道:“希望如此吧。”安然地看起书来。

    襄王走出养心殿,不自觉地朝娴淑宫走去,他也是好久没来宫里向贤妃娘娘请安了。

    走到娴淑宫门口,侍女见他前来,欢喜地将襄王引入贤妃的书房。

    贤妃娘娘正在看着书,用言语阻止了襄王行礼,襄王走了过去,坐在贤妃的身边。

    贤妃娘娘问道:“是不是有什么大事啊?这么晚进宫。”

    襄王拿出王猛写来的书信,递给贤妃娘娘。

    娘娘接过书信,认真看过,小声道:“陛下怎么说的啊?”

    襄王回话道:“父王只让靖王以钦差的身份入关中,考察民情,整顿吏治,其他的没有。”

    贤妃问道:“你怎么样想的啊?”

    襄王答道:“我当然想能像信里希望的那样了。”

    贤妃微笑道:“你这个孩子,等朝廷调派靖王跟益王到位,王猛那里的丈早打完了,还要派他们去干吗?”

    襄王疑惑道:“母妃,你这话怎么说啊?”

    贤妃笑道:“你以后多想想,信中说清了,三路兵马要乱我大夏国,你们要是在朝堂一个议论,真派靖王跟益王去节制巴蜀跟关中的兵马去打西戎人,其他两路兵马怎么对付啊?可能恒儿跟益儿还没调动兵马,安思景的兵马就来到京都城墙根下了。”

    襄王问道:“那三弟怎么又要在信中要求靖王跟益王去支援呢?”

    贤妃答道:“王猛那孩子只是想将事情的严重性通知你们,让朝廷有个准备,不要真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襄王问道:“那父王干吗又要派靖王去关中啊?”

    贤妃道:“你这孩子,万一安思景他们妄动,王猛的兵马要东进抗敌,是不是要经过关中或河西啊。有靖王在关中把守,就算不能暗渡陈仓,至少能行个方便吧。”

    襄王说道:“那要是安思景真的在这几天就动手,京城还不是保不住吗?”

    贤妃看了襄王一眼,答话道:“他王猛不是帮你留了五万兵马在樊城那里吗,他安思景就是再厉害,夺城过关怎的要个七八天吧。”

    襄王疑问道:“母妃,三弟怎么这么有先见之明啊?”

    贤妃微笑道:“兵者,诡道也,那些能成大器的将领,都是心思缜密之人,何其聪慧,你无须惊讶奇怪,以后记得善待他们就行了。”

    襄王苦笑道:“不是母妃这么一说,我怕真就明白不了这些能人的奇思妙想。”

    贤妃答道:“刘云飞跟着你父王十几年,我才明白的,你没经历过那些残酷的争斗,不明白也不奇怪。”

    襄王小声问道:“母妃,我家老三真的能赢吗?”

    贤妃道:“只要你相信他能赢,他就能赢。记住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大事,你作为主子,一定要信心百倍。当输赢不能由自己决定的时候,想着的就只能是赢,这样,他们做起事来,才不会畏首畏尾。”

    襄王道:“是,母妃,我记住了。”

    贤妃道:“听说你在朝堂上变乖了,最近都在忙些什么啊?”

    襄王微笑道:“老三去河州的时候,让我少管闲事,多看看书,说书里边有我想要的东西。”

    贤妃欢言道:“这就对了。有些好事,连你父王都解决不了,就别说你了。回去吧,多读读书,挺好的。”

    襄王答道:“好。那我回去了。”

    拜别贤妃娘娘,向门外走去,背影宽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