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在线阅读 - 第266章 儒法之争?

第266章 儒法之争?

    “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

    行走在宣室殿正门,到未央宫北宫门——司马门的宫道之上,即将成为太子太傅的卫绾,只不住的重复着这‘亲亲相隐’四个字。

    但卫绾,以及身后的中尉郅都,都没有第一时间发现的是:在过去,因为各自的独特性格,而同样被坊间认定为‘不可能结党营私’的二人,此刻却都带着思虑之色、嘴上都呢喃着‘亲亲相隐’四字;

    不知不觉间,竟是左右齐身,行走在了未央宫内的宫道之上。

    这样怪异的景象,对于宫中的人,乃至于整个长安而言,都足以称得上是‘奇观’。

    ——中尉郅都,顶着一个‘苍鹰’的名号,在长安历来是以铁面无私、不顾私情,也绝不同朝公百官交好、往来而闻名;

    至于中郎将卫绾,虽然没有郅都这么响亮的名号,但也同样头顶一个‘本分人’‘老实人’的标签。

    从天子启不顾旧怨,将卫绾任命为负责圣驾安危的中郎将,并打算让卫绾成为刘胜的太子太傅,也足以看出卫绾此人,绝对是一个老实、本分到足以让人信任的人。

    最起码,是足以让天子启信任的人。

    而当这两个平日里,绝不可能与其他官员过于亲近的人,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堂而皇之的齐身行走在未央宫内的宫道之时,这场景对人们带来的震撼······

    这么说吧;

    ——基本不亚于如今的御史大夫晁错,同赋闲在家的故奉常卿:袁盎结姻亲。

    而在这两个当事人从思绪中缓过神,发现了身边的彼此时,二人的面上神容,也不约而同的僵硬了起来······

    “中、中尉?”

    “——卫中郎;”

    神情僵硬、语带局促的打过一声招呼,二人便各自低下头去;

    经过短暂的思虑之后,二人便又不约而同的抬起头,几乎同时开口,道出了同样一句话。

    “有些事\/有些事······”

    “呃;”

    “中尉先说?”

    “——唔,还是卫中郎先说吧。”

    互相礼让一番,待郅都那日常绷着的面瘫脸上,被强挤出一抹几乎看不出来的‘微笑’,卫绾也终是不再多客套;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换源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huanyuanapp】

    僵笑着低下头,稍思虑片刻,才稍侧过身,对身旁的郅都一拱手。

    “呃,既如此,在下便斗胆······”

    “——自陛下即位,在下便被罢免职务,归乡赋闲;”

    “直到去年吴楚之乱,在下侥幸立下些许武勋,才得以重归朝堂中枢。”

    “过去这些年,长安发生了什么、出现了什么变化,在下大都无从知晓。”

    “对于太子的脾性,在下的了解,也还停留在先帝年间,流传于长安街头巷尾的那句:宁触天子之怒,万不可欺公子胜之母······”

    如是道出一语,卫绾也不忘含笑抬起头,小心打量一番郅都的面上神容;

    待郅都面上,表露出‘确实如此’的神情,卫绾才呵笑着再次低下头,道明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太子得立为储的事,我的了解并不很多,也没有想要深入了解的意图。”

    “只是如今,承蒙陛下信重,即将担任太子太傅;”

    “如果还是不了解太子的脾性,只怕即便是做了太子傅,也很难因材施教,以至于辜负了陛下的嘱托······”

    “——所以,想要很失礼的请求中尉:能否就太子的脾性,于在下,稍行提点?”

    “如果中尉愿意这么做,那在下,实在是感激不尽······”

    说着,卫绾不忘停下脚步,又转过身,对郅都满是诚恳的拱手一拜。

    而在卫绾这一拜之后,纵是仍有心同卫绾保持距离,郅都那独具一格的面瘫脸之上,也难免流露出了些许温和之色。

    其实按理来说,如今的卫绾在郅都面前,并不需要把姿态摆的这么低。

    诚然,卫绾现在的职务——中郎将,是郅都升任中尉之后留下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郅都从某种程度上,确实算得上是卫绾的‘前辈’。

    再者,卫绾这个中郎将,是比二千石的秩禄,而郅都这个中尉,却是和九卿同级的中二千石。

    而比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之间,还隔着二千石、真二千石两级。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郅都这个中尉,是比卫绾这个中郎将,高出足足三级的柱国重臣;

    二人之间的地位差距,几乎是卫绾使劲儿蹦,才能勉强摸到郅都膝盖的程度。

    ——比二千石,仅仅只是‘二千石’级别的入门;

    而中二千石,却是绝对意义上的决策层成员,数遍汉家天下,能达到这个级别以上的重臣,也不过是朝中三公、九卿,以及中尉在内的寥寥十数人。

    只不过这,都只是表象。

    如今的郅都,确实是秩禄中二千石的中尉;

    卫绾的中郎将,确实是郅都‘玩儿剩下’的,中郎将和中尉之间,也有着极大的等级差距。

    但卫绾的‘比二千石’,仅仅只是暂时性的。

    在不远的将来,卫绾便要担任刘胜的太子太傅,享受和郅都一样的中二千石级别待遇。

    考虑到二人,一个是现任中二千石,一个即将升任中二千石,即便卫绾同郅都以平等地位交流,郅都也断不会觉得哪里有问题。

    但也正是因此——正是因为卫绾明明可以‘平辈论教’,甚至可以仗着年龄、资历,而在郅都面前以‘前辈’自居,实际上却并没有这么做,便让向来铁面无私的郅都,在卫绾‘给我讲讲太子’的请求面前,竟难得没有严词拒绝。

    感受到卫绾极其谦恭,甚至隐约有些卑微的姿态,郅都面色只下意识一暖。

    短暂的考虑之后,就连‘婉拒’的选项,也被郅都排除。

    又想到自己也有事要问卫绾,郅都最终,还是决定答应卫绾的请求。

    只是在为卫绾‘介绍’刘胜的脾性之前,郅都也仍没忘记本能的解释自己,为何要答应卫绾这稍有些敏感的请求······

    “按理来说,我们作为臣子,是不应该随意评论君上的。”

    “——即便是储君,也同样如此。”

    “但卫中郎的请求,倒也算不上无理;”

    “也确实如卫中郎所言:清楚了太子的脾性,卫中郎担任太子傅之后,才能更好地教导太子储君、更好地完成陛下赋予的使命。”

    “考虑到这些,我才愿意枉顾君臣之礼,以自己浅薄的见闻,为卫中郎稍试言太子之秉性。”

    “这并非是我想要借此,和卫中郎结下一些不该有的亲近关系,而仅仅只是出于宗庙、社稷,出于效忠陛下的考虑······”

    听闻此言,卫绾自含笑一拱手,表示自己非常认同郅都的这番表态。

    ——郅都是孤臣,不愿和他人亲近,自是题中应有之理;

    而卫绾虽不似郅都这般,以‘当今孤臣、私臣’自居,但也至少是个本分人。

    再加上即将出任太子傅,让卫绾也同样有了些需要忌讳、需要注意的东西——和朝臣,尤其是重臣保持合理的距离;

    结合此间种种,对于郅都‘我们只是玩儿玩儿’的提议,卫绾自是求之不得。

    见卫绾如此作态,郅都也稍按捺下心中不安。

    再皱眉低头,措辞思虑片刻,才略有些狐疑的侧起头,一边慢步向前走着,一边并不很有底气的望向身边,正‘洗耳恭听’的卫绾。

    “刚才在宣室,卫中郎,应该也听到太子所说的话了。”

    “——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陛下邀请当时还是夫人的皇后,到上林苑游玩,途中遇到了一头野彘。”

    “事发突然,我只顾着陛下的安危,就没有上前救皇后。”

    “事后,太子得知此事,便对我感到非常愤恨,甚至还在司马门内,暴起砸了我一拳······”

    略带自嘲的说着,郅都也不忘下意识抬起手,在自己右边眼眶轻抚了抚,似乎是在回味当年,被刘胜一拳砸中眼眶的糟糕体验。

    而在郅都身侧,卫绾却是应声敛去面上笑容,略带歉意的对郅都稍一拱手。

    “虽然至今,都还不是太子的老师,但也还是为太子的举动感到羞愧。”

    “还请中尉看在当时,太子尚还少不更事的份上,不要因此记恨于太子······”

    如是道出一语,便见卫绾满是羞愧的对郅都深一弯腰,俨然是已经以‘太子师’自居。

    听闻卫绾此言,郅都却是澹笑着一摆手,略有些惆怅道:“卫中郎,大可不必如此。”

    “作为臣下,本来就没有记恨君上的道理。”

    “别说当时,太子因为我没有救皇后,而砸了我一拳。”

    “便是将来,太子要因此而治罪,我作为臣子,也肯定会毕恭毕敬的跪地叩首,以谢太子降罪于我······”

    说着,郅都又稍叹一口气,才将话题重新拉回正轨。

    “当年的这件事,让我对太子有了初步的了解。”

    “——太子,是一个侍母极孝,为了母亲,可以不顾一切的人。”

    “当年,我被太子砸青的眼眶,便是这个结论最好的明证······”

    ···

    “在这件事之后,我和太子之间,自然是相处的并不很融洽。”

    “为了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不给陛下,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那件事之后,我见到太子,都会绕道而行。”

    “直到后来,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让我和太子之间,有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

    “在那次交流之后,我又后知后觉的发现:太子,其实也还是个讲道理的人。”

    “——对于犯了错、做了坏事的人,太子嫉恶如仇、性烈如火;”

    “但只要这个人,能为自己的举动给出合理解释,并得到太子的认可,便大概率可以得到太子的谅解。”

    “——即便得不到原谅,也至少可以得到谅解。”

    “换而言之:太子,也并非是为了母亲,就全然蛮不讲理的人······”

    将当年,发生在自己和刘胜之间的往事,基本没有遗漏的讲给卫绾,郅都便适时地止住了话头,并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在当年那件事之后,郅都知道的、有关于刘胜的事,当然还有不少;

    但郅都,却不能再继续说下去了。

    因为再说下去,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去年,发生在上林苑的那件事。

    ——那件让刘荣彻底丧失资格,并让天子启下定决心,将刘胜扶上储君太子之位的事······

    “我对太子的知解,大致就是这些;”

    “除了侍母极孝,又并非全然不讲道理之外,前年,太子力主平抑关中粮价的事,也能看出太子将来,很可能会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仁君。”

    “——将来,卫中郎担任太子傅,或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至于其他的,恐怕就需要卫中郎日后,通过和太子朝夕相处,来慢慢了解了。”

    “毕竟再怎么说,过去这几年,我和太子之间的来往,也并不算很多。”

    最后再道出一语,以表明自己和刘胜‘不熟’,郅都便将目光从卫绾身上收回;

    将双手背负于身后,稍低下头,缓慢行走在前往司马门的宫道之上,郅都的面容之上,也悄然涌上一抹思虑之色。

    在向阔别长安多年的卫绾,介绍刘胜过去几年的事迹、脾性的同时,郅都自己,其实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刘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将来,在天子启百年之后,刘胜,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

    作为臣子,卫绾、郅都在内的朝臣百官,又应该如何与这位如今的太子殿下、将来的‘天子胜’相处?

    这些问题的答桉,郅都并没能得出十分明确的结论。

    甚至就连今日,刘胜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尤其是那句从刘胜口中道出的‘亲亲相隐’究竟意味着什么,郅都也仍有些拿不定主意。

    而这,也正是郅都、卫绾二人——两个一向‘洁身自好’的人,在今天意外同行的原因······

    “中尉的话,我都记住了。”

    “——能得到中尉的指点,实在是感激不尽。”

    “只是对于太子,我还是有一点不解······”

    思虑间,卫绾那极具标志性的亲和语调响起,引得郅都下意识侧过头;

    便见卫绾腼腆一笑,随机便有些谨慎的皱了皱眉,将那个同时让二人都感到不安的猜测,摆在了郅都的面前。

    “刚才,太子在陛下面前说:亲亲相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

    “而这句话,是出自儒家的《论语》,出自儒祖孔仲尼之口······”

    “中尉认为,太子对这句‘亲亲相隐’感到认可,是否意味着太子······”

    ···

    “呃,还有;”

    “中尉方才说:太子虽然侍母极孝,但也并非是全然不讲道理的人。”

    “但这一次,太子为了临江王的事,可是堪称毫无顾忌的‘蛮不讲理’;”

    “——仅凭一句‘亲亲相隐’,便算是为当日,从中尉府劫走临江王的事,向陛下做出了交代。”

    “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道在我离开长安的这些年,太子和临江王之间,竟已经积攒下了如此深厚的手足情谊吗?”

    ···

    “是太子和临江王之间的情谊,真的深厚到了太子,愿意为临江王‘蛮不讲理’的地步?”

    “还是这件事当中,有什么我没有参透的关节呢?”

    听闻此问,郅都也是瞬间皱起眉头,神情中,也带上了和卫绾一般无二的忧虑。

    但郅都非常清楚:同样一件事,自己和卫绾担忧的点,却是截然不同······

    “根据我这些年所了解到的事,太子和临江王之间,恐怕并不是很亲近。”

    “——至少没有亲近到太子,愿意为了临江王‘蛮不讲理’、将临江王从中尉府劫走,却只给出一句‘亲亲相隐’的解释的地步。”

    “太子这么做,恐怕另有原因。”

    ···

    “至于这句‘亲亲相隐’,就近是否意味着太子······”

    “嗯······”

    说到最后,郅都只悄然止住话头,羊做出一副苦心竭虑的神态,实则却悄然打量起卫绾的神容。

    待卫绾忧心忡忡的侧过身,目光催促起郅都,郅都才若有所思低下头;

    思虑片刻,又冷不丁发出一声嘿笑。

    “原本想问卫中郎的事,我应该已经得出答桉了。”

    “——平日里,卫中郎应该更喜欢看儒家,尤其是子路一脉的典籍吧?”

    “日后做了太子傅,卫中郎主要教太子的,应该也是这些?”

    羊作澹定的一问,只引得卫绾一阵讪笑不知,嘴上虽说着‘算不上喜欢,只是偶尔翻翻’之类的客套话,却也并没有直言反驳。

    心中的猜测得到确认,郅都面上笑意依旧,目光却悄然一冷;

    将那双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在卫绾身上仔细扫描一遍,才终是敛去面上笑意,冷然正过身。

    对卫绾最后丢下一句话,郅都便头也不抬的,朝不远处的司马门大步而去。

    “有一句话,想要提醒卫中郎。”

    “——暴秦的污点,确实让我法家元气大伤,在汉家举步维艰;”

    “但至少陛下,是御史大夫晁公亲自教导。”

    “换而言之:我法家在汉廷,也总还是有容身之地的。”

    “而儒术······”

    ···

    “太祖‘高阳酒徒’之言,可是至今,都不绝于吾等法家士子耳侧~”

    “卫中郎仅凭太子一句‘亲亲相隐’,便想效彷晁公······”

    “呵······”

    “恕我直言:儒术于之汉家,可谓箭失之于力士;”

    “——虽有其用,却无其容身之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