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游戏小说 - 我成了野猪人在线阅读 - 第三百九十三节 跟火神族结盟(四)

第三百九十三节 跟火神族结盟(四)

    会议室有很多显示器,可以连接领地内的所有视频设备,此时每个显示器上都显示着各个舰队的指挥官。显示器上的视频也可以采集会议室的影像进行同步传输。

    在战争记录的播放过程中,各个舰队的指挥官都发现了其中的不少问题。比如敌人的巡洋舰和载机的作战方式非常硬朗,战列舰的作战就

    谨慎很多,而且战斗的时候都是采用小组为单位相互协同作战,泰坦级战舰就真的是实力过硬,一艘泰坦级战舰可以同时对抗几艘同级战舰的集火攻击。

    唯一让我放心的就是对方的堡垒级战舰,清道夫在战斗的时候是全方位的碾压,这对我来说是个极好的消息,可惜我这边的数量太少,数量只有对方的百分之一。

    就是堡垒级战舰的攻击都可圈可点,那些持续的射线攻击需要的能量不是什么战舰都能提供的。按照系统的评级应该是敌人的人口值足够多才算是30级文明,如果单论科技的情况下,敌人的水平跟我差不多。

    通过战斗记录复盘是分析敌我实力的最好手段,当实力相差不大的时候我可以清楚的看到敌我的实战数据,也可以直观的分析情况,并在下次作战时使用正确的手段。

    厌战级战舰在这次战斗中就充分的暴露出了大号战列舰的弊端,泰坦级战舰也是战列舰的一种,是等级较高的战列舰。厌战级战舰的攻击和防御跟一般的战列舰都差不多,在面对较为精锐的战列舰时就有点鸡肋了。

    我之前是准备用厌战级战舰充数的,目前来看,厌战级战舰只能先当战列舰来用。征服者的表现也差强人意,我之前使用的技术并不先进,值得征服者级的整体实力一般,在面对比较高级的泰坦级战舰时,有些力不从心。

    野猪兵团的战舰就非常出色了,除了大量护卫舰护盾发生装置过载之外,并没有多余的损伤。现在的护卫舰指挥官都是野猪人巫医,反应没有之前智能人那么快,不过护盾增加能抵消这方面的问题。

    另外就是深渊级的加入,大量的深渊级战舰能有效的摧毁和瘫痪敌人的战舰,可以及时给野猪兵团去掉难缠的敌舰。奥德赛的持续攻击可以消灭大量的低阶目标。

    我们分析完战场数据后,相应的维修也进行的差不多了,重伤的厌战级战舰的外壳已经修复完成,就算内部有问题,敌人也发现不了,到时候在后面补刀就行。

    敌人的舰队完全散开在恶魔河系中,数量也无法进行计算,更无法掌握此时敌人的损伤情况。恶魔这边也是如此,不管是被入侵的行星还是没被入侵的行星,恶魔战士的数量都无法计算,恶魔的地下世界有传送门联通,恶魔战士几乎无穷无尽,除非是我这种针对性的作战,否则很难被占领。

    我没什么好策略,依然准备选一些较弱的敌方舰队下手,只要消灭百分之一的敌方舰队,我在炎魔那边就说的过去了。消灭1亿战舰已经能交代的过去了。

    我不可能拼尽全力帮助火神文明,我没疯,能结盟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如果恶魔河系无法抵御30级文明的攻击,那么失败给我又有什么关系,我只是助拳的而已。

    再次选择相同的区域作战我也是考虑过去,手下敌人也许会准备但是并不会全力准备,其次之前支援过的舰队数量不一定满编,因为支援的时候留下了大量战舰驻守。周围的星图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撤退也较为方便,能有更多的选择。

    计划好后,舰队马上开始了新一轮攻击。厌战级舰队依然打头阵,虽然厌战级的攻击防御都不行,但是它体积够大,容错率够高,储备也充足,最重要的是不怕被毁。野猪兵团这次不会从侧翼攻击,而是在厌战级舰队的中间辅助攻击。

    征服者级舰队的任务依然是对付敌人的泰坦级战舰,清道夫对付堡垒级战舰,诺娃依然带着舰队在上方监视,随时加入战斗扭转局势,加速消灭敌人。

    计划的攻击时间有所改变,考虑到敌方舰队的支援时间可能提前,撤退时间缩短到50分钟。理论上敌人依然会有大量的泰坦级战舰幸存,不过考虑到减少自身损失为优先,我还是决定必要时减少战果,放哪些泰坦级战舰离开。

    随着大量的小肥猪进入预定区域,我们彻底封锁了敌人周围的超空间,厌战级舰队从五个方向发动攻击,跟上次相比这次的厌战级舰队有了层次分明的队形,重伤的战舰修复完外壳后都在队伍的最后方,智能人舰队穿插在其中,1万战舰为一支舰队,20名智能人负责指挥。1000支舰队围绕厌战级5个攻击方向。

    敌人应对没变,依然是500万战列舰,500万巡洋舰,唯一的区别是泰坦级战舰的数量只有60万艘,堡垒级战舰更是只有5艘。显然支援舰队只留下了很少的高级战舰。清道夫在晶晶的指挥下再次出发,根本没让对方的堡垒级战舰加入战斗。

    剩下的就是泰坦级战舰了,这些战舰依然保持阵型独立编组,征服者舰队很容易就包围了敌方的泰坦级舰队。泰坦级战舰配合普通战舰作战时会严重拖慢泰坦级战舰的攻击节奏和状态。

    阵型对于舰队来说是一种加持,在少量战舰的时候合理的阵型可以补充战舰之间的不足。大规模作战中,阵型可以让战舰的实力倍增,泰坦级战舰是综合能力非常强的战舰,每一艘泰坦级及以上的战舰都可以独立作战。

    我这边的泰坦级战舰有点特殊,奥德赛偏重火力覆盖,玄武舰偏重载机和防御。深渊级偏重集火攻击。我遇到的泰坦级战舰都是综合类战舰,就是征服者级战舰也是按照综合性能优秀而设计的。厌战级则是低配版本的综合泰坦级战舰。

    战斗从开始就很激烈,不过有了智能人舰队的配合,厌战级舰队在攻击和防御上都得到了分担。敌人的战列舰正在被智能人舰队的泰坦级战舰屠杀,战巡中的载机被护卫舰快速消灭。敌人的泰坦级战舰应该是奇兵从旁入侵,但是被征服者拦住了。堡垒级战舰本来是他们的后盾结果被清道夫给缠住了。

    最先被消灭的依然是堡垒级战舰,那些强大的战舰完全不是清道夫的对手,庞大的体积在清道夫级战舰的面前完全不是问题,晶晶她们这些水晶族就像吃饭一样将那些庞大体积的堡垒级战舰给撕的粉碎。

    剩下的清道夫级战舰似乎喜欢上这种方式了总是时不时的咬碎一艘泰坦级战舰。咬合攻击在跟泰坦级战舰作战时效率非常低,主炮射击一次能打穿几艘泰坦级战舰。清道夫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用主炮攻击,我们战斗的时候效率才是关键。

    这次战斗的顺序和攻击阵型都非常合理,对方能明显看出不协调,攻击、防御、撤退的都有,明显来自不同的作战体系。对我来说他们的反应没什么奇怪的,原本就是不同的支援舰队留下的战舰,在行动上出现不协调是非常正常的。

    40分钟后舰队就完成了战斗任务,敌人留下的1000多万艘战舰全部成了宇宙尘埃,一些小型舰队我并没有计算在内。千万级别的战场上,那些上万的舰队就像虫子一样无关紧要。

    大量的战舰聚集在一片区域内作战对于周围的星际物质破坏是很严重的。大量射偏的弹药会给周围的天体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距离我们不远的恒星系此时就混乱不堪,大量的弹药进入了恒星系,摧毁恒星系内部不少的小行星。大量的星际尘埃正在破坏那里的类地行星。

    如果只是几百万战舰作战,那么榴弹击中小行星的记录并不高,但是几千万战舰的作战就不同,只有几亿分之一的弹药击中小行星,也会造成大量的星际尘埃和陨石。

    战场在恒星系附近也是为了让舰队可以得到足够的补给,对于敌人来说资源补充更为重要,需要入侵的敌人跟原住民比起来更需要资源丰富的恒星系。

    反正这里的类地行星是地下世界,我也不再纠结这些附带的问题。舰队也不再打扫战场,系统有清扫战场的任务,那是因为系统需要那些占领的河系,我不需要,这里是恶魔的地盘,自然不用在意。

    舰队重新脱离战场,快速到达集合位置,为了避免引起注意,我们依然让舰队集合在之前的位置。引力变化小的情况下,不是特别铭感的引力探测设备时很难发现变化的。

    宇宙中到处都是变化的引力,引力探测器咬飞行的数据非常多,所以需要很大型的量子计算机才能完成分析。这种技术要求量子计算单元的协同和信息共享。计算量是真正宇宙级别的。我的侦察舰上的探测器是专门设计过的,2万光年的直径内可以更准确的分析出目标。

    清道夫的探测距离是个意外,清道夫在水晶族的加持下,将性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水晶族跟量子计算机同步的情况下,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也成倍的增加,已经到达智能人的水平。

    我想到了智能人驾驶清道夫,实际上是可行的,不过智能人都变成了元素傀儡是可以自由行动的,跟清道夫结合就要求在核心位置不能移动,等于是变相把她们禁锢了回去,这并不是她们希望的。清道夫是战舰不是机甲,那些连接都是永久的,水晶族的水晶身体早就跟核心的各个区域融合了,这样才能无障碍的移动。

    如果变成机甲,那么清道夫的cao作传输会成为极大的问题,延迟不说,每次起动都需要时间,平时我们有在宇宙中长时间移动,由其他生物cao控极为不变,而且驾驶员离开也会造成清道夫失去战力。没一艘清道夫都是极为宝贵的财产,如果在失去战力时造成损失那就不好了,而且其他生物cao控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忠诚。与其猜疑不如安心的使用,没什么国王比我更好了,我坚信这一点。

    再次完成补给后,移动基地的补给只够在补给3次了,移动基地的仓库是有限的,在不方便开启传送门的时候,领地补给是极为消耗能量的。我必须找到合适的恒星系采集资源才行。我看着撤退后,敌人援军再次到达的战场。

    每支援军又留下了1艘堡垒级、10万泰坦级、60万战列舰、90万巡洋舰,援军自身的战舰数量已经变成了700万,战场位置的敌舰数量回到了750多万。我看着眼前的肥rou,犹豫了一下,看了看补给还是决定在扩大一下战果。在确认支援舰队返回他们的驻地后,我再次发动了攻击,用了30分钟就消灭了所有的敌方战舰。

    然后我没再关注对方的增援舰队是否到达,直接就跳跃到了魅姬的领地,次数雷克顿和塔姆还在帮忙,他俩是我召唤物,我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召回,舰队行动的时候我根本就没考虑他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