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58章 以北统南乃大势,偏安之地未足安

第58章 以北统南乃大势,偏安之地未足安

    这块砧板上的rou,杨坚吃定了。

    陈国这块肥rou,很多人都想吃,几次都差点被吞下,却又被硬生生吐了出来。

    陈后主曾经大言不惭地说:“王气在此,齐兵三度来,周兵再度至,无不摧没。”

    可见南陈依靠长江天险,确实挡住了北方无数次的进犯。

    但此一时,彼一时也。

    最近一个想吃rou的人是北周武帝。

    一统天下,是历代中原王朝的终极目标。

    但天不假年,他在攻灭北齐之后,本想立即挥兵南下,但却病死于出征突厥的途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陈国逃过一劫。

    杨坚本人也曾经在平定尉迟迥三方叛乱后,做过一次尝试。

    隋朝成立的第二个年头,杨坚就兵分两路,想一探陈朝的深浅,或者顺势把这个统一南北的大业给完成了。

    隋朝大兵压境,引起了陈国朝野震惊。

    但非常吊诡的是,隋师竟然毫无征兆地撤军了,这是一次莫名其妙的,雷声大雨点小的进攻。

    攻战之师,师出必有名,回师撤军,同样也需要名正言顺。

    否则刀出鞘,血未收,于国于军,都被认为是大不吉利的事情。

    监军高颎,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光明正大的回师。

    因为陈国的皇帝陈宣帝,非常合时宜地驾崩了。

    高颎以中国传统的礼仪,“礼不伐丧”,漂亮地率军北撤。

    事实上,并非是隋朝突发善心,或是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而是隋朝的北境出了状况。

    是非常严重的状况。

    突厥人举国大举入侵。

    面对突厥四十万精锐的倾巢而来,隋朝的国策只能是南和北战,而暂缓对陈国的征伐。

    其实,当日陈国的情势,已是岌岌可危。

    当时进攻陈国东西二线的主帅都是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元勋。

    东线元帅为长孙览。

    他是北周武帝做藩王时的死党,也是被武帝寄予厚望的心腹和大将。

    当年他还叫长孙善时,周武帝对他说:“朕以万机委卿先览。”

    于是赐名,改为长孙“览”。

    长孙览率领八大总管,水陆俱进,雄师临江,以气吞如虎的攻势,令一江之隔的陈国,瑟瑟发抖。

    而西线的元景山更是老臣宿将。

    当年尉迟迥三方叛乱,一代战神韦孝宽,统率大军讨伐尉迟迥时,因为年老多病,精力难继,其指挥统御东征大军,就并非顺风顺水。

    至少元景山就曾经与韦孝宽,争一日之长短。

    幸亏在沁水相持时,杨坚火线派高颎监军,避免了一场内耗,将军队重新拧成一股绳,终于在第68天,就击溃了尉迟迥的叛乱。

    并且,西线是元景山的福地。

    能者多劳。

    他在平定尉迟迥之乱后,马不停蹄地赶赴南方,参加了对司马消难的平叛。

    他在荆襄地区,和陈国派出的援军交手,可谓百战百胜。

    元景山是陈国的苦手。

    隋军东西二线攻势如虹,尽得长江以北的失地。

    乘胜渡江,一举攻灭,一路狂奔、自己作死的陈国,指日而待。

    但北境突厥为患,杨坚跃马长江、一统天下的梦想,只能延后了。

    北境的压力,让杨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陈国,采取了怀柔和示弱的国策。

    甚至当隋朝的边军,抓到陈国的探子,为了麻痹陈国,他也待之以礼,礼送回陈。

    全力对付突厥,是杨坚的国策。

    为了避免南北二线作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杨坚对于隋陈边境的将领,做出了直接而明确的“怀柔”指示。

    但武将之中,总有想建功立业的朝臣。

    平定蜀国的梁睿,就曾上书杨坚,想乘势统一江南。

    杨坚不想在南北二线同时作战,他在回复的诏书中写道:“王者体大,义存遵奍,虽陈国来朝,未尽藩节,如公大略,诚需责罪。尚且欲缓其诛,宜知此意。”

    即使现在隋朝有足够的力量,以大压小,但杨坚认为现在并不是合适的决战时间。

    对于和陈国接壤的前线将领,比如寿州(今安徽六安境内)总管元孝矩,杨坚明确地指示说:“以公志存远略,今故镇边服,怀柔以礼,称朕意焉。”

    在这种南和北战的战略指导下,隋陈二国,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蜜月时期,二者相敬如宾,礼尚往来。

    但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胜强,天下一统,是必然的趋势。

    陈国,不过是苟延残喘,拖延些日子而已。

    即使在最开始之时,隋朝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南征的准备。

    隋朝建立伊始,杨坚就有南图之心,他在隋陈边境布置得力干将,苦心经营,以待时机。

    贺若弼和韩擒虎,就是二颗最耀眼的将星。

    贺若弼眼高于顶,自诩隋朝第一大将。

    隋炀帝杨广还是东宫太子时,曾经让他评定当世良将,贺若弼当仁不让地指点江山。

    他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杨广很好奇,当世名将,竟然都不入贺若弼的法眼,他追问道:“然则,大将谁也?”

    贺若弼不好意思直言是自己,但也不愿意违心推崇别人。

    他拜倒在地,对杨广颇有讨好地说:“唯殿下所择。”

    言下之意,那是舍我其谁。

    贺若弼有这种狂妄的资本。

    杨坚曾经指着贺若弼,对突厥使者说:“此人,天赐我也。”

    贺若弼出身于武将世家,他的父亲贺若敦因为失言,而被北周第一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

    临刑之前,一生以平定江南为己任的贺若谊,对着儿子贺若弼满怀遗憾地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

    然后,他做了一件非常特别的事。

    他用一个尖锐的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当鲜血淋漓,贺若弼尖叫连连时,贺若敦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因而,贺若弼以父志为己志,平灭江南,是其一生的追求。

    贺若弼认为这是他的使命。

    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但似乎他也没有逃出他父亲的轮回宿命。

    他的父亲以多言而死,最后,贺若弼也是因为话多而亡。

    也许世间之事,冥冥之中,真有命运一说。

    隋朝初年,杨坚想要经略江南,他向高颎咨询,满朝大将,谁是可以托付重任的合适人选。

    高颎没有丝毫犹豫,他向杨坚推荐贺若弼。

    “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如贺若弼者。”

    贺若弼没有辜负杨坚的重托,他给同僚写诗明志,“勿使骐驎上,无我二人名。”

    他确实是上天选定的虎将。

    平陈之后,他的军功就是高颎也是心悦诚服,推崇无比。

    他曾对杨坚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平陈),后于蒋山苦战。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争功。”

    这当然是高颎的谦词。

    因为平陈之战,晋王杨广虽然是名义上的元帅,但元帅府长史却是高颎。

    由于晋王杨广年轻,挂名元帅,更多的是稳定军心人气,挂职锻炼而已。

    三军之内,所有大小事物,高颎才是真正的最高和实际的决断之人,晋王杨广不过是挂了一个虚名而已。

    高颎如此当面称赞贺若弼,除了自身的谦虚和韬光养晦之外,也可见贺若弼当时在朝野之中,盛名所归,军功第一无疑。

    当然,他这军功第一,还是有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