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113章 杨勇废立身已殒,杨谅惊闻欲起兵

第113章 杨勇废立身已殒,杨谅惊闻欲起兵

    杨广展示了他的执着和浪漫。

    这个盒子大有讲究,由杨广亲自用纸封口,并且亲手书写了自己的名字,郑重地派专门送给宣华夫人。

    身处慌乱之中,宣华夫人不敢开启,她不敢面对未知的命运,以为是杨广赐给自己自尽的毒药。

    但在使者一再的催促之下,她只能认命。

    当她打开盒子时,才发现盒子之中,只有数个同心结。

    同心同理同情,夫妻同心,比翼双飞。

    宣华夫人大怒,杨广在他的父亲杨坚,刚刚咽气,尸骨未寒之际,竟然想行此兽行。

    但服侍她的宫人们,却非常高兴,因为,她们的性命终于保住了。

    她们一起逼着宣华夫人拜谢杨广的恩赐。

    强弱势殊,人在屋檐下,唯有低头。

    当夜,杨广蒸了宣华夫人。

    此处之“蒸”,不是一种刑罚,也不是把宣华夫人处死,而是指杨广和宣华夫人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

    温香软玉,只是杨广兴之所致,他毕竟是一个大有抱负的君王。

    他还有更重大的事情要做。

    杨广要想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还要经过一段血雨腥风的过程。

    杨广,即将正式开启他的时代。

    他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离登上皇位还差一步。

    杨广虽然控制了仁寿宫,但这只是杨坚修建的避暑行宫,离京城大兴城还有三百多里。

    现在杨坚暴崩的消息虽然被掩藏,但百密一疏,终将口耳相传,难免有泄露。

    京城还囚禁着废太子杨勇,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如果敌对势力利用杨勇,先行发动叛乱,局势将不可收拾。

    杨广具有非常的魄力,他立即召见了一个人,向他发布一道密令。

    那就是杨约,杨素之弟,也是杨广夺宗之计的关键人物之一。

    杨约得令之后,立即快马飞驰进入京城,他干脆利落,做了三件事。

    一是将京城防务,全部换上己方掌握的可靠的军事力量,控制大局。

    二是宣布了一道杨坚的假敕书,缢杀废太子杨勇,以绝后患。

    三是宣布杨坚的死讯,太子杨广顺利在仁寿宫接位,定下君臣名分。

    三下五除二,大局已定。

    杨约这几下如教科书般的cao作,赢得了杨广真心的称赞,他对杨素说:“令兄之弟,果堪大任。”

    于是,杨广继任大隋皇帝之位,他就是隋炀帝。

    但天下之大,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他心悦臣服。

    至少他的五弟,汉王杨谅就觉得他这个皇帝之位,得来不正。

    杨谅有理由不服气。

    当年杨坚分封五子,除了太子杨勇居于京城辅政外,其余四子都被分封到帝国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地区。

    杨坚的原意是想借鉴当年北周的败亡教训,当年杨坚骄诏辅政时,北周宗室的力量过于薄弱,无法对抗他,因而被他白白捡了个便宜。

    鉴古知今,杨坚将自己另外四个儿子全部封于强藩重镇,以捍卫杨氏的天下。

    但京城外藩之间,远隔千里,难免发生些不可预测的事情。

    于是,汉王杨谅,作为并州总管,他和杨坚私下里,就有了一个约定。

    这是一个杨坚征召杨秀的双保险。

    “若玺书召汝,敕字傍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

    现在杨坚死于非命,杨广无从得知他们的秘约。

    但杨谅居天下精兵之处,为了防备可能出现的叛乱,杨广必须要将其调离。

    现在就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杨坚已死,需要杨谅进京奔丧。

    当杨广的使者屈突通,带着敕书征召杨谅时,杨谅心中大惊,敕书之上,少了那触目惊心地多出来的一点。

    京城出大事了。

    杨谅立即威逼屈突通,想让他说出实情,但屈突通虽然名为“以屈为通”,却是个硬骨头,竟然完全不屈服。

    杨谅没有从他身上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这更加可怕,事情已经非常明显。

    杨谅决定自保,他决定起兵造反。

    但他需要为自己赢得时间,杨谅只能放屈突通回京城复命,如果扣押屈突通,那京城可能很快就会派兵征伐。

    也许,这才是屈突通敢于抗争的本钱。

    杨谅其实早有不臣之心,杨坚对此也知之甚深,这起缘于杨谅的一封奏表。

    杨谅坐镇晋阳,身为并州总管,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距黄河,五十二州,都属于他的地盘。

    杨谅的主要任务是抵御突厥的寇边,这项工作,他大体上完成得相当出色。

    但军无常胜,杨谅有一次遭遇了重大的失败,按照隋朝的法律,将帅将被追责,解任职务的军将,多达八十多人。

    他们都需要被流配到,遥远而蛮荒的五岭之地。

    这些军将,是杨谅的根本,是他的嫡系,也是他力量的源泉。

    于是,杨谅上书杨坚,请求留下他们。

    杨坚接到奏书,大怒着回复杨谅说:“尔为藩王,惟当敬依朝命,何得私论宿旧,废国家宪法邪!嗟乎小子,尔一旦无我,或欲妄动,彼取尔如笼内鸡雏耳,何用腹心为!”

    杨坚已经隐隐感觉到杨谅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但北边突厥之患并未根除,并州依然需要宗室藩王,也需要强兵猛将。

    在这件事情上,杨坚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向杨谅妥协了,至少给杨谅留下了一些真正的心腹。

    但塞翁得马,安知非祸,这也等于是给杨谅掘墓。

    杨坚并没有看错杨谅,杨谅确实有反心,二哥杨广成为皇太子后,他心中更加不服。

    他的大哥杨勇,无故被废,四哥杨秀,也在政治斗争中,被幽囚至今。

    他了解杨广,他这几个哥哥的命运,总有一天会轮到自己。

    要想改命,就必须逆天造反。

    杨谅必须依靠自己。

    这是一种无奈,但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悲哀。

    于是,杨谅借口防备突厥,在全境之内,大规模征发工役,缮治器械,招集亡命之徒,竟然蓄养了一支几万人的私人武装。

    他的二大谋士,一是来自于南朝陈国的王頍。

    他是南朝名将王僧辩之子,王颁之弟,将门之后,精通兵法,颇多谋略,以将相自许。

    王頍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二十岁时还在社会上行侠仗义,游荡不知学习,后来为王颁斥责,才大彻大悟,发愤立志读书,昼夜不绝。

    天才总会横空出世。

    王頍大器晚成,竟然成为当世大儒,先秦诸子之书,无不熟读,尤其喜欢读些世人所认为的偏门书籍。

    因而,他似乎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奇人,世人称其博物

    同时,他又熟读兵书,颇有纵横之志,自谓文武全才,每以将相自许。

    他是杨谅的主要心腹谋士,杨谅起事之初的诸般大计,大体出自其手。

    可惜,王頍虽然才名重世,却不得明主,杨谅空有造反之心,却无用人之能,以王頍大才,空怀怅恨,何得不败?

    正如在生命的最后,王頍走投无路时,对他的儿子,说出了对自己的评价和自许。

    “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

    杨谅的另一个重要心腹,是南朝名将萧摩诃。

    他们二人,都是当世大才,又真心辅佐杨谅,如果杨谅能善用他们,或者尚有和杨广相抗衡的机会。

    非常可惜,杨谅作为统帅,有士,有将,有兵,却都不能人尽其才,有而不能用,等于没有。

    杨谅终归没有做帝王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