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144章 自古下策成上策,起事之路异事多

第144章 自古下策成上策,起事之路异事多

    李密侃侃而谈,首先献上自己的上策。

    那就是直接断绝大隋的根本,可以让杨广的天下,一朝之间,土崩瓦解。

    李密冷静地分析了杨广面临的危险处境,他高瞻远瞩地说道:“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一道,理极艰危。”

    然后,李密明确指出应对的方略:“公(杨玄感)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

    李密是当世军事战略大家,如果杨玄感能顺利占据临渝关,此计真是釜底抽薪,将杨广拦于必死的绝境,实乃上佳之策。

    但杨玄感并没有采纳这条计策,他当时处于中原腹地,并且手上兵少将弱,以区区五千乌合之众,杨玄感心中向自己示弱。

    杨玄感担心越往北走,帝国的精锐军队也会越来越多,他手上的这些本钱,失败一次都嫌多。

    杨玄感实在不是一个造反之才,他不知道,没有任何造反,是完全能用现在手上的力量去对抗原有的整个体系,举起反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字“势”。

    势顺则事成,所谓一呼百应,应者如影。

    兵将,粮食,人才,甚至都可以一朝而集。

    杨玄感有此势,却不敢再造大势,他没有将自己置于必死之地,就缺乏绝对的勇气,去舍身取义。

    杨玄感没有把握能赶在杨广之前,占据临渝关(山海关)。

    而如果堵不住这个一线天的绝地,他将陷入杨广领导的优势精锐围歼,被迫流动作战,局势并不是他可以掌控。

    还有第二个要考虑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杨广对杨氏一族的压制,显露出深远的影响。

    那也是杨玄感一直的命门。

    即使他成功将杨广堵住,逼其崩溃,杨玄感本人也没有绝对的力量,去收拾天下的残局。

    很有可能陷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境地。

    杨玄感想打一场长久战,他看到全国各地义旗纷举,有意将水搅浑,他好趁机捞鱼。

    他更为关注据点和坚城,这或者是一种稳妥的选择,有坚实而牢固的基地之后,进可攻,退可守,可在乱世之中游刃有余。

    杨玄感远远没有其父亲兵行险着,一往无前的心态气势。

    当然,他担忧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收割胜利果实,可能也来自于现实的考较。

    他被现实撞了一下腰。

    他在刚起兵时,就遭到游元的坚决反对。

    杨玄感当时志气满满,自认为自己会一呼百应,从者云集。

    但游元让他失望了,游元至死,也没有屈从杨玄感的意志。

    这让杨玄感心中蒙上了一层不祥不兆,而他的起兵之路,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至少,在初期征召黎阳附近郡县的活动,他就深受挫折。

    杨玄感原来预计,自己文书所达之处,其地军民必然望风景从,但事实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所到州郡都不约而同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没有几个州县,愿意跟随杨玄感起事。

    这让杨玄感产生了一种错觉,他觉得隋朝并没有到日薄西山的绝境。

    于是,杨玄感求稳。

    他不想北上涿郡去孤注一掷,即使这可能是距离成功最有效的一条捷径。

    于是,杨玄感对李密说:“更言其次。”

    李密并不失望,他接着说出中策,“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昇,不足为意。今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

    关中自古帝王之都,以关中为根据地,高屋建瓴,出征四方,进而一统天下,已被历史证明,是一个成功的高明的策略。

    这是一个稳妥而缓步推进的策略。

    以当时情势而言,杨玄感的军队,完全可以进据关中,占领隋朝的都城大兴城,然后再和杨广一较高下。

    但杨玄感心中似乎早有定计,此次询问李密,更多的只是想让他和自己统一思想,然后在具体的战术上,想让李密出谋划策。

    因而,杨玄感胸有成竹地说:“更言其次。”

    李密既不气馁,也不藏私,他心中通亮,缓缓说出下策:“简精锐,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唐祎告之,先已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

    杨玄感等的就是这是李密的下策,他心不迭地接口说道:“不然。”

    显然,杨玄感自负名门之后,对于此次起兵,他早就计划好自己的大计,也就是杨密说的下策。

    杨玄感说出自己的理由,“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杨玄感显然想在东都洛阳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如果他能顺利拿下洛阳,以洛阳城池之坚,周围洛口,回洛等粮仓储粮之足,加上中原大地,人口殷盛,并不忧虑缺兵少将。

    最重要的一点,在跟随杨广出征高丽的将领之中,绝大部分将领的家小,都在东都洛阳,这是一种天然的战略资源。

    如果能控制他们,或是得到他们的主动配合,自然可以轻易动摇杨广的根本。

    这本身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这个方案的前提,是必须在极短时间攻取东都。

    杨玄感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也过于低估了东都留守将领得厉害,东都的守军将领,现在是樊子盖。

    并且,杨玄感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他放走了唐祎。

    唐祎早就将杨玄感起兵一事,快马加鞭,告知了东都洛阳。

    这其实也可以证明隋室皇运未绝,唐祎本身是杨玄感任命的怀州刺史,但他显然不看好杨玄感的前途,。

    这并不是一个个例,因为杨玄感并没有自己忠实地造反的班底。

    他在初期起兵之际,并无多少忠实的追随者,同在黎阳督运粮草的游元,就坚决拒绝跟随杨玄感起兵。

    杨玄感过于相信自己的影响力,也过于相信臣民对杨广倒行逆施的离心力,他对游元说道:“独夫肆虐,陷身绝域,此天亡之时也。我今亲帅义兵以诛无道,卿意如何?”

    游元严辞拒绝道:“仆有死而已,不敢闻命。”

    游元是真正的直臣忠臣,绝不畏死,在杨玄感数次以性命相威胁时,依然毫不妥协。

    造反之际,当然不可能容许如此反对力量的存在,否则军心民气,将无法聚拢。

    杨玄感也是杀伐果断之人,他知道游元始终不能为自己所用,便立即将其杀害。

    从游元和唐祎这二人的选择就可以知道,虽然隋朝已经摇摇欲坠,但依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杨玄感的造反之路,凶险异常。

    实际上,杨玄感这支反叛力量,虽然不再是奇兵,但却成就了非常多奇异之事,这也是杨玄感敢于造反的真实依仗。

    可以说,杨玄感进军东都洛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何况是造反这种灭身诛族之事,更是全家父子兄弟一起上场。

    杨玄感依赖的三大领军人物,就是其弟杨积善,杨玄挺,加上自己。

    说是三军,其实只是一种对外的虚张声势,每一军不过区区三二千人,并且兵士的装备,过于惨不忍睹,每人只是拿着单刀柳楯,没有弓矢甲胄。

    这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他们碰上了隋朝留守的精锐。

    战斗过程非常吊诡,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战斗,更没什么战斗过程。

    隋朝的精锐部队,不约而同,不战自溃,成了运输大队长,专门负责给他们提供铠仗等装备。

    这并不是隋朝的正规军真的没有战斗力,更大的可能是,他们采取了消极的抵抗方式,默认甚至支持杨玄感的反叛。

    更搞笑的是,隋将裴弘策率领八千精锐,对战杨玄挺三千新兵,最后仅余十几骑驰入宫城,其余的兵将,全部成为杨玄挺的部属。

    这与其说是战斗,更不如说是双方非常默契进行了一场表演,似乎可以说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支持。

    裴弘策在经过表面的象征性的接触后,给杨玄感送兵送将送军资器械。

    战斗过程非常富有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