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149章 三伐高丽徒叹息,兵临城下终无功

第149章 三伐高丽徒叹息,兵临城下终无功

    朝堂之上,出现了非常罕见的一幕.

    不知道是杨广这个提议确实是无人赞同,还是整个朝廷,没有从丧子之痛的巨大苦难中缓过神来,几天的时间,竟然没有一个朝臣附和杨广的提议。

    但杨广不需要他们的发言,他的做法简单而直接。

    杨广直接颁下诏令,再征天下之兵,准备百道俱进,三伐高句丽。

    杨广再次君临怀远镇。

    当此之时,隋朝的国内政局,已经彻底崩坏,各地人民起义,蜂起云涌,大者十万,小者数千,虽然隋朝的正规军扑灭了一处处叛乱的火焰,但其势已长,再也无法彻底熄灭了。

    道阻且长,怀远之集,成了永远也无法到达的目的地。

    杨广此次所征之兵,大多失期而未至,高句丽本是小国,在连续历经二次大战之后,困弊更甚。

    双方都是强弩之末,需要出现一个契机,寻求新的平衡。

    隋朝的水军,相对陆军而言,更快恢复了生机和战斗力。

    来护儿再次率领水军到达毕奢城。

    高句丽和隋军硬刚,事实证明,在正面战场上,高句丽不是隋朝的对手,历史再一次上演,高句丽再一次溃败。

    来护儿想乘胜进军平壤。

    高句丽王高元不想再一次将战火烧到都城之内,他请求和谈和投降,为了表达诚意,他献上斛斯政,这是一份重礼。

    斛斯政是杨素一系的官员,一直为杨素所礼遇。

    因而,杨玄感兄弟和他是世交,在杨广第一次征伐高句丽之际,兵部尚书段文振死于出征途中,而兵部侍郎又因罪被废,斛斯政在临阵升迁成兵部侍郎。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杨素虽然早死,但他遗留下的力量,却足以有左右朝政的能力。

    在第二次征伐高句丽之时,杨玄感反于黎阳,斛斯政积极参与了杨玄感之叛。

    他先是安排杨玄纵逃归黎阳,并且传递杨广的军情部署给杨玄感,这些事情当然有迹可寻。

    于是,当杨广要穷究杨玄感的党羽之时,斛斯政顿感天下虽大,也无容身之处。

    他只能逃往国外。

    首选对象,当然是和隋朝结下血海深仇,并且正在交战的高句丽。

    因为,斛斯政非常清楚,自己作为隋朝主管军事的高官,对于高句丽,他还是一个有用的人。

    高句丽当然欣然笑纳,他们从斛斯政身上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

    但是,斛斯政真正的最大的作用,是作为一颗最高级别的棋子。

    他甚至左右了一场战局的发展。

    杨广三伐高句丽,不管是是隋朝,或是高句丽,国内都已出现混乱而不可控的政局,二个国家都已被战争,拖入深渊。

    他们都太疲倦了。

    和谈,似乎是双方的理性选择。

    既然是谈判,就需要筹码,作为大国和高句丽一直的宗主国,隋朝需要得到高句丽的示弱。

    于是,高句丽抛出一个可以满足杨广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筹码,将叛国贼斛斯政交还隋朝。

    杨广大喜,他从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开始,就并没有清晰而重大的政治目的,高句丽不象吐谷浑,杨广对它们没有明确的领土要求。

    或者,从头至尾,杨广需要的,只不过是高句丽的认可,新人和服软而已。

    现在,杨广得到高句丽的示弱,他立即就坡下驴,同意高句丽的求和,下令班师。

    三伐高句丽,杨广虽然表面上非常要强,但在内心之中,恐怕已经非常后悔,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他只能自己咽下这杯苦酒。

    杨广心想,这场闹剧,终于要结束了。

    但来护儿不想结束。

    当他收到杨广班师回朝的敕旨时,他做了一个决定。

    他要抗旨,要单独进军平壤。

    来护儿对着众将说道:“三度出兵,未能平贼。此还也,不可重来。今高句丽困弊,野无青草,以我众战,不日克之。吾欲进兵,径围平壤,取其伪主,献捷而归。”

    显然,来护儿在前线观察到高句丽的强弩之末,觉得可以一战而胜。

    高句丽困弊或者有之,但人在绝境之中,却一样会爆发出远比平时大得多的能量。

    高句丽之民族性格,也大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自毁式倾向,隋朝众将,久经战阵,他们非常清楚,如果来护儿真的进军平壤,胜负难以预料。

    就如第一次,在平壤城内的溃败。

    因而,来护儿最重大的阻力来自于内部。

    来护儿本人已是第二次违抗圣旨了,这并不是一个好苗头。

    抗旨一次,都是死罪,何况是一而再,以杨广猜忌之心,是绝不会让他有第二次机会去违抗自己。

    当年杨玄感叛乱之时,借口就是来护儿叛变。

    而在杨玄感兵围东都洛阳之际,来护儿在未奉杨广敕旨的情况下,召集部下诸将,想主动回师,援救东都洛阳。

    这种未奉旨而擅自率军行动,是完全的叛逆行为。

    来护儿座下诸将,都认为应该等待杨广的命令,再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坚决不同意擅自回援。

    但来护儿官大一级压死人,他声色俱厉地逼迫众将说:“洛阳被围,心腹之疾,高句丽逆命,诚疥癣耳。公家之事,知无不为,专擅在吾,不关诸人,有沮议者,军法从事。”

    来护儿即日下令,全军回援东都洛阳。

    来护儿一心为国,为了怕杨广产生误会,将自己的二个儿子,作为信使,派去杨广的行营,回复和解释自己擅自回援东都的决定。

    但这件事情,很难定性,也很难弄清楚来护儿当时决定的真正含义。

    但当时东都危急,杨广需要最大程度稳定国内政局,已经不可能彻底追查来护儿的真实意图。

    他只能尊重事实。

    事情的结果非常明确,杨广在远隔千里之外,也几乎同一天发出诏旨,让来护儿回军救援洛阳,但来护儿回军之时,确实是擅自行动,违命而行。

    但非常吊诡的是,来护儿回援路近,但却不是最早到达,在洛阳城下和杨玄感决战的军队。

    也许,如果杨玄感早日进入东都,历史可能改写,说不定来护儿的勤王就变成了向杨玄感的勤王。

    但最后的结果是,来护儿因为这次主动回援的行动,得到了杨广的嘉奖。

    当他见到来护儿的二个儿子时,心情大好,对他们说道:“公(来护儿)旋师之时,是朕敕公之日,君臣意合,远同符契。”

    这当然是一段君臣有义的佳话。

    但杨广心中,某个时间或者也会产生一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疑惑。

    从杨广第三次委派来护儿担任水军主帅可知,他对来护儿还是信任有加,但杨广本性多疑,吃一堑,长一智,他对来护儿一样有反制措施。

    来护儿想再一次自做主张,已经没有可能了。

    长史崔君肃就明确反对来护儿进军平壤。

    但来护儿并不答应,他想重施故技,他向手下诸将说道:“贼势破矣,独以相任,自足办之。吾在阃外,事当专决,宁得高元(高丽王)还而获谴,舍此成功,所不能也。”

    但今时非往日。

    崔君肃严厉警告众将说:“若从元帅违拒诏书,必当闻奏,皆应获罪。”

    从崔君肃的行为和言论可以看出,他虽然职位低于来护儿,但他同时应该身负监视来护儿之责,并且这个命令,来自于杨广的亲授。

    各位将领听出了崔君肃的言外之意,如果违命进军,即使胜利,也一定会被治罪。

    于是,各位将领一齐逼着来护儿退军。

    隋朝也丧失了征服高句丽的最后机会,高句丽,依然屹立于滚滚海浪之后,那是远在天际,杨广遥不可及的天涯海角。

    高句丽虽然苟延残喘于一时,但它和隋朝的战争,唤醒了中原的巨龙。

    隋去唐兴,高句丽必须被抹去,他们将在几十年后,迎来自己终极的宿命。

    杨广也将很快将迎来他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