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309章 险极危极算侥幸,好死赖死谋生死

第309章 险极危极算侥幸,好死赖死谋生死

    时势造英雄,总有人在高潮部分奏出最强音。

    薛仁贵就是那个天选骄子,他是实打实,真正靠自己的武功,万军丛中,拼杀出来的名声。

    薛仁贵一飞冲天以前,他一直默默无闻。

    他的成名战是在敌军丛围之中,孤身犯险,救出同僚,并且手斩贼将,马悬贼首,施施然若无其事而回。

    有些人,天生就是吃战场这碗饭的。

    战场之上,这种英雄气概,添油加醋,神乎其神地传遍全军。

    但真正属于他的高光时刻,就是李世民全力奋战的驻跸山之战。

    当时唐军情势吃紧,时代呼唤英雄,战场需豪杰,甚至李唐王朝,也需要一个盖世的战神前来拯救。

    薛仁贵应运而生。

    他是一个很有心思,也很有心计的人。

    战斗一开始,他就身穿奇装异服,但却秘不示人,在外面却罩着纯色的宽大白袍,他手握长戟,腰鞬张弓,大呼狂喝,当先一人一马,杀入高句丽军队的重围。

    敌人的鲜血,如雨点般洒落在他白色的战袍之上,恰似冬日寒梅花开。

    他的狂勇,他的浪漫,他的勇气,还有他如拾草般收割敌人生命的暴烈,让他在双方军队之中,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杀神降临。

    战后,李世民召见了白衣薛仁贵,当场给他升官赏物赐人,以激励世人。

    薛仁贵一战成名,一跃而成大唐名将。

    他也将续写一生的传奇。

    薛仁贵的横空出世,左冲右杀,让战局的走向有了微妙的变化。

    高句丽人的阵脚再也无法重整,整支部队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各自为战。

    这种作战状态,在李世民全力冲击之下,已面临崩溃连缘。

    在承受了唐军一轮全力的攻击,损失了二万多精锐士兵的高延寿,才能重整旗鼓,依山结阵。

    但高延寿败势已成。

    唐军将他们重重围困,并且截断他们归路的桥梁,高延寿手下,战士虽然还有一战之力,但军处绝境,欲战不能。

    再拖下去,必然只能活活饿死,全军覆没。

    高延寿没有别的选择,他只能向李世民投降。

    此战的胜利,非常侥幸,大唐军队一是占了突然袭击之利,另外,当时大唐军队全军用命,人人争先,士气高昂,在同样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下,胜了这一场至关重要的围点打援之战。

    比如唐朝的三品武官,左武卫将军王君谔,担任此战先锋官,他在与高句丽人混战之中,被击下马匹,但他环顾四周,已是后继无人。

    王君锷奋战到最后一滴血,惨烈为国捐躯。

    而李世民在高山之上,听到李世绩的黑色帅旗被围之时,平生之中,也极少面露畏惧之色。

    种种情形,不一而足,可以说此战胜得非常幸运。

    如果不是全盛的大唐,如果不是李世民统帅下的全军斗志昂扬,如果不是大唐全军具有真正所向无前的强烈的功业心,换到任何一个场合,这场战斗,也有可能是另一个结果。

    这是李世民一生之中,最可能失败的一战,并且可能是全军尽墨的彻底崩溃的一战。

    但结果是李世民再一次胜利。

    胜利总比失败好,不管是什么原因的胜利,胜利就是胜利。

    胜利者总是正确光荣伟大而受世界尊敬。

    高延寿和高惠真率领三万八千人在李世民阵前投降。

    他们进入李世民的军门之后,就双膝跪地,匍匐前行,请求宽恕。

    李世民豪兴大发,这一刻,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在他脚下。

    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地称呼高延寿和高惠真为少年,李世民心情大好地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至于摧坚决胜,故当不及老人,自今敢复与天子战乎?”

    高延寿等人哪里敢接话,全部跪倒于地,眼光都不敢直视李世民。

    驻跸山之战,唐军大获丰收,收获的战略物资,数不胜数。

    几个大项的数据如下: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领。

    胜得真是非常侥幸。

    五万匹高句丽短脚马,足以装配一支让世界颤抖的精锐骑兵队伍,几百年来,高句丽人在战斗中生活和成长,真是愈战愈勇,积累了足够的本钱。

    而万领铁甲,则更是体现了高句丽远非边陲小国,它的战时国家机器,已经足够强悍。

    在“一甲当十士”的古代,铁甲的制作材料,规模和工艺水准,将决定国家层面的战斗力。

    而辽东又是铁矿等物资丰富之地,如果假以时日,中原大地,有可能不是他们的对手。

    而历史,总是可以照见未来。

    李世民也不是神人,他也无法预计几百年后,在这片土地上,真的诞生了颠覆中原王朝的强大政权。

    如果真能预见,李世民又将做何决断呢?

    当日,征伐高句丽之战,李世绩说打完此仗,可以五十年无战事。

    那如果要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为几百年后计,又将做何应对?

    但当日当时,李世民已达到征伐辽东武功的最高峰,按照惯例,他将大酋以下的三千多高句丽各级官僚,全部迁到内地,让他们逐渐融入汉族的家庭。

    但李世民做了一个特别的动作。

    他很少杀俘,但这一次,他一次性坑杀了三千三百人,这些人全部是靺鞨的战士。

    李世民此举,不仅是爱憎分明,也是借此敲打东北亚,甚至整个北方游牧民族之心。

    小打小闹的反抗或者或以容忍,但明目张胆地和唐朝为敌,就必须斩尽杀绝。

    对于那些屡教不改,一条路走到黑的人,只有武力,只有绝对的强势,才能让他们明白真理,也才可能和他们讲道理。

    毕竟,道理也是掌握在胜利者手中的。

    战争还要继续。

    驻跸山之战,对高句丽的震撼无与伦比。

    高句丽人甚至可能已经做好了在平壤做最后决战的准备,离安市最近的后黄城,银城等山城,不战自溃,主动清场后退。

    安市城几百里之内,再无人烟。

    唐朝的局势,似乎非常理想,只要拿下安市城,就将一马平川,直杀平壤城下。

    但接下来在安市的战斗,却以一种让李世民无法接受的方向发展。

    唐军被拖在安市三个月,攻城战变成了持久战。

    这对于劳师远征,后勤线过长,加上即将面对严寒冬天的唐军来说,这是个绝对糟糕透顶的消息。

    安市城延续了在高句丽内战时,顽强坚韧的传统,他们以前没有臣服盖苏文,现在也没有臣服李世民。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

    安市人似乎把战争当游戏,并且对生命和权威,充满了戏谑和嘲弄精神。

    当李世民如平常一般,率领亲卫,在安市城下察看地势,耀武扬威时,安市人在城墙之上,嘲弄开骂,百般侮辱。

    主辱臣死,堂堂大唐皇帝,天下之主天可汗李世民,何曾吃过这种亏?

    不但李世民心中大怒,就是李世绩也觉得脸上挂不住了。

    他向李世民请求说,当城破之日,城中男女,悉数坑之。

    这产生了反作用,安市人听说城破尽坑的话以后,认为反正是死,倒不如坚守,也许才能有生的空间。

    兔子急了都会咬人,逼上绝路的安市人,展示了惊人的战斗力。

    整个安市,不需要特别的动员,就上下一心,坚定了死守的决心。

    据坚城,又拼死守卫,在有足够的防御力和粮食水源供应下,这种大城,基本是不可能攻克的。

    李世民曾经征服过比安市更大,更牢固,防御更先进强悍的城池。

    即使号称居天下之中,永不被征服的洛阳,也臣服拜倒于李世民的脚下,但这一次,他再也无法复制在洛阳的荣光。

    即使他率领的是战无不胜的大唐精锐,即使他似乎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但是,他缺欠了最重要的一点,他没有时间了。

    李世民耗不起了。

    辽东的冬天,即将来临,虽然现在才是六月,但安市城在历次围城战中,早就火炼水浸,百毒不侵了。

    六月,唐军已进行围城战。

    七月初五,李世民正式移营安市,进入攻城战。

    八月份,安市已经非常疲惫不堪,接近崩溃的临界点了。

    李世民曾经抓获过一个高句丽的探子,他亲自审讯了他,但这个探子的状态,让见惯大场面的李世民都于心不忍。

    李世民给他松了绑,并且颇有些怜悯地问:“何瘦之甚?”

    探子如实回答:“窃道间行,不食数日矣。”

    李世民展示了大国之风,他赐给这个探子酒食,并让他带话给盖苏文,“欲知军中消息,可遣人径诣吾所,休必间行辛苦也!”

    但仁义并不总是有效,攻心战在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情况下,也未必有用。

    只有拼杀到最后一刻,才知道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再苦再难,都只能也必须支撑,先让对手撑不住,让对手先自己一刻倒下,就是胜利。

    这就是安市城生存之道。

    唐军一直攻,安市城一直坚守,战事陷入胶着。

    李世民终于要放大招了。

    成败在此一举,成败也看天意了。

    李世民抬头望天,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