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仙侠小说 - 修真者在都市在线阅读 - 普陀山

普陀山

    普陀山是全国最著名最灵异的观音道场,佛教圣地,寺院无论大小,

    都供奉观音大士。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普陀山与九华山、峨嵋山、五台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称的名山,普陀山这座海山,充分显示着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连,显得更加秀丽雄伟。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

    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与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在浙江省舟山岛东侧,属于舟山市。浙江沿海渔民早就来此捕鱼,最早寺庙建于858年,由日僧慧锷主持其事。现有普济寺、法雨寺、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胜。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66种百年以上的树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还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等。大多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它们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历史沿革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着。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间,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海面时触新罗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称“不肯去观音院”,观音道场自此始。宋元两代,普陀山佛教发展很快。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丰三年(公元1080),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幕名登山礼佛,普陀山渐有名气。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山上700多渔户全部迁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净土。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字、赐佛经、赐紫衣,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历史人物

    最早见于志史的来普陀修炼的著名道教人物为秦始皇年间(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的安期生。他曾受学于河上丈人,卖药于东海边,人称“千岁翁”。相传秦始皇东巡时,以重金召他去寻求长生不老药。安期生不受其命,曰:“后数十年求我于蓬莱山下。”不久安期生渡海至桃花岛、马秦(今朱家尖)和普陀诸岛隐居修道。今普陀山几宝岭下东侧岩洞中有“仙人井”,其水虽大旱大潦亦无增减,色味甘洁,井窟中寒气侵人,虽酷暑不可久居,相传为安期生炼丹遗迹。西南海中的桃花山,传说是以安期生洒墨成桃花而得名。普陀山上的会仙峰,亦名天柱峰,丛岩耸峙,广崖巨壁,展列如屏,冥蒙杳霭,恍若神仙来会,相传当年安期生曾鸾骖鹤驭来游于此。追怀者有诗《安期仙井》云:“安期炼丹处,遥指仙人井。华盖结树冠,玄泉烹清茗。寒懊复暑凉,甘润称逸品。任凭沧海淼,只取一瓢饮。嗟尔名利客,至此应知省。世人多弃此,熙攘几宝岭。”[11]诗《会仙峰》云:“会仙峰上待仙来,鹤驭鸾骖仔细猜。天柱巍巍高百丈,分明海上是蓬莱。”[12]“群仙高会处,即此是蓬莱。略试神通手,莲花顷刻开。”

    另一位曾在普陀山长期隐居修道的著名道教人物是梅福,字子真。他精娴诗书,博学多才,曾补南昌尉,因见王莽擅权,汉室将倾,便弃妻子,隐姓埋名,于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渡海来普陀山,结茅山椒,采药炼丹,直至终老。后人因此称此山为“梅岑山”,此名沿袭了千余年。北宋宣和年间,山上尚有梅福留下的“履迹瓢痕”。今普陀山普济寺西北有梅岑峰,冈阜起伏,林壑幽美,峰顶建有梅福庵,相传是当年梅福结茅隐修之处。梅福庵内有灵佑洞,又名炼丹洞,内壁岩石嶙峋,状若百兽,崖间渗水,常年不息,倾入仙童葫芦塑像中,被称为“仙水”。洞中塑有梅福像,清康熙年间吴瞻泰题洞额,相传此处为梅福炼丹处。庵内有一“梅福井”,方广1米余,水碧味甘,清澈见底,相传为梅福炼丹用井。梅岑峰西麓下的梅湾,巉岩刻露,林木葱茏,景色幽美,据古志书载梅福曾于此广植梅树。据普陀山志史记载,晋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公元284年——355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精通神仙修道之术,曾游历此山。今普济寺慈云石东侧,有葛洪井,水色湛碧,沁人肺腑,渗水涓涓,昼夜不息,相传为葛洪当年炼丹所凿。

    另据鄞县志记载,元朝道士王天助,曾修炼于普陀山。京师大旱之时,他祈雨辄应,投铁符治理决河水患也颇为灵验,被皇帝赐号太虚玄静明妙真人。在普陀青鼓山西,坡陡之处有裸岩八处,散布冈阜,石色白,玲珑似玉,异于它峰,相传此岩与八仙过海的道教传说有关,被称作“八仙岩”。

    历史文化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屡现瑞相,信众求拜,灵验频显。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世界的信仰。”

    典故传说

    洛迦来历

    普陀山是印度话的简称,具足称是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布怛落伽等,中国话叫做小白华山。普陀洛迦原为一山之名,因为中国人习性好略,或称普陀或单呼洛迦,久之遂成为两个山了。

    考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原因,在佛教经典上也有明文,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

    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十八卷读到如下一段经文:“瑟鞞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时善财童子(中略)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今金刚石俗称说法台,石与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中略)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而为说法,或为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愿令一切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这就是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八参,参观世音菩萨于此山中,所闻法要,大抵如是。再说观世音菩萨乃过去正法明如来,早成正觉,因与我们娑婆世界有大因缘,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驾慈航寻声救苦。三十二应,普门示现,无非是要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相传,在公元916年,有一个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普陀莲花洋时,突然哪里都是铁莲花,船不能通行,慧锷以为观音不肯东渡去日本,于是把观音圣像供奉在当地姓张的居民家中。从此以后,普陀山慢慢发展成为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慧锷也成了普陀山的开山祖师。

    短姑圣迹

    相传有姑嫂二人渡莲花洋来朝山进香,船靠码头时,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责备的意思)其无福朝圣,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独自进山拜佛去了。时近中午,潮水大涨,小船与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饿得发慌。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拎着饭蓝走到码头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石块来到小巧玲珑姑船上,说是其嫂进香托她捎来的,说罢,放下饭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起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裾湿了一片,心里顿有所悟,原来这是观世音菩萨做的善事。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大士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脚的石块,称为“短姑圣迹”。

    二龟听法石

    一传,观音菩萨在说法台上讲经说法,

    东海龙王知道以后派了他的两个龟相来听经,没想到两相听得入了迷,不愿再回龙宫,龙王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将他们化为了石头。二传,这是雌雄两只乌龟,因在圣地戏闹而被惩罚变成了二龟。

    奇异天象

    据戒忍大师回忆,1997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准备进行南海观音铜像开光。但是没有想到,开光之前,铺天盖地的乌云再度席卷天空,一场倾盆大雨似乎已不可避免。戒忍大师当即通知准备雨衣4000件,以备法会使用。4000件雨衣买好了,天空依旧乌云密布,丝毫没有放晴的意思。本来预定8点钟准时进行的开光,也因故延迟了15分钟。8点15分,开光法会正式开始。戒忍大师宣布:“南海观音圣像开光法会正式开始!”话音刚落,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巨手在这一瞬间拨开了乌云,一束阳光透过云层直射下来!见此奇异天象,在场的人们纷纷跪倒,虔诚地顶礼膜拜。

    观音道场释疑

    布怛洛迦三地道场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名补怛洛迦,住于南印海上。是一个岛屿。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各种华果树林,有柔软的香草,飞泉与镜湖,交相映彻,真是一个海上仙岛。无量菩萨围绕,观世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对其宣说大慈悲法。

    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佛在世时,他就是释迦牟尼佛常随菩萨之一。他的道场,可以考察的,在印度有一处,在中国有二处。

    《大唐西域记》一书有这样的记述:唐玄奘到西天取经,曾去印度的布怛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布怛落迦按梵文音译为普陀洛迦,意为光明山、海岛山。舟山的普陀洛迦和西藏的布达拉,都是由此译音而得名。后为区分两岛,遂一称普陀山,一称洛迦山。这样,从印度梵文布怛落迦到中国成了普陀珞珈。

    布怛洛迦,音译为补怛洛迦、普陀洛迦、布达拉等。意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慧苑著《新翻华严经音义》卷下:“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也”。此山被定为现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山papanasam,位于提纳弗利(Tinnevery)县境。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的地方。我国藏族僧人多罗那他(公元1575——1643)名著《印度佛教史》记载:优婆塞寂光、月官,曾到此山巡礼。我国浙江省的普陀山,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均由此得名。

    此说普陀洛迦山上,有观世音宫殿。释迦牟尼佛在此山与观世音菩萨等无央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聚会说法。观世音菩萨除成就大慈悲外,还善能修持无量陀罗尼门,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时,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大唐西域》玄奘所记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难以攀登,唯观自在菩萨往来于此。观自在菩萨常现自在天形,或涂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满足。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为。

    观世音菩萨在此山为无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说法外,还常随释迦牟尼佛到各地说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经》说:佛在室罗伐竹林道场,观自在菩萨与无量俱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后围绕。

    洛迦山西距普陀山5.3公里,呈锐长三角形,南北长约1.05公里,东西宽0.6公里,面积0.36平方公里。岸线长3公里,海拔97.1米。从普陀山远望如一尊海上卧佛。

    衢山观音山

    衢山岛观音山,位于东海之上。传说观音菩萨在此山得道,故名观音山,是普陀山的姐妹山。海拔314米,高于普陀山,是岱山县第一高峰。据唐碑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建有寺庙——东亭寺。

    西藏布达拉宫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说:佛在毗舍离,庵罗树园,大林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二万人俱。时毗舍离国人民遇大恶病。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以大悲心,怜悯一切,救济苦厄,俱到此国,住城门间,放大光明,照毗舍离,皆作金色。毗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大悲薰心说《破恶业障消伏毒害咒》。《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授记经》说:佛在波罗奈仙人鹿苑中,与大比丘二万、菩萨二千人俱。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与眷属,如力士屈伸臂顷,至此世界。以大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与八十亿菩萨前后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