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拯救崇祯在线阅读 - 第二十九章:宋应星

第二十九章:宋应星

    崇祯听完之后默然不语。

    杨永明接着说:“陛下,这些为国而死的人固然可敬,但他们不一定有能力辅佐陛下。

    而这些投降之人虽有污点,可他们大部分是身不由己的,但是像左良玉这等拥兵自重视朝廷于无物,弃我汉人江山于不顾之人,必杀之。”

    崇祯听后认同点头:“永明所说不错,就连我朱家子孙也有投敌之人,又怎么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为大明殉国呢?”

    随后又对王承恩道:“大伴,你去让亲近之人传旨,叫周遇吉带其勇卫营进京,还有陈奇瑜让其一并入京。”

    待王承恩离去办事之时,崇祯问道:“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什么忠贞之士吗?在如此局势之下还有谁可以担当大任?”

    “自然是有的。”杨永明继续说:“尤其是以下这个人更要重用,日后想要在我大明发展科技,此人定能担当重任。”

    杨永明刚说完,太子连忙好奇问:“哦,是什么人?竟能得到大兄如此重视。”

    杨永明回答:“此人名叫宋应星。”

    崇祯他们听完之后连忙在记忆里搜索,想了半天也没有在朝堂上想出此人名字。

    杨永明见此连忙说:“此人并没有在朝堂。”随后又拿起手机找到资料,结合资料介绍:“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

    他幼时与兄宋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应星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祚做老师。

    在这之后在新建举人邓良知门下做学生,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

    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

    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

    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

    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

    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

    万历四十七年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

    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

    崇祯四年,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宋应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

    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

    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四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

    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崇祯十三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

    崇祯十六年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

    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崇祯十七年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

    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之民。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晚年时期,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jian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

    因此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

    隆武二年,宋应升服毒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永历二十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五年,宋应星逝世,享年80岁。”

    崇祯听完之后明白了,此人一直在地方上任职,既非显耀,又是以举人出仕,因此自己不知此人。

    之后崇祯疑惑问:“此人对大明的确忠心,但做官确是平庸,不知有何大才?”

    杨永明回答:“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

    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

    他被后世人评为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

    尤其是他所编写的天工开物,这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是华夏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西方学者称它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众人听完后感到震惊不已,他们没想到,一个知洲竟然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

    崇祯更是感到失落无比,他想到朝堂之上,那些被他无比看好并提拔重用的大臣,他们一个个腐朽无能。

    而这种真正有大才之人却被埋没,被遗落在朝堂之外不得重用。

    崇祯深深的叹了口气,失落的说:“如此大才之人却未得重用,此乃是朕识人不明,朕之过也。”

    等到王承恩回来后对其说:“大伴,朕要你派精干之人,去亳州将知洲宋应星接入京师。

    沿途好生照顾不得有误。”

    王承恩没有听到杨永明所说的,自然不知道宋应星是谁。

    虽然如此,但陛下让他将此人接到京师并且要好生照料,就说明此人乃是一忠诚且有大才之人,接入京师也是为了重用于他。

    王承恩想到这里不敢怠慢,道了声是后连忙下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