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楚国?可以是晋国的挚爱亲朋啊!
关于兼并诸侯?楚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拿手,他们硬生生是从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子爵国家,扩张到现如今的疆域。 论并国之多,整个春秋阶段谁都比不上楚国。 论吞并诸侯的手段,其实楚国使用的方法比晋国先进太多太多,尤其是在不使亡国者绝祀的情况下办成,又能使亡国的贵族尽心尽责为楚国效力。 楚国早在七八十年前就有吞并陈国的雄心,一度还真的给兼并掉,耐不住跟晋国的争霸输了几次,导致一度灭掉的陈国在晋国的帮助下进行复国。 这一次,吴国给了楚国极大的助攻,晋国没有半点兴趣进行干涉,看来陈国的子孙们只能以其它方式复国啦? “越君在吴,言及齐国当伐,越愿出兵助战。”子贡谈了不少在‘吴’的见闻。 勾践当然希望夫差能继续搞东搞西,反正不搞越国就好。 期间,伍子胥的存在感很强,再一次建议夫差杀掉勾践被拒绝,随后阻止吴国继续入侵齐国也遭到拒绝,搞得现场吐血。 刚从晋国回去的伯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力,不是其它,就是收钱办事的节操。 拿了越国大笔好处的伯噽一再在夫差这边给伍子胥下烂药,一次两次可能效果不大,次数一多再有其他人也进言,容不得夫差不会多想了。 “申大夫岂会投齐?小人栽赃也!”子贡看上去有点激动,像是在为伍子胥遭遇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怒。 智瑶问道:“申员下狱?” 申员才是伍子胥正式的氏和名。 子贡答道:“并无。” 哦,那夫差跟历任吴君有点不一样。 从寿梦开始的吴国之君?他们历来是秉承有杀错没放过的理念。 夫差当然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君主,肯定也是展现出了相应的能力,有着比其他君主更大的气魄,不然哪有吴国现在的风光呢? “伯噽乃是小人。”子贡极其肯定地说道。 那几乎是公认的事情,问题是夫差明明知道伯噽的风评很差劲还是愿意给予权柄。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领导班子不可能全是正人君子,也不能都是正人君子,总要有一些阴险之辈,看的是君主怎么用人而已。 以前夫差对伯噽的使用方式比较正确,哪怕伯噽是个小人也对吴国有益。 现在?夫差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变得昏聩,再来是一些思维出现问题,变得不那么贤明了。 根据子贡的说法,吴国今年的主要大事还是讨伐齐国,大概会像智瑶先前得到的情报那般,再次水陆并进双头开花。 智瑶随口说道:“或是白公胜之事牵连申员?” 本是楚国公族的白公胜投奔吴国,由于吴国好些大臣就是出身自楚国,夫差重用了白公胜。 期间,伍子胥和白公胜相处还算融洽,两人在吴国讨伐齐国和鲁国的事业中进行了不错的配合。 夫差对白公胜回去楚国并非没有意见,特别是楚国允许白公胜讨伐郑国,接下来白公胜会对楚国庙堂的配合度更高,必将成为楚国抵御吴军侵犯的有力坚城,哪能让夫差心里舒服呢? 子贡这一次去南方的见闻着实太多,有些话不知道该跟智瑶怎么讲。 总体来说,吴国的庙堂开始往险恶的方向发展,楚国那边情况看着挺诡异,倒是越国有奋发向上的趋势。 以子贡的眼光来看,晋国有必要接纳越国的归附,可是又不能去信任越国。 “世子,子禽随行而来。”子贡说道。 谁?子禽就是文种的“号”。他目前是越国的“左相”,用宋国的说法就是“左师”,楚国的称呼叫“左尹”。 在越国,范蠡负责的是商业以及军队的事项,文种则是担负各种民政和邦交。 这么重要的事情,子贡到最后才说,搞得智瑶都有点无语了。 子贡又说道:“子禽非在‘新田’,于虎牢与臣作别。” 那么,文种来晋国是使节团的差事,还是纯粹想来就地看看晋国的现状? 这位越国的大臣,他其实也是楚国人,并且还出生在楚国的都城“郢”。 文种投奔勾践的时间比范蠡早得多,相传正是文种向勾践推荐了范蠡。 晋国现在是个什么状况?从整体局势来说处在虚弱的阶段。 毕竟,晋国内战打得很凶,范氏以及中行氏遭到除名只是一个缩影,好些中小贵族也在内战中消失了。 内战这种玩意,打起来折损的都是内部的力量,有些家族可能会肥一波,国家的整体实力不遭到削弱就怪了。 晋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其他诸侯也是内部纷争不止,造成的现象是不单单晋国遭到削弱,大家几乎就是个半斤八两的局面。 智氏的各项发展比较不错,鞭策魏氏、韩氏、狐氏、赵氏和钟氏的决策层不得不绞尽脑汁谋求发展,带动的是晋国在复苏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如果文种先去晋国的南部溜达,以魏氏还在消化得自范氏的城邑,超大概率看到的会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现状。 晋国南部用死气沉沉来形容对国家是坏事,对于魏氏来说则是好事了。说明魏氏成功约束了当地,创造了更好的管控环境,便于清除一些顽固份子,相关的各种统计也能更加便利。 子贡又提到了楚国讨伐陈国的事情,着重描述白公胜对郑国的仇恨。 前些年楚昭王薨逝在了出征状态,尽管死前召集大臣托付后事,还是让楚国在他死后爆发了大乱。 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太子建不知道怎么想的,眼见失去储君的位置,选择逃向郑国。 更加令人诧异的是郑国杀死了前来寻求庇护的太子建,并且没有给楚国一个满意的交代。 太子建有一个儿子叫胜,得知父亲失去储君的位置,跟随一同逃亡郑国,亲眼见证郑人杀死父亲。 这位胜就是白公胜,他后来再次逃亡,跑到了吴国。 现任的楚君章是在群臣的拥护下成为一国之君,多次召唤白公胜归国,屡屡遭到拒绝。 白公胜拒绝的原因很简单,他想要讨伐郑国为父报仇,楚君章和群臣则是认为楚国当下不适合与郑国交恶,乃至于楚国有必要与郑国盟好。跟郑国有杀父之仇的白公胜怎么会愿意回到楚国,为楚国效力呢? 历史上,白公胜是被子西……也就是公子申骗回国。 子西担任楚国的令尹,为了将白公胜骗回国,假意答应愿意让白公胜率军讨伐郑国,将白公胜骗回国之后却是一再找理由推脱,甚至到后面明明白白告诉白公胜就是骗人的。 所以了,历史上遭到欺骗的白公胜最后杀死了子西,又让楚国乱了一次。 而在智瑶的这个历史版本,子西一样告诉白公胜愿意出兵讨伐郑国,并且楚国也真的讨伐了郑国。 以楚国当前的局势去看,白公胜显然愿意效忠楚君章,对子西也有感恩之心,好多东西就是变得跟原历史不一样了。 智瑶心想:“楚国讨伐郑国不会只是因为想让白公胜心服,得到一名战将。” 说起来也是搞笑,白公胜能征善战并不是在楚国得到发挥,等去了吴国率军作战才展现出高超的统兵才能。 楚国现在很缺能统兵作战的人,尤其是公族出身这一关键,但是为了白公胜就攻打郑国,下的血本有点大了。 想了一圈的智瑶很快得到答案。 晋国的内战结束得太早,没有给干涉的列国占到便宜,相反干涉晋国内战的诸侯一个个得到清算。 “他们很清楚晋国不会放过郑国,楚国现在最大的威胁是吴国,我上次又对楚国释放了一些善意……”智瑶觉得事情越来越有意思了。 搞清楚一些关键之后,智瑶前去找到智申,聊了聊攻打郑国的可能性。 “为何伐郑?”智申问道。 不是说好了尽可能地休养生息的吗? 智瑶解释道:“非以大兵,仅是示之以楚。” 一些事情智瑶需要好好地阐述一下,包括楚国现在的格局,晋国或真或假的一些行为展现给楚国看的必要性。 智申想了想,说道:“如下军佐意动,可也。” 晋国这边没有死了老爹就不能大动干戈的规矩,魏驹愿不愿意出兵则是看智瑶的口才了。 智瑶左等右等,可算是将魏驹等回了“新田”,先行派人去知会,隔几天才上门。 “瑶为何如此生分?”魏驹对智瑶先派人来知会再拜访,看似有点意见。 智瑶正色说道:“今次拜访乃是为伐郑之事。” 不讲废话,玩的就是开门见山。 魏驹立马就迷了! 所以,智瑶需要提到郑国的威胁,讲得也全部都是事实,着重讲就是武装炫耀一波,再提一下跟楚国互动的必要性。 目前魏氏需要经营南部,肯定不能让郑国有搞事情的胆子,对吧? “楚伐郑,我亦可伐郑,皆出师有名。”智瑶说道。 白公胜讨伐郑国,喊得是为父报仇。 晋国讨伐郑国,重谈郑国干涉晋国内战就够了。 用这个理由,智瑶后面还会找到赵伯鲁,赵氏想不出兵都不行,不然就是给赵鞅抹黑。 魏驹想了想,点头说道:“罢了,试炼新军可也。” 这一下换智瑶有点迷。 新军? 好像没听说魏氏有什么大动作,怎么突然冒出了一支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