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齐国真的要完了
为什么会有“仗义每多屠狗辈”这个说法呢?一般指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从事低贱职业的人反而有时候很仗义。 现在敢于刺杀智瑶的人,他们的理想或许很高尚,以为杀了智瑶就能让齐国得到解救,想法却是过于简单了。 一旦智瑶死于齐人的刺杀,齐国将会得到非常猛烈的报复,智氏或许不会做出让百里之内变得鸡犬不留的事出来,齐国都城“临淄”内的齐人也不至于会死绝,大多数齐人却是一定会被暴怒的智氏士兵屠戮。 当然了,敢将刺杀智瑶的行动付之行动的齐人,他们想要的是刺杀成功,或许不会去思考真的刺杀成功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只能说,无知者无畏啊! 也许有人会去思考后果?可是他们依旧会进行刺杀,认定只要刺杀成功,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所以,有个人哪怕知道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将连累数万、乃至于数十万人,还是毅然决然发动了“博浪一击”的刺杀,直接导致百里之内各种形形色色的人遭到针对或是清洗。 那些齐人的刺杀行动显得很幼稚,身上藏着稀奇古怪的兵器,以为有机会靠近智瑶身前,殊不知他们出现之后就有很多双眼睛盯着,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紧盯的人制服。 哪怕他们伪装得再好,显得再怎么人畜无害,打从事实上还是没有接近智瑶十米内的机会。 如果是携带远程兵器,除非想要刺杀的齐人拥有小型弩,可以从藏着的怀里掏出来就射击,要不然只要被发现疑似携带弓弩一露面就将会围上抓捕。 事实是什么?智瑶很惜命! 因为智瑶惜命,尤其是遭到过一次有威胁的刺杀之后,走哪里都会有乔装打扮的暗卫监视一百二十米以内,有暗卫占据制高点观察全局发现不对劲就会示警,用暗卫约定的信号指示哪里出现风险较大的人物,其余暗卫再行动起来。 暗卫?没错了,智瑶是从遭到刺杀后,搜罗了整个智氏,征召了形形色色的人才,用后世的一些训练手段进行培训,再让他们集思广益新的训练科目,训练出来的一支部队,专门用于保护一些重要的人物。 这就是智氏体量够大的好处,智瑶想做什么都能调动出足够的人力物力,想要组建一支特殊性质的部队,拥有两百万左右的人口可以提供选择。 当然了,智瑶无法去了解两百万人那么多,暗卫的初期组建主要是征召一些在战争中立下出色侦查任务的斥候,再从负责乔装打扮担任细作的群体中去挑选。 两年的时间过去,智氏的暗卫部队从零涨到三千,比之常备军仅是少了两千人。 从这里也能看出一点,智瑶组建暗卫的野心有点大,不止是用来做防卫工作,后面绝对会在列国建立情报网。 这又是智瑶给予世人会上的一课,将间谍这种职业提前不知道多少年就出现在诸夏大地。 在“临淄”城内保护智瑶的暗卫多达五百,还有摆在明面上时时刻刻跟随保护的数百明卫,哪怕是遭到摆明阵仗的攻杀,百名甲士再加上其余的明卫和暗卫,足够支撑到支援赶到了。 智瑶没有去关注突然间出现的异常。 跟随智瑶左右闲逛司马穰苴以及孙武同样不会关注,他们需要注意事项着实太多,没有人特意前来禀告话,代表那件事情根本就不值得分心去倾注精力。 距离他们将“临淄”控制住已经过去将近四个月,清扫“临淄”周边的行动大体上完成,剩下的是怎么将控制变成一种占领。 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控制和占领看着好像没区别,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控制会比占领存在更大的被颠覆可能性,也能理解是短期内可以把控住局面。 占领则是肃清了绝大部分的威胁,己方在某地的军事力量形成绝对的优势,该区域的敌人不具备依靠自己将占领军驱赶走的能力。 智瑶重新回到下榻之处,得知阚止已经等了很久的消息。 这个阚止是一位挺有意思的人,与田氏争锋就没有占过上风,稍微不对就会进行退缩,以至于明明一直在跟田氏作对,却是依旧活得好好的。 “田氏一定是故意不杀阚止。这么识相的人,能力还平平无奇,留着比杀掉好处更多。”智瑶看到阚止的那一刻起,心里想着。 换作智瑶碰上阚止这种对手也不会杀。 毕竟,杀了这么一个好对手,说不定会换来一个更难缠对手,是吧? 阚止先是讨好地笑了笑,才说道:“止闻晋卿欲使二‘军’西向讨鲁,特来求见。” 按照周礼的编制,一个满编军团就是一万两千五百名战兵。 也就是齐国了,历经那么大的动荡之后,只要有人能够稳定局部,再给予强有力的统治,起码凑出军队是不成问题的。 齐国的京畿圈嘛?缺了什么,人是不会缺的。其它诸如武器和粮食,智氏的缴获实在太多了。 当然了,编制能拉起来,装备能到位,有多少战斗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智瑶所知道,每一个国家的生民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不是每个国家的人都有晋人的那种好战氛围。 能崛起成为大国的话,其实皆有其可取之处,看统治者怎么去发挥罢了。 智瑶还知道阚止为什么想要出征,民族大义肯定有,更多的是不想泯灭于众人。 齐人打不过晋人,难道还打不过鲁人?不能够的事啊! 智氏帮助齐国重新拉起了两个军团,一应的军事物资也是智氏出,相关职务当然也是智氏安排。 崔健从之前的边缘人物摇身一变成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成了其中一个军团的主将。 阚止前来自荐,某种程度上算是找智瑶卖身。 智氏没有立刻灭亡齐国的意愿,那么也就需要给予齐国一些有志之士希望,允许仍旧心怀大义加入进去做事。 齐国的两个军团在公子顽变成齐君顽以后,进行誓师出征的仪式。 君位落在自己身上这种事情让齐君顽感觉如在梦中,或者说之前连做梦都不敢那么做啊。 “两‘军’对阵鲁三‘军’可能胜之?”齐君顽小心翼翼地看了智瑶一眼立马将视线移开。 地点是在齐国的宫城之内,殿则不是什么正经的大殿,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偏殿而已。 当然不是齐君顽故意怠慢智瑶,作为都城的“临淄”还在智氏的控制之下,宫城的守卫也是由智氏提供,只有寺人和宫女是原有配置。 如果是在更久的以后,智瑶肯定不会留下原班的寺人以及宫女,当前的寺人或宫女还没有出过奉行大义的前辈,纯粹作为工具人而已,不需要特别对待。 齐君顽之前哪怕不知道自己的君位是怎么来的,后面会有人进行提醒。 话不用说得太明白,只要让齐君顽知道自己的君位是因为谁而获得,失去了谁的支持不但君位会失去,乃至于连人都做不成,其实就够了。 那樣一来,除非吕顽有大覺悟,并且是一个有智慧又有做事手腕的人,要不然其實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智瑶之所以从众多的公子和公孙中挑选出吕顽,肯定是有其依据的考虑。 这么说吧,吕顽的名声不好不坏。这个也是被挑中的原因之一。 如果是挑出一个名声恶劣的齐国公子来坐上君位,一时半会或许没事,等待时局平稳下来,麻烦必然也要跟着来了。 “鲁军?”智瑶真的不是看不起鲁国,就實说道:“数千之众攻打‘艾陵’,耗时半月,死伤过两千,方才攻克。” 对了,统率这一路鲁军的是子贡。 子贡啊?他在智氏效力的时候,没有展现过军事才能。 不过,以现在的特有情势来说,但凡是贵族都会有基本的军事素养,要不然哪怕有封地也会在随后失去封地。 为什么?因为贵族不光能享受美好生活,他们还要承担起纳赋的义务,无法纳赋会被削减封地,直至变得一无所有。 齐君顽又小心翼翼地问道:“田氏割据东莱,不知应当如何处置?” 智瑶看了齐君顽一眼,没有做出回答。 人啊,果然是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思维会随着发生改变。 如果他仍旧是无所事事的普通公子,顶多就是愤慨地骂上几句,随后继续过自己一无所成的小日子。 现在?他是一国之君了,能够容忍晋军的入侵,不可能允许一国之中出现割据势力的。 外敌有退去的那一天,以后也能奋发图强再发出号召重夺旧土,内患对人心的影响则是会远比想象中更大! 所以,攘外必先安内,某种程度上就是有其道理的。 智瑶能看出身份的转变,开始让齐君顽生出了一些之前绝对不会有的念头。 那种转变,怎么说呢?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凭空获得了什么之后,不知道获得的艰难,一心想要的是取巧去获得更多。 最终,齐君顽果然还是说道:“寡人欲将亲征鲁国,得胜再往东莱征讨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