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少帝成长计划在线阅读 - 第0409章 遂营之力

第0409章 遂营之力

    在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当中,马邑战役的第一日,便随着阴沉下来的天色而告一段落。

    对于夜晚,汉匈双方都颇有默契的选择放弃,分别在各自阵营养精蓄锐,为明日的战斗做着准备。

    倒也不是说,双方真如春秋时期的君子们一样,莫名其妙讲起了‘战场礼仪’,而是现实因素的考虑。

    匈奴作为有史料记载之后,最早出现的草原统一政权,几乎具备了草原游牧民族所有的先天性劣势。

    包括攻城能力的不足、政权中央集权程度底下,以及,民众体内各式微量元素的欠缺。

    在大约两千年后的满清,西方列强的军舰还没有驶入华夏内陆河流之前,清廷官员听说西方列强准备入侵华夏时,绝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

    究其原因,最为主要的一点,便是清廷官员认为:黄发碧眼的西方人,是绝对离不开华夏故土所产出的茶叶的;一旦离了茶叶,西方人就会拉不出奥利给。

    为了避免清廷阻断对西方的茶叶供应,西方人必然不敢入侵华夏。

    虽然在后世看来,这样的看法十分愚蠢和片面,但正所谓空穴未必无风——清廷官员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这里的依据便是:从西汉时期,草原游牧民族开始成为贯彻华夏整个封建王朝的心腹大患之后,茶叶,始终占据着中原‘出口’草原的最大宗外贸货物,且没有之一!

    从西汉时期的匈奴,到东汉时期的五胡;从隋唐时期的突厥,到宋明时期的蒙古······

    草原游牧民族的民族主体在改变,政治体制在改变,战斗方式也在改变。

    甚至就连草原游牧民族的信仰,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在前后近两千年的华夏封建史中,游牧民族始终未曾改变的一个特征,便是对中原地区所产出的茶叶,始终保持着永远供不应求的需求。

    就拿此时统治草原的匈奴来说:挛堤氏王族人均寿命不足四十岁,每四个成年的挛堤氏王族,便有一人死于肠胃疾病(便秘)。

    就这,还是因为汉室建立之后,长时间坚持和亲政策,将一批又一批的茶叶送出长城,作为怎送给匈奴单于礼物。

    如果连这点茶叶都没有,匈奴王族能活到40?

    如今的匈奴单于挛堤冒顿,能活到这年过花甲(60)的年纪?

    看看匈奴底层,那些从二十多岁开始显露老态,三十岁就被部族赶到野外自身自灭的普通牧民,就能看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茶叶,自然是草原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物品,但除此之外,匈奴人缺少的东西,也绝非两个手能数的过来的。

    准确的说,匈奴人除了不缺牛羊牧畜之外,几乎什么都缺!

    这也是匈奴人如此热衷于南下入侵,哪怕拼着消耗部族军事力量,也要掠夺汉室边墙的原因。

    ——对于匈奴人而言,每一个汉人家庭,那都是能爆一身极品紫装的大boss!

    从汉人家庭搜刮出来的布匹、盐巴、茶叶、草药,甚至于只是中原再常见不过的青铜器、陶器,在草原都是绝对稀缺的稀罕物件。

    匈奴人南下掠夺的心态,颇有些乞丐潜入状元府的意味——不管偷到什么,都是大赚!

    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匈奴除肉类、奶类之外的生活物资,稀缺到了怎样的地步。

    而各式物资的稀缺,对匈奴底层民众带来的最大影响,便是单一的食品来源,导致的各类微量元素、营养元素失衡。

    如果说对匈奴的男人而言,便秘是最恐怖的不治之症,那对于匈奴女人而言,便是生育时所经历的鬼门关。

    众所周知,匈奴每五个顺利出生的因幼儿,平均只有一个能活到成年。

    但没人知道的:在匈奴,每三个妇女生育,便平均会有一人落得的母子双王的下场。

    在原本的历史上,匈奴妇女的生育危险问题,一直到东汉时期,长期居住于后世大兴安林一带的鲜卑部,将‘贝壳鱼类汤’带入草原,而得到大幅度解决。

    除了植物纤维缺失导致的便秘,以及微量元素缺失导致的生育危险外,排在匈奴人‘生理缺陷’排名第三位的,便是普遍性的夜盲症。

    匈奴‘月满而击,月亏则退’的作战习惯,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匈奴战士普遍存在的夜盲症。

    ——圆月高挂,匈奴战士确实会感到心安,但并不全是因为所谓的‘月神’,而是因为月光照耀大地,让患有夜盲症的匈奴战士能够看清前方,而不是在黑暗、恐惧中摸索。

    这一点,也意味着在草原,起码在匈奴,基本很少会发生‘夜袭’的状况。

    反观汉室,倒是经历战国时期的战争演变,具备了相当娴熟的野战技能。

    ——‘挑灯夜战’之典故虽然出自几百年后的汉末三国时期,但夜袭战,也早就被华夏某一位孙姓兵家大师给发明了出来。

    但同样的:在面对匈奴人的时候,汉室也基本不会选择夜袭。

    原因很简单——风险太大。

    想想也知道,以步兵对骑兵发动夜袭,就算是敌人没有防备,也很难取得太好的效果。

    一旦敌人反应过来,军卒上马列阵,那本方的夜袭部队,就大概率会在远离本方阵营的野外全军覆没。

    还是那句话——在具备一支万人规模的骑兵部队之前,汉室在面对匈奴骑兵集群时,还是需要依托城邑、关隘进行作战。

    如此一来,马邑城内外,汉匈双方出奇默契的同时放弃夜战,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与暂时‘两相安好’的马邑不同,在天彻底黑下来的那一刻,汉军东路郦寄、周灶所部,终于出现在了武州塞附近······

    ··················

    “嘿,果然如此。”

    “匈奴人还真以为,武州乃远离战阵之十全地?”

    踩在武州塞西关墙之上,看着关墙下空空如也的烽燧,郦寄不由讥笑一声。

    拜这一场日暮秋雨的福,东路军对武州塞打动的突袭,整个过程可谓是轻松写意。

    郦寄、周灶二人分别率兵三千,从武州塞南、北两个方向阻断道路,另外一只千人的精锐先锋毫无顾忌的突袭武州塞,砍瓜切菜般杀了百来号人,武州塞便回到了汉室的掌控。

    而那一座让郦寄心心念念,生怕被点燃的烽燧,也因为匈奴人的大意而被这场雨淋湿,并未能被点燃。

    实际上,就算没有下雨,见到东路军后乱作一团,慌不择路逃窜的匈奴人,恐怕也想不起来‘点燃烽燧’这一选项。

    留守武州塞的匈奴士卒如此不堪一击,显然也在郦寄的预料之内。

    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是勇敢者,这些人根本就不会留守马邑以北百余里的武州塞,而是会随匈奴先锋抵达马邑城下!

    再者,郦寄所部出现在武州塞,也着实令匈奴人太过匪夷所思了些。

    从突袭过程中,匈奴守卒那惊骇欲绝的面孔,郦寄就不难猜出,在东路军现身的那一刻,匈奴守卒的脑海里在想些什么。

    从匈奴守卒争相北逃,而非南遁来看,可能性最大的,无疑是这些匈奴守卒认为,马邑城下的匈奴先锋已经败亡,汉军一路追到了武州塞。

    至于东路军潜伏绕道至武州塞的真相,恐怕也很难令匈奴人相信。

    ——马邑保卫战,可是今天才正式开打!

    若是正常时日,汉室没有提前调动,恐怕此时,点燃的烽火才刚接力到长安,朝堂刚收到‘边关受到入侵’的消息。

    至于具体的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被多少人入侵等详细内容,还需要八百里加急南下,大概在三日后送达长安。

    不过,武州塞的匈奴守卒究竟作何感想,已经不再重要了。

    因为此时此刻,原本留守于武州塞的匈奴守卒二百六十七人,已然变成了二百六十七具尸首。

    其中二百五十四具,正安详的躺在武州塞关墙外。

    其余十三人,则是从武州塞关墙最西端,直接跳下武州塞与五路山之间,那块数十丈数十丈深断崖,摔得血肉模糊,连人形都看不出来了。

    “呼~”

    “总算是初战告捷······”

    暗自心语一声,郦寄便也没再耽误工夫,大踏步走下关墙,来到了烽火台前。

    “烽燧且先不急,为今之要,乃关墙南、北之事。”

    “尔等即刻随杨校尉,布置塞南之工事!”

    烽燧被秋雨淋湿,但武州塞如今有东路军数万人驻守,暂时没必要去清理,自然风干就好。

    此时的关键,还是关墙两侧十里范围内的防御工事。

    ——在武州塞落入东路军掌控之后,郦寄、周灶所部东路军数万将士,就已经成为了整场马邑战役当中,汉室最危险的一支部队!

    马邑再如何,面对的也不过是匈奴先锋三四万人,甚至就连这三四万人,还无法完全在马邑城外铺开,只能葫芦娃救爷爷似的分批次攻城。

    西路军秦牧所部就更不用说了——西路军加入战斗的时间点,是在匈奴先锋精疲力竭时出来收割!

    而东路军数万将士,却要在武州塞面对塞内的匈奴先锋、塞外的匈奴主力双面夹击!

    论功劳,东路军未必会是战后‘论功行赏’时最大的赢家;但论任务艰巨,东路军却是整场马邑战役最关键的一环。

    现在,东路军趁着日暮夺回了武州塞,还完美避免了行踪被匈奴先锋、主力得知,汉室针对匈奴先锋布下的包围圈依然合拢,马邑之谋正式成形!

    接下来,郦寄需要借着匈奴先锋、主力都没发现包围圈形成的宝贵时间,将武州塞营造成一道不可能逾越的坚固防线。

    而根据朝堂在战前的庙算,这项任务,是由羽林军遂营校尉负责。

    ··················

    带着先前那十几个忙活着清理烽燧的军卒来到武州塞以南约三百步的位置,郦寄将略带些好奇的目光,撒向了正背着一个个木箱,从洪涛山次序而下的遂营校尉军卒。

    自东路军从楼烦县出发,沿经山阴潜入洪涛山,一路潜行至武州塞这一段路程,东路军花了足足四天时间。

    这样的行军速度,在汉室算是野战部队的及格线——日行五十里。

    但在出发之前,看着平均每人负重近一百五十斤的遂营将士,郦寄曾对是否能按时抵达武州塞区域,感到深深的担忧。

    不过最终,东路军还是在约定时间前数个时辰,抵达了目标区域。

    而在整个东路军,走在最前面,走得最轻松的,便是人均负重一百五十斤的遂营校尉。

    有了这么一出,郦寄潜意识中那丝对遂营的轻视之心,也被一股尊重所取代。

    原因无他:‘行军速度与战斗力成指数式正比’,是如今汉室最受认同的判断标准!

    能在人均负重一百五十斤的情况下,在二百里的奔袭中不落人后,遂营校尉,已经配得上郦寄的尊重了。

    自然而然,郦寄的注意力,也就从‘遂营校尉会不会拖后腿’,转移到了遂营将士背着的那一个个木箱之上。

    按照先前当今刘弘在长安做下的交代,那一个个木箱,便是东路军此次固守武州塞的关键!

    便在郦寄这好奇的目光注视之下,一位遂营伍长的箱子被打开,箱内在月光的照射下,隐隐泛出些许寒光。

    那伍长随后从木箱中,小心的取出了一枚枚刺猬状圆块,而后在郦寄惊骇的目光下,将一枚枚圆块儿均匀的洒在了地上,而后又用脚拨了些土,将那些圆块浅浅埋在了泥尘之下。

    看着这一幕,郦寄惊诧的瞪大眼,甚至丝毫没有感觉到,遂营校尉杨毅,已经是来到了自己身边。

    “铁!”

    下意识惊呼一声,郦寄便快步上前,拉住那遂营伍长的胳膊。

    “敢问此何物?”

    “乃作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