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4章:大宋底层官员生态,面面观!
第205章大宋底层官员生态,面面观! 眨眼间,就到了腊月。 腊月初一,赵祯下诏,宣布改元,将明年定为皇元年。 此举,一方面是因今年河北京东水灾,流年不利,宜改年号。 另一方面也是因明年将会是全宋变法之年,以“皇”二字,图个好彩头,祈求皇天眷顾,风调雨顺。 …… 腊月初三,一场鹅毛大雪席卷了整座汴京城。 雪足足下了一整夜。 清晨方停。 很多地方,雪厚近三尺,车马难动。 就连汴河、五丈河都结了冰,使得很多船只搁浅在冰面上。 城内的禁军士兵和开封府衙差们在雪停之后,便开始迅速清扫积雪。 苏子慕尤喜大雪。 天刚蒙蒙亮,他便从被窝里钻出,哭闹着要去院子中。 唐宛眉无奈,只得为其穿上一层又一层厚衣服,然后朝着苏良嘱咐道:“天寒,容易着凉,你莫让慕儿在后院疯跑,在后厅里看看雪就行了。” “嗯嗯,没问题。”苏良穿好衣服,笑着答应道。 …… 片刻后,苏宅后院。 苏子慕穿着虎头靴,提着外公唐泽为他量身定做的红缨枪,在雪地里狂奔。 而苏良站在后面,不断捏着雪球,朝着苏子慕砸去。 “儿子,雪球来了!” “儿子,看招!” “儿子,为父来抓你了!” …… 苏子慕边笑边跑,小脸冻得通红通红的。 即使摔倒了。 也是很快就爬起来,不时还抓起雪朝苏良砸去。 怎奈他力气太小,连两米的距离都砸不到。 就在父子二人玩得正开心之时,唐宛眉黑脸出现在不远处。 她气呼呼地指着苏良道:“苏景明,你怎么看的咱儿子,感染风寒怎么办,们都快回来!” 听到唐宛眉的呼喊,苏子慕小跑躲到树下。 而苏良就当没听到,裹起一个雪球便朝着唐宛眉砸了过去。 一击未中后。 他才笑着道:“无妨无妨,冻一冻更结实!” 就在唐宛眉准备将苏子慕强行拎回来时,后面突然传来一道声音。 “好孙儿,外公来也!” 然后,唐宛眉就看到唐泽也手拿一把木制红缨枪钻进雪地中,有模有样地在苏子慕的面前挥舞起来。 要知,曾经的唐泽乃是扬州城出了名的严师。 不苟言笑,甚是严厉,上课的口头禅都是:不打不成器。 他教过的学生,没有没挨过他的戒尺。 但自从有了苏子慕后,他俨然变成了一个老顽童。 但rou眼可见的。 气色好了许多,整个人都显得年轻许多。 唐宛眉哭笑不得,道:“一个比一个还幼稚,我不管了,你们闹吧!” 唐宛眉敢训斥苏良和苏子慕,但面对亲爹,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 大半个时辰后。 太阳钻出云团,树梢上的冰雪渐渐融化。 苏良吃过早饭。 慢悠悠地赶往了御史台。 南门大街上,虽还残留着许多积雪,但车马依然很多。 很多百姓都已开始置办年货。 此等恶劣天气,苏良本可一日都不用去衙门。 但今时不同往日。 往年此时,都是台谏官们最清闲的时刻,但今年,却是最忙碌之时。 因自今年七月份始。 御史中丞唐介兼管官员的铨选考课,谏院左司谏何郯同知京朝官考课。 台谏官们都兼任了监察官员考绩的的差遣。 考绩,决定着一名官员的职事迁黜、官阶升降、俸禄增减。 而考课的监察,基本都是在每年年底进行。 这是个肥差,也是个忙差。 台谏官们需阅读大量文书并写出评语,而后交两府审核,最后官家也会亲自过目。 每一句评判都关系着一名官员的升迁罢黜,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此刻,苏良的屋内已置上火炉。 他望着桌前五大竹筐地方官员的考绩文书,喃喃道:“先泡壶茶再说。” 喝茶、如厕、吃点心,与唐介闲聊片刻。 而后又给了监察御史里行吕诲一竹筐考绩文书。 苏良才开启一日的工作。 苏良并非强行摊派,而是吕诲意在去掉身上的“里行”二字,苏良便让其多劳,多积一些政绩。
面对这些考绩文书,苏良瞬间变得认真起来。 大宋的磨勘考课制度甚是复杂。 文官职位足足有三十多阶,按照文资三年一迁升的规则。 一些底层官员即使从不犯错,兢兢业业,辛苦半生,都难以谋得一个京朝官。 这也导致底层选人官们的竞争非常激烈。 有官员热衷于修桥修路,以此获得官声民望;有官员大兴商贸,只为提高当地赋税;还有官员忙于兴建学校,培养士子,为个人仕途增添政绩…… 大多都是专精一处,做出名堂,做出政绩。 这导致很多偏远州府都出现了“营养不良,甚是偏科”的情况,这对百姓极为不利。 当然,还有走邪门歪道的。 有官员自掏腰包买万民伞并雇佣百姓为自己写颂诗。 有官员将前任修了不到两年的桥和路挖了重修,修了再挖,一条路便能领两次功。 有官员将小案做成大案,将小功劳硬生生做成了大功劳。 有官员一到年底便上下寻人打点送礼,以此获得升迁的机会。 有官员日日忙着剿匪缉盗,将自己变成了一个酷吏。 还有官员直接放弃仕途,选择与当地富商联合,大赚黑心钱。 还有官员在过了四十岁之后,便进入养生状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懒官。 更有官员将爱好放在别处,比如蹴鞠、看戏、马球、唱诗、木工、钓鱼等。 …… 这些荒唐事或被上官举报或被百姓揭发,大多都败露了。 甚至许多成为了朝臣们聊天时的笑料。 但这也反映出当朝官员冗多,升官难,想做一个有用之官更难。 一些踏实能干但不会表功且又无人举荐的官员,一生都只能居于一隅,平庸到致仕。 这对朝廷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而对一方百姓而言,更是危害。 大宋若溃烂,一定是从底部开始溃烂,而澄清吏治,必须先由这些底层官员开始。 这一刻,苏良心中又生出一个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