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权倾河北在线阅读 - 刚而犯上的悲情谋士田丰

刚而犯上的悲情谋士田丰

    田丰(?-200年),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县一带)人。东汉末年为袁绍下的谋臣,计破公孙瓒,平定河北,官至冀州别驾。为人刚直犯上,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后在官渡之战时极力谏阻袁绍征伐曹cao,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战败,袁绍曾不听田丰之言而羞愧,再遭到逢纪在袁绍面前发放谗言后被杀。

    不应被遗忘的谋士田丰:东汉末年,政局迭荡,群雄纷争。其间,不仅各类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演出了一幕幕争霸天下的活剧,而且还出现了众多的谋略之士,他们各为其主,互相斗智,给当时历史增添了奇妙的色彩。其中如荀彧、郭嘉、诸葛亮、鲁肃等,其声名至今仍广为流传。但也有不少杰出的谋士运计虽奇,但所托非人,终致事迹失载,埋没无闻了。这类人物恐以袁绍之谋士田丰、沮授最为典型。

    田丰的悲剧:田丰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这样看来,早年的田丰属于郁郁不得志的人物。虽然被人征召,但官场太黑暗,又由于十常侍弄权,正直的文人难以得以施展才华。辞职以后,在家里隐居。虽然想做一番功业,但是河北当时属于韩馥管辖,韩馥本人懦弱,又嫉妒有本领的人物,以致赋闲在家,乐得清静。田丰在家,时常分析天下大事。文人总想参与政治,实现自己远大的报负。袁绍起兵的时候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

    袁绍在当时声誉特别好,人也潇洒,且又有四世三公的美誉。所以田丰自己认为跟了袁绍能够匡复天下。

    田丰如何一步步激怒袁绍:促使田丰悲剧的落幕,无疑是袁绍多变性格使然,正如正如荀彧所说:“绍貌外宽内忌,任人而疑其心……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当初袁绍名满天下,多人曾是慕名而来,荀彧举家迁往冀州,袁绍曾待为上宾,还有郭嘉,也诚心投奔过袁绍,可是过不多久,他们发现袁绍虽是礼贤下士,但不会用人,难济天下大难,对他深感失望,所以,陆续离开袁营。田丰也不是不了解袁绍,后来袁绍兵败,自知难免一死,就是一个佐证,但他为什么还追随袁绍?分析的原因是,一是袁家四世三公门第显赫,是东汉重臣,颇具影响,田丰始终寄望于袁绍,一心想辅佐他,担当起匡济时局的大任。二是袁绍当初对他“卑辞厚币”相请,又赋予重任,总是有一种感激之情,由感情上升为愚忠,也是在情理之中,正是如此,使他陷得过深,以至无力自拔。

    田丰之死背后的制度问题:田丰之死的过程缘由我们就不说它了。问题是,对于这样一个杰出人才,袁绍为什么要杀他?更重要的是,田丰自己预见到,如果袁绍在官渡胜利,自己错了,那还能活命;如果自己正确而袁绍失败,那就非死不可。这里面显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尽管这种逻辑上不了台面。

    我们不可苛求古人,但不可不具现代眼光。如果用现代眼光来看,田丰之死,实际上是一种制度缺陷。在古代的那种制度体系下,谋士实际是很难当的。作为谋士,既要有超出领导人的智慧,又不能表现出胜过领导人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