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晋文公 第38节 土地改革
这里我们不得不怀疑,郭偃可能是晋文公流亡列国时留在国内的一颗重要棋子,其作用如同狐突一样,在必要时搞一个预言,让晋国国人们认为公子重耳将会成功。
因为郭偃是大卜,大卜的话具有相当大的舆论引导力。
大卜郭偃虽然仅是一个下大夫级别的官员,但他却是一位称职的大卜,负责着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占卜。
在科学不发达的春秋江湖,占卜往往在很多地方得到运用,各个领域都有占卜师。
如军队就有军卜,还有如天上出现流星、慧星等,发生地震火山、洪涝灾害等自然现象,甚至做个梦,都会用到占卜。
卜师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经据典,往往能将一些自然现象解释通透,从而给予国君决策的自信和依据。说穿了,占卜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工作。
再加上郭偃本就是晋文公的人,所以晋文公即位后,郭偃便迅速得到晋文公的重视。
晋文公对郭偃是信任的,也是了解的,知道这是一位满腹经纶、知识渊博的大夫,毕竟职责决定了郭偃这样的大卜必须上懂天文、下懂地理,体察民情、深知民意,所以他们必须博览群书,了解一切!
在此基础上,通过阴阳卜筮之法,得出重要结论,协助国君作出决策!
史料记录了晋文公之所以要搞改革的初衷。
晋文公对郭偃道:“唉,曾经寡人以为治国那是很轻松的一件事,现在看来,难呐。”
郭偃笑道:“主公认为轻松,那便一定会难;但主公开始觉得难了,那也很快便会轻松起来。”
在郭偃看来,正是因为你晋文公看到了治国不易,所以便会推动变法。变法的结果,使国家走向正轨,那治国也会越来越轻松了。
郭偃这段话,被历史定性为辩证法思想!
是的,辩证法的核心之一,不就是矛盾的相互转化么?表面易的事,实质存在着难,这是一对矛盾;表面难的事,实质也存在着易。
难和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这个一定条件,便是变法!
于是晋文公把改革的大任交给了郭偃,而郭偃也不负重望,他不单单在占卜方面是专业的,他在国家内政改革方面也是专业的。
但郭偃自始至终最多仅仅是晋国的一位大卜,而不象齐国的管仲那样成了相国。所以郭偃的弟子门生肯定不会多到哪里去,对郭偃改革的具体史料记录不多,这使我们对郭偃的具体改革措施了解不够。
郭偃的整个变法便是史料记载的这段话:“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耆老,礼宾旅,友故旧。
胥、籍、狐、箕、栾、郤、栢、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
异姓之能,掌其远官。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主要思想便是这几方面:
第一,促进生产,解放劳动力。如“利器”以改进生产工具,“明德,以厚民性”以提高劳动积极性。
这便是强调了经济基础,而在以农耕为主的春秋经济发展中,改进生产工具是首要的。
而要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则需要另一项重要政策的落实,那便是土地改革。
第二,土地改革。郭偃建议晋文公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土地,而是要将土地都分给公卿大夫。
作为国君,只要向土地使用者收取税赋即可,这便是“郭偃之法”中提到的“君食贡”制度,这是一种分配体制层面的改革。
是啊,全晋国的土地都是你国君的,但你自己不需要去亲自管理这些土地,而要将这些土地都分掉,让别人去管就行了,你的权利在于收取税赋,这不成了么?
这就意味着晋国从此将从戎狄部落或者其他诸侯国中得到的土地,不再由国君保留,而是分给大臣!这大大刺激了晋国的各公卿大夫们。
刺激的直接表现便是大家都很注重获得土地,很重视土地使用。
这与以前不同,以前反正这是属于你国君的,大家的积极性就不过如此。现在,晋国上下都高度重视领土扩张,从此晋国的疆土不断扩大,成为中原占地面积最大的诸侯国。
这是晋国在近十余年来关于土地方面的第二次改革。晋惠公时代,吕省主导了第一次改革,即爰田制。
爰田制实现了土地的行政权、所有权与爵位的分离,鼓励国人享有土地,将原本闲置着的那些土地都通过封赏的形式授予个人,成为个人的财产。
土地成为个人黑道,使个人在土地使用上,通过耕种、交易、流转,实现了土地的财产性收入。
郭偃的土地改革是第二次改革,干脆将国君手中的土地也都分给大家,这更进一步提高了国人的积极性。
这种改革,尤其使晋国的公卿大夫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土地,这种渴望在现实中,又变成了积极为晋国扩张疆域的实际行动!
因为郭偃是大卜,大卜的话具有相当大的舆论引导力。
大卜郭偃虽然仅是一个下大夫级别的官员,但他却是一位称职的大卜,负责着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占卜。
在科学不发达的春秋江湖,占卜往往在很多地方得到运用,各个领域都有占卜师。
如军队就有军卜,还有如天上出现流星、慧星等,发生地震火山、洪涝灾害等自然现象,甚至做个梦,都会用到占卜。
卜师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经据典,往往能将一些自然现象解释通透,从而给予国君决策的自信和依据。说穿了,占卜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工作。
再加上郭偃本就是晋文公的人,所以晋文公即位后,郭偃便迅速得到晋文公的重视。
晋文公对郭偃是信任的,也是了解的,知道这是一位满腹经纶、知识渊博的大夫,毕竟职责决定了郭偃这样的大卜必须上懂天文、下懂地理,体察民情、深知民意,所以他们必须博览群书,了解一切!
在此基础上,通过阴阳卜筮之法,得出重要结论,协助国君作出决策!
史料记录了晋文公之所以要搞改革的初衷。
晋文公对郭偃道:“唉,曾经寡人以为治国那是很轻松的一件事,现在看来,难呐。”
郭偃笑道:“主公认为轻松,那便一定会难;但主公开始觉得难了,那也很快便会轻松起来。”
在郭偃看来,正是因为你晋文公看到了治国不易,所以便会推动变法。变法的结果,使国家走向正轨,那治国也会越来越轻松了。
郭偃这段话,被历史定性为辩证法思想!
是的,辩证法的核心之一,不就是矛盾的相互转化么?表面易的事,实质存在着难,这是一对矛盾;表面难的事,实质也存在着易。
难和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这个一定条件,便是变法!
于是晋文公把改革的大任交给了郭偃,而郭偃也不负重望,他不单单在占卜方面是专业的,他在国家内政改革方面也是专业的。
但郭偃自始至终最多仅仅是晋国的一位大卜,而不象齐国的管仲那样成了相国。所以郭偃的弟子门生肯定不会多到哪里去,对郭偃改革的具体史料记录不多,这使我们对郭偃的具体改革措施了解不够。
郭偃的整个变法便是史料记载的这段话:“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耆老,礼宾旅,友故旧。
胥、籍、狐、箕、栾、郤、栢、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
异姓之能,掌其远官。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主要思想便是这几方面:
第一,促进生产,解放劳动力。如“利器”以改进生产工具,“明德,以厚民性”以提高劳动积极性。
这便是强调了经济基础,而在以农耕为主的春秋经济发展中,改进生产工具是首要的。
而要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则需要另一项重要政策的落实,那便是土地改革。
第二,土地改革。郭偃建议晋文公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土地,而是要将土地都分给公卿大夫。
作为国君,只要向土地使用者收取税赋即可,这便是“郭偃之法”中提到的“君食贡”制度,这是一种分配体制层面的改革。
是啊,全晋国的土地都是你国君的,但你自己不需要去亲自管理这些土地,而要将这些土地都分掉,让别人去管就行了,你的权利在于收取税赋,这不成了么?
这就意味着晋国从此将从戎狄部落或者其他诸侯国中得到的土地,不再由国君保留,而是分给大臣!这大大刺激了晋国的各公卿大夫们。
刺激的直接表现便是大家都很注重获得土地,很重视土地使用。
这与以前不同,以前反正这是属于你国君的,大家的积极性就不过如此。现在,晋国上下都高度重视领土扩张,从此晋国的疆土不断扩大,成为中原占地面积最大的诸侯国。
这是晋国在近十余年来关于土地方面的第二次改革。晋惠公时代,吕省主导了第一次改革,即爰田制。
爰田制实现了土地的行政权、所有权与爵位的分离,鼓励国人享有土地,将原本闲置着的那些土地都通过封赏的形式授予个人,成为个人的财产。
土地成为个人黑道,使个人在土地使用上,通过耕种、交易、流转,实现了土地的财产性收入。
郭偃的土地改革是第二次改革,干脆将国君手中的土地也都分给大家,这更进一步提高了国人的积极性。
这种改革,尤其使晋国的公卿大夫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土地,这种渴望在现实中,又变成了积极为晋国扩张疆域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