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 国际形势
反正现在的晋国,公室极弱,国君不但年轻而且身体状况非常差。六卿都忙着为自己谋求私利,贤大夫叔向等人根本无能为力。
随着叔向、师旷等人相继去世,晋国霸业,难道真要玩完了么?
本就有意争夺霸业的齐国国君齐景公一直在盯着晋国,看到晋国这个样子乐开了花。不赶快趁机示示齐国之威,那寡人真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公元前526年二月,齐国大举进攻徐国。徐国哪里是齐国的对手?赶快臣服吧。不但徐国臣服,连齐国周边的郯国、莒国都被齐国吓坏了,主动表示追随齐国。
齐景公洋洋得意地召集了齐国、郯国、徐国、莒国四国会盟,史称蒲隧会盟,初步确立起齐国在山东的霸权。
鲁国人吓坏了。齐、鲁两国近百年来一直不和,齐国强势展示地区霸权,令鲁国不得不赶紧去央求晋国干涉。
但晋国怎么干涉?晋国忙着扩大地盘都来不及呢,晋国打鲜虞打得兴高彩烈,根本无暇来管你鲁国的闲事。
所以,当时鲁昭公亲自赴晋国,却被晋国人挡在了黄河边,让他别去了。鲁昭公只能悻悻而归。
晋国无暇来管鲁国的事,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这一年,即公元前526年8月,晋国国君晋昭公薨了。
见晋国忙着国内大丧,齐景公乐了:看来,晋国更加无暇顾及齐国在山东一带的动作了。
齐景公胸中有一盘大棋,一盘针对晋国的大棋,也是一盘重夺齐国霸业的大棋。这对晋国来讲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晋国却几乎无能为力。
再看郑国。郑国永远是春秋江湖一个重要的中原诸侯,此时的郑国,在子产的执政下,国力开始恢复,但仍旧对晋国忠心耿耿。
中军元帅韩起刚刚聘问过郑国,两国进一步加强了关系,韩起还向郑国六卿赠送了马匹。
但郑国这样的中原小强级别的诸侯,肯定要成为齐国争取拉拢的对象。
宋国呢?宋国本来是最值得放心的,对晋国可谓是死忠级别的那类诸侯国。但此时的宋国国君宋元公却是一个令人不放心的主。
怎么说?宋元公这家伙宠信近侍,自己又极不讲信用,宋国国内正酝酿着一场大内乱。
卫国也差不多,本来都是晋国的忠心小弟,但卫国国君卫灵公此人暴虐,卫国内部也是迟早要爆发权力斗争的。
曹国呢?曹国根本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国家,借着弭兵会盟世界和平的机会,本应大力发展内政。
但整个江湖最近百年来貌似几乎没听到过曹国有什么象样的举动,可以忽略不计。
陈国和蔡国,则刚在楚国新君楚平王的恩准下复了国,家里事务一大堆,根本无暇于江湖事务,反正这种诸侯国在春秋江湖也是跑跑龙套的角色。
不过,由于在当时弭兵会盟期间,这两国居然会被楚国所灭,而晋国作为中原诸侯联盟盟主居然一点也不管,这使陈、蔡两国对晋国是心灰意冷。
此时的陈、蔡两国是铁心跟着楚国了。
那楚国呢?楚国在新君楚平王的领导下,貌似给全世界一个新的楚国形象,一个爱好和平的形象。
楚国不但让陈国和蔡国复了国,甚至还想着将以前侵占郑国的几个城邑都要还给郑国。
楚国没有染指中原的任何意思,倒是趁着一支戎狄部落内讧的机会,灭了这支戎狄部落。然后,便是将全部心思对准了世仇吴国。
在这段时期,楚国与吴国不断爆发战争。只是令全世界诸侯想不通的是,强大的楚国貌似在本应该很弱小的吴国面前,却总是吃亏。
不管怎样,此时的楚国,不需要晋国担心。
那西方大国秦国呢?秦国非常老实,此时与晋国已经达成了和好协议。国君正是秦哀公,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整个世界局势就是这样,除了齐国,晋国没有任何值得担心的事。
按理,晋国趁机可以大有作为,至少不能让齐国乱来。但是,晋国却偏偏对齐国失去了防范之心,至少让齐国有了一种感觉:晋国不行了,江湖该由咱大齐出来主持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国国君晋昭公突然病逝,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晋昭公又是一个英年早逝的主。
从他的爷爷晋悼公的生卒年份起算,晋昭公阳寿根本未到三十岁!
晋国,本来已经让晋悼公给统治得很好了,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以一个强势的形象展现在春秋江湖。但可惜,晋悼公在不到三十岁便英年早逝。
继位的晋平公又只是在一开始貌似有了些作为,但到后来便乱来了,醉心于花天酒地,热衷于搞亭台楼阁这样的工程建设。
晋平公对公卿大夫根本无法约束,使晋国公室急剧衰落,公卿大夫家族势力急剧膨胀。
到了晋昭公时期,可以说晋国公室基本没有什么权力,又摊上一个短命的国君,晋国真的危险了。
此时的晋国,已经到了由六卿各自掌握部分权力、国君基本被架空的状况了,这为后来的晋国被公卿大族所瓜分奠定了基础。
晋昭公之子晋去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位晋国国君,史称晋顷公。
晋国的春秋风云,便由这位晋顷公来表演了。
随着叔向、师旷等人相继去世,晋国霸业,难道真要玩完了么?
本就有意争夺霸业的齐国国君齐景公一直在盯着晋国,看到晋国这个样子乐开了花。不赶快趁机示示齐国之威,那寡人真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公元前526年二月,齐国大举进攻徐国。徐国哪里是齐国的对手?赶快臣服吧。不但徐国臣服,连齐国周边的郯国、莒国都被齐国吓坏了,主动表示追随齐国。
齐景公洋洋得意地召集了齐国、郯国、徐国、莒国四国会盟,史称蒲隧会盟,初步确立起齐国在山东的霸权。
鲁国人吓坏了。齐、鲁两国近百年来一直不和,齐国强势展示地区霸权,令鲁国不得不赶紧去央求晋国干涉。
但晋国怎么干涉?晋国忙着扩大地盘都来不及呢,晋国打鲜虞打得兴高彩烈,根本无暇来管你鲁国的闲事。
所以,当时鲁昭公亲自赴晋国,却被晋国人挡在了黄河边,让他别去了。鲁昭公只能悻悻而归。
晋国无暇来管鲁国的事,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这一年,即公元前526年8月,晋国国君晋昭公薨了。
见晋国忙着国内大丧,齐景公乐了:看来,晋国更加无暇顾及齐国在山东一带的动作了。
齐景公胸中有一盘大棋,一盘针对晋国的大棋,也是一盘重夺齐国霸业的大棋。这对晋国来讲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晋国却几乎无能为力。
再看郑国。郑国永远是春秋江湖一个重要的中原诸侯,此时的郑国,在子产的执政下,国力开始恢复,但仍旧对晋国忠心耿耿。
中军元帅韩起刚刚聘问过郑国,两国进一步加强了关系,韩起还向郑国六卿赠送了马匹。
但郑国这样的中原小强级别的诸侯,肯定要成为齐国争取拉拢的对象。
宋国呢?宋国本来是最值得放心的,对晋国可谓是死忠级别的那类诸侯国。但此时的宋国国君宋元公却是一个令人不放心的主。
怎么说?宋元公这家伙宠信近侍,自己又极不讲信用,宋国国内正酝酿着一场大内乱。
卫国也差不多,本来都是晋国的忠心小弟,但卫国国君卫灵公此人暴虐,卫国内部也是迟早要爆发权力斗争的。
曹国呢?曹国根本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国家,借着弭兵会盟世界和平的机会,本应大力发展内政。
但整个江湖最近百年来貌似几乎没听到过曹国有什么象样的举动,可以忽略不计。
陈国和蔡国,则刚在楚国新君楚平王的恩准下复了国,家里事务一大堆,根本无暇于江湖事务,反正这种诸侯国在春秋江湖也是跑跑龙套的角色。
不过,由于在当时弭兵会盟期间,这两国居然会被楚国所灭,而晋国作为中原诸侯联盟盟主居然一点也不管,这使陈、蔡两国对晋国是心灰意冷。
此时的陈、蔡两国是铁心跟着楚国了。
那楚国呢?楚国在新君楚平王的领导下,貌似给全世界一个新的楚国形象,一个爱好和平的形象。
楚国不但让陈国和蔡国复了国,甚至还想着将以前侵占郑国的几个城邑都要还给郑国。
楚国没有染指中原的任何意思,倒是趁着一支戎狄部落内讧的机会,灭了这支戎狄部落。然后,便是将全部心思对准了世仇吴国。
在这段时期,楚国与吴国不断爆发战争。只是令全世界诸侯想不通的是,强大的楚国貌似在本应该很弱小的吴国面前,却总是吃亏。
不管怎样,此时的楚国,不需要晋国担心。
那西方大国秦国呢?秦国非常老实,此时与晋国已经达成了和好协议。国君正是秦哀公,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整个世界局势就是这样,除了齐国,晋国没有任何值得担心的事。
按理,晋国趁机可以大有作为,至少不能让齐国乱来。但是,晋国却偏偏对齐国失去了防范之心,至少让齐国有了一种感觉:晋国不行了,江湖该由咱大齐出来主持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国国君晋昭公突然病逝,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晋昭公又是一个英年早逝的主。
从他的爷爷晋悼公的生卒年份起算,晋昭公阳寿根本未到三十岁!
晋国,本来已经让晋悼公给统治得很好了,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以一个强势的形象展现在春秋江湖。但可惜,晋悼公在不到三十岁便英年早逝。
继位的晋平公又只是在一开始貌似有了些作为,但到后来便乱来了,醉心于花天酒地,热衷于搞亭台楼阁这样的工程建设。
晋平公对公卿大夫根本无法约束,使晋国公室急剧衰落,公卿大夫家族势力急剧膨胀。
到了晋昭公时期,可以说晋国公室基本没有什么权力,又摊上一个短命的国君,晋国真的危险了。
此时的晋国,已经到了由六卿各自掌握部分权力、国君基本被架空的状况了,这为后来的晋国被公卿大族所瓜分奠定了基础。
晋昭公之子晋去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位晋国国君,史称晋顷公。
晋国的春秋风云,便由这位晋顷公来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