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官路沧桑在线阅读 - 646大作发表

646大作发表

    黎蔓坐在车里贪婪地看着外面的美景,不时地问这问那,田川就自己的所知给她做讲解员,车开得很慢,一是为了观光,二是为了安全,他们在滨海大道上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开往邑水县城。

    这天晚上,田川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一个老院的记忆》,一篇是《走过滨海大道》第二天一上班,他把《一个老院的记忆》发给了邑州日报,把《走过滨海大道》发给了滨江日报。他打电话给邑州日报编辑说,这篇文章如果是要能发表,请事先告知他一声,因为他有可能有所改动。编辑很快给他来了电话,说文章马上就要见报,问他还有什么改动,他说你等一等,很快就会有结果。

    他还是在QQ上给她发了信息:有事请示。

    自打从西北三乡镇回来,他和她说话更随便了,好象他把她已经不当部长了,这“有事请示”在他看来既是正常表达,也是一种诙谐说法,其实就他俩的关系来说,客气就是一种诙谐,尊敬也是一种诙谐,这种关系真很微妙,有时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把握。

    “过来打你。”她回复了。这根本就不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这是哥们之间的语言,而男女之间的哥们还有另一番情趣,而对于田川来说这是一种温暖,或者说是一种爱意。

    “大周末的编辑说,《一个老院的记忆》能发表,我投稿的时候只署了我和小曼的名字,因为我不知道它能不能发表,如果署上了你的名字,恐怕会左右了编辑的思考,一个常委部长写的稿他能不发吗,但我不想叫他受你的影响,我是想看看这篇稿件究竟行不行,如果他说行了,我再把你的名字添上,刚才编辑来电话了,说稿件很快就发,既然这样我就把你的名字署在前头,你看行不行。”过来以后,他说。

    “文章又不是我写的,署我的名字干啥,署你和小曼的就行了,怎么写的这么快?”她有点惊讶地说。

    “我性急,所以昨天晚上就写了。你是采访小组的组长,当然要署你的名了。”他笑着说。

    “我是跟着你俩游花逛景,不要署我的名。”她很正规地说。

    “没有你,我写不出来这篇文章,其实你是真正的作者,我是执笔人。”他笑着说。

    “看你说的。”她有点不好意思了。

    “你是宣传部长,在报上写点文章对你有好处,另外这次采访你也确实参加了,是你带着我俩去的,文章自然有你的份,所以你应该署名。”

    “那就署吧,反正也不是署一次了。”她乐了。

    “我先给杨编辑回一个电话,回来我想再说点事。”

    “那就从这回吧,还回去干什么?”

    “不够礼貌。”他说,想往外走。

    “你。”她拽住了他的胳膊。

    “你这样我不高兴。”

    “那好吧,我从这回。”他想用自己的手机。

    “那不是有电话吗?”她瞪着他。

    “我不想叫他知道我在你屋里。”

    “心够细的。”

    他还是用手机播通了杨编辑的电话。

    “喂,杨大哥,我是田川,我投稿的时候啊,《一个老院的记忆》只署了我和小曼的名字,其实这次采访是章部长带我俩去的,也是在章部长的授意下写的,但我怕自己的文章不行,所以就没敢署章部长的名字,既然你同意发表了,应该把章部长的名字署在前头,你看这样做行不行啊。”

    “老弟呀你心眼太多了,这样做有什么不行的,署章部长的名字我们也高兴啊,有领导给我们报纸写稿我们能不高兴吗?”对方说。

    “那就这样定了,第一作者是章楚涵,这几个字你不知道吗?”

    “看你说的,领导的名字我能不知道吗?”

    “大哥,那照片能不能发呀。”

    “当然能发了,发两张照片,上马石,滴水石吗,现在你想找上马石都不容易了,这是很珍贵的,我还想和文物局联系呢,问问这上马石有没有收藏价值。”

    “那你联系吧,这照片是小曼拍的,要署名就署小曼。”

    “那这样吧,你看行不行,文:章楚涵田川;摄影:黎曼。”

    “行。”

    “那就这样了?”

    “好,杨大哥再见。”

    打完了电话,他说:“其实在领导屋里打电话是非常不礼貌的。”

    “那我有的时候还打你呢,我礼貌吗?”

    “打是爱护。”

    “也算吧,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呀?”

    “我想构思一篇文章。”

    “什么文章?”

    “叫《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与机制》。”

    “往细说。”

    “前两天我看《滨江宣传》,有一篇文章是谈他们如何搞门前三包的,有点感触,门前三包是我们搞过的,咱俩在文明办的时候,咱们县就搞门前三包,老主任还说那是咱们的发明,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三包不太科学,各单位要负责门前的卫生,那卫生队是干什么的;各单位要负责门前的路面硬化,那市政是干什么的,各单位要负责门前的秩序,那城管是干什么的,临街单位也不一定都是国有单位,有的是个体户,你有什么资格要求个体户门前三包啊,如果说二十年前搞门前三包还有情可原,因为那时精神文明建设刚刚抓起,没有经验力求速效,但现在不行了,现在要搞规范化科学化,怎么还能有门前三包呢?这是一个,还有一个,现在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比二十年前还乱套了,因为文明单位的称号问题我写过两篇文章,现在又出来一个文明单位标兵,你说文明单位创建有县市省中央四级就行了,怎么还出来一个标兵啊,那县级的标兵是不是就相当于市级啊,如果相当那就叫它市级,如果不相当就叫它县级,在两级中间还夹一个标兵,这档次分得也太密了,有这个必要吗,所以我想写一篇文章,把这些道理说清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行为就应该讲究科学,不科学的文化行为是虚假文化,包括门前三包都存在这个问题,都有虚假文化。”他说得慷慨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