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科学思潮(感谢书友温柔如我般的支持)
王永光颤抖着声音说道:“此非,此非仁义之举,有违君子之德!” “哦?那我要问一问王尚书,何为仁义之举,难道我主张在草原开科举,兴教化不是仁义之举吗? 难道您所说的空设一王位,致使草原上那些期盼王师解救的蒙古百姓遭受天灾而无法得到援助就是仁义之举吗? 难道您所说的养虎为患,等他日草原再次兴起一强大部落,而后再次劫掠中华,让我华夏百姓遭遇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就是仁义之举吗? 果真如此,恕我无法苟同您的君子之道!”萧升看着王永光,一句话的声音大过一句,最后一句话说完,王永光整个人脸都白了。 朱由检这时候轻咳一声,缓和一下气氛,说道:“嗯,琉璃侯莫要对王尚书置气,王尚书也是为了大明考虑,只是所思有些固步自封而已。 不过你所说的一点朕很同意,大明乃是仁义之国,不能看着蒙古牧民遭遇灾害而不顾。但具体该如何安排,还是等下来再拟定一个具体的章程,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 朝会上的消息,被加刊发布到了《大明周刊》和《煌夏日报》上,很快整个京城都知道了大明攻占蒙古,消灭蒙古大汗的消息。 关于朝会上讨论的内容,也是印刷到了报纸上。 顿时,那些年轻的士子就开始在各处讨论开。 简单分成两派,一部分是支持王永光的说法的,认为大明现在天灾不断,不应该再徒增负担,应该遵循祖制。 另一边自然是主张让草原内附,完成这古今未有的壮举。 崇祯元年二月份到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在科举考完之后,都进入了朱由检成立的“大明中央政务与地方治理学堂”之中学习施政技能。 这些人带动了很好的学习风气,虽然在六月份他们三个月培训期结束之后,全部下放下去做官。 但是却也在京城留下了“务实”的学风,京城之内逐渐形成了提倡“学以致用”的学派。 支持草原内附的,便是这一学派。 学派之中朝堂内代表人物有李之藻,毕懋康,钱嘉征等人,在野的则都是年轻人。 其中以京师大学堂的学生马恩格,宋世明,栾锦为代表。 京师大学堂于四月份中旬设立女校分区,招收女学生,十三岁的栾锦进入其中学习。 栾锦就是栾霄的大妹,当初为了让家里人活命,自愿卖身为奴,后来被萧升买回来,和栾霄的另一个八岁的妹妹栾宓生活在一起。 在栾霄的名字传到京师之前,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大哥是去做什么了,只是认为他是去为侯爷做事。 后来从萧升那里确认自己大哥成为了反贼头目之一,一开始吓了一跳,可是随后经过萧升一番解释,她逐渐明白了什么。 其实她并不知道自己大哥究竟要做什么,只是得到了萧升的保证,栾霄不会死。 再后来,她就仿佛没有这个哥哥一样,专注于学业上。 她很努力学习新的知识,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在数算和化学上天赋极高。 京师大学堂之内,实验室里有着完整的玻璃测量仪器,类似于烧杯之类的东西,对做化学实验非常重要。 她几乎每天都会泡在实验室里,钻研各种化工配方。 因为男女校区成绩是统考的,作为化工学专业第一的才女,她在京师大学堂名气很大。 马恩格是农政学专业第一,被徐光启收为亲传弟子。如今外派到了黄河镇抚营去帮助洪承畴治理黄河,也就是进行实践学习。 宋世明虽然不是专业第一,但在物理学专业也是名列前茅的。而且,他热衷于物理实验,利用扭秤实验,测定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和万有引力,计算出了现在蓝星的质量。 他的实验成果发布在煌夏日报之后,成为了京城之中的名人。 最近一段时间投身于关于“电”的研究,做出了很多总结性的东西,让大明的电学有了系统性的研究路线。 “务实学派”几乎都是萧升的拥护者,因为他们都是起于微末的贫寒子弟,正是在萧升的支持下,才有机会学习到知识,从落后的无知百姓蜕变成为进步的知识分子。 在大明文官眼中,萧升只不过是一个得到皇帝偏爱的商人。 而在这些学子眼中,萧升就是集各学科之长于一身的学术大佬,真正的科学先驱。 宋世明等人所做的实验,不过是把“萧升的科学猜想”进行验证的过程。 萧升的办学理念是基于大明现有的科学思想出发进行深入探讨,是一种引导式的学习模式。 这些人虽然在目前掌握的只是现代初高中的理论知识,但实际上正是这些东西,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基础。 每一项实验的完成,每一次数据的获得,在大明京师学堂可能都被按了快进键。 原本在历史上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创造性提出的学术理论,在这里几天时间就会搞出来一条。 这些东西,都将编入新式的教材之中。 而毫无疑问,京师大学堂这最开始的一批人,就是先驱! 或许他们本来不应该拥有那么高的荣誉,可时事造就英雄,萧升需要一批人来代替历史上那些西欧人,而恰好他们赶上了。 站在风口的他们,一个个都将成为了学术界大牛级的人物。 当然,现在的他们还是在探索阶段,毕竟如今的大环境下也不会给到他们多么高的荣誉。 不过,科学的思潮已经在大明京师之中出现,甚至向着周边开始蔓延。 北方的学子和南方的士子俨然成为了两个不同的体系,自古文人相轻,更何况新学对传统的官僚集团具有很大的威胁。 所以宋世明这些人要面临的考验还很多,只是现在还没有到那一步而已。 这一次对蒙古草原的安置方式引起的学派之间的争斗,算是一个开头,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头而已。 两拨人“隔着栅栏”对喷,并没有真正面对面来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 主要是萧升在把控着局面。 新派学子还是太过薄弱,他们出身贫寒,真要是下场,肯定不占好处。 而且,还没有到掀桌子的时候。 (求月票,欢迎加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