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临高启明在线阅读 - 第二十四节 东门市游记

第二十四节 东门市游记

    当晚杨世祥的家宴很是jing致,不是中看不中吃的五五席,也不立狮仙糖果,高装摆菜。十二个小碟的下酒菜,外加十道热菜。本地风味再混合广东的官菜做法,别出一格。李洛由虽然浅尝辄止,倒也觉得别有风味。

    用过晚饭,又奉上茶果,两名杨世意奉送的歌伎作陪,唱曲行令,夸克虽然对此道一窍不通,但是有女人在就是兴奋点,一个劲的傻笑叫好。当晚居然还舔着脸问扫叶,能不能搞个女人来陪睡?让一行人很是鄙夷。

    李洛由旅途劳顿,第二天起得很晚,接近中午方才起身。用过午饭,便和来伺候的管事说,想在县城和东门市转转,顺便再看看本地的名胜。不知道此地地面是否安静?要带多少人出去为好?

    管事的笑道:“地面安静的很,老爷们只管游玩便是。”说着忙不迭的叫人:“备车!”

    李洛由在京师做过骡车,当时就差点被震得差点五脏六腑都翻个个,听说要被车眉头已经皱了起来,扫叶赶紧过去,对管事低语了几句。

    “不碍事,”管事说,“这是澳洲马车,不是北面的大鞍车,坐着比四面不靠的轿子要舒服。”

    来得车子自然是红旗马车,不过车型又有改进:增加了板簧的数量,轮轴上安装了滚珠轴承,马车的内饰也做了一定的改进。至于车子外观是从广东调来紫珍斋的巧手工匠细工装潢的,大方中透着奢华。

    因为马匹数量有限,这种车只造了二辆,平ri里不出来,只作礼宾之用。

    “这倒和欧洲的马车很相似。”李洛由坐在车内,屁股下是yu拒还迎的弹簧垫子――工厂卷出的弹簧用在制造业上不大够格,造沙发勉强是能用了。

    “比英国的马车轻便舒服多了。”夸克看着马车的内装,“里面倒像是我们坐过的凉轿。”临高天气比较热,所以这辆马车摒弃了第一辆红旗所用的以绒、缎之类的内饰,改为清凉滑爽的竹藤和纱。

    车窗用得是玻璃镶嵌,再罩以绿sè的纱窗框,另有细竹帘供遮阳用。车内除了对坐的两排椅子之外,侧面另设矮凳。这是专为大明的国情设计的。马车速度快,小厮婢女不可能象坐轿子一样徒步跟随,若是同坐车,一般的老爷官人怎么肯让下人和自己比肩而坐,所以特为设计了两个矮凳。

    扫叶就坐在这矮凳上,忽然他眼睛一亮:“老爷,这车上还真是稀奇!”

    所谓稀奇,是车壁上的暗柜,打开一看,里面是二个藤壳的瓶――昨天他们在房间里就认得了,这是热水瓶,guntang的开水放在里面过一晚上倒出来还是热得。

    有了这个东西,走到哪里带到哪里,随时随地有热水,扫叶觉得这种澳洲货比起镜子之类的东西要实用多了。

    一个瓶里是开水,另一个大口瓶却装满了碎冰。除了热水凉冰,尚有几玻璃瓶的格瓦斯,用软木塞封口,还有几瓶红彤彤的饮料,不知道是甚。夸克心急,干脆开了一瓶来喝。

    “什么滋味?”李洛由打趣他。

    “又甜又酸,还有股奇怪的芳香。”夸克砸吧着嘴,“很好喝。”

    灌了一瓶红茶菌下去,夸克又起了酒兴,然而柜子里却没有朗姆酒。让这英国人直喊“吝啬”。

    马车出了县城,直上大路。这会天气晴朗,正是不冷不热,风调雨顺的ri子,农民都在下田,做工的,行商的,或徒步或推车挑担,路上行人纷纷。这部双马马车昂然从街心而过,轮声鞭影中,不断有人指指点点。李洛由视而不见,只是稳稳地坐着。他心中暗暗懊悔,这样子出去太招摇了!

    车行不多会便停住了,管事的从驭手的位置上下来禀告:已到东门市。

    “请老爷示下,是在这里下车进入,还是把车直接赶到市里?”

    “就在这里下车。”

    下得车来,只见一道灰sè的堤坝横贯河面,河水从水坝的顶部倾斜下来,白sè的水汽缭绕,景象颇为壮阔。再望过去不远处,河岸边就是一大片的红sè的房屋,外面环绕着高高的土垒,上面塔楼林立。

    这一堆房屋的中心矗立着一座他从未见过的高大的铁塔,河对岸是另外一片红sè的房屋,象锯齿一样连绵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红sè砖砌的烟囱林立着,向空中喷吐着黑sè、黄sè和白sè的浓烟。李洛由看得几乎忘了神。这种景象,就算是最诡异的梦境中也不曾出现过。

    风中隐隐约约的传来有节奏的轰鸣声和锤击敲打声。一股刺激xing的气味在空气中飘荡,隐隐约约似乎有硫磺的气味。李洛由打了个寒颤,蓝天下阳光普照,他却感到了一种地狱的气味。

    夸克不由自主的画了个十字。

    “几位老爷,请这里走。”

    东门市的繁华很快吸引了他们。这里的繁华当然比不上广州佛山。但是房屋之齐整,道路之平坦,却是前所未见。市井的气象更是比广州佛山好过百倍。路面干干净净,不要说垃圾,连个果皮都找不到,街面更是没有积水。两旁的行道树虽然不大,已经能提供些许的遮yin了。

    让人不解的是沿街的一个个高杆,上面顶着个铁网玻璃罩。

    “这是何物?”李洛由问。

    “是路灯。”管事的回答。

    李洛由也猜到是路灯。不过沿着大街这么一字排开,这份气魄大概只有宫廷里才有――他在京师听太监闲扯的时候说过,宫里的永巷两旁都有石灯笼,每晚点着照亮。

    这么个市镇上也点路灯未免太过奢侈。就算夜市兴旺,商家也会自己点灯,何必多此一举。李洛由不以为然。

    漫步街上,路上行人不少,有穷有富,各自奔走忙碌,其中既有本地的土著,也有外来的商贩,更有穿着蓝、灰、土黄sè对襟小褂,留着和尚似的短发的澳洲人。粗粗一看,澳洲人的数量还真不少。只是开出口来的口音却听得出他们大多来自两广福建。这大约就是所谓的“假髡”了。

    真髡多少,无从考证。但是假髡的数量却有许多。稍加留心就发现,假髡虽然穿得差不多,但是细节上还是能看得出具体的从业。

    戴着有檐帽,腰里束着腰带,挂着短剑的,是士兵之类;戴着藤盔帽,敞胸挽袖的,大约是作坊的工匠;戴草帽,挽起裤腿的,不用说是下地的农民了。最后一类衣着整洁,穿戴得一丝不苟,多半还挎着个包的,李洛由看不出是什么来路,便问管事的。

    “这是澳洲人的书办。”管事的说,“专替澳洲人办事施政。”

    “就是衙门里的书吏一类人了。”李洛由点点头。

    “是,也不是。”管事的说,“里面复杂着呢,光这书办还有三六九等,他们内部叫‘干部’。其中还有许多花样,我们这些外人就闹不明白了。不过老爷您看,但凡是‘干部’的,上衣就有四个口袋。若是一般的书办,只有下面两个。”

    望过去,果不其然。李洛由点点头,忽然又看到了穿着类似衣服的女人。

    “怎么?澳洲人还有女书办?”

    “正是。”管事当新闻一样的告诉他,“澳洲人没有男女之防,女人一样有当官管事的,有些厂子作坊还专招女工做活。有几个女书办也不足为奇。”

    繁华市面上常见的乞丐混混儿,这里一概没有。连跑马卖解之类的江湖人物都看不到一个。李洛由看了暗暗纳罕:莫不是为着他来特意在这里清肃整顿过?想来自己也没这么大的面子。

    当下只在市井漫步游走,只见这里商铺林立,各种货sè齐全。李洛由随便进了几家看看,并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东西,这里销售的各种澳洲货物,广州也买得到。不过这里的房屋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二层以上的,三层很普遍。一栋挨着一栋,密密麻麻,式样也和中原的不同。夸克看了也直摇头,说和欧洲的房子略有神似之处,但是绝不雷同。

    很难说着房子好看或者不好看,但是这种房屋显然很节约土地。李洛由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临高的荒地极多,何必如此的节约?

    眼见前面就是一处五开间门面的大店铺人进人出极热闹。漫步过去,只见店门口有几名穿着蓝布衣裙的女伙计不时用各种方言招呼客人,一会广东白话一会客家话一会雷州话一会又是福建话……李洛由暗自皱眉,这做买卖还有用女伙计的?简直有以sè相招揽之意。

    但是走进了就发现所谓sè相招揽是无稽之谈。这些女伙计个个都是膀大腰圆之辈,绝无哪个有婀娜之sè,胸前挂着木质的名牌。衣服的背上却有三个大字:“合作社”。

    “这位客官您是第一次来本地吧?各种新鲜好卖的货物,拆零整趸皆可,咱们店里还代客包装托运,量大从优!”

    一个女伙计看到李洛由正在驻足观看,赶紧过来热情宣传。李洛由也不推辞,干脆进店去看看。

    店里规模极大,中间是直达屋顶的中庭,二、三层全部是走马楼。站在屋子中间,那份高旷的气势就压得人说不出话来。

    最让人吃惊的还是屋顶,用得是明瓦天窗。

    明瓦天窗当然不算稀罕,有些人家为了采光,屋面上用半透明云母、牛角或是磨薄的大蚌壳做得明瓦。但也不过是一小块而已。

    这里却是玻璃的明瓦,而且是极大的一面――整个中庭上面全是用铁条搭建的框架,上面镶嵌的整块的玻璃。阳光从明瓦上透过,把这三层楼宇里照得极其敞亮,和一般店铺里黑黝黝的感觉大为不同。

    “好大的手笔!”李洛由不由得赞了一声。

    三层走马楼上悬着一块大匾额,黑底泥金的牌子,上书三个大字“合作社”。大匾额两旁,各有一条木抱柱,题着:“质优价廉”,“谢绝还价”。

    李洛由问管事的:这合作社是什么意思?

    “小的也不知道。”管事的说,大概是从澳洲带来的名字。

    中庭里设有一圆形的柜台,里面有五六名蓝裙女伙计,这几个人和在外面招呼的伙计不同,都是二十四五面目清秀的女子。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个小箱子一样的东西。有顾客过来,女伙计就在上面不时的按动着什么,接着就会听到清脆的“叮当”一响,箱子里弹出一只抽屉来。李洛由看得入神,但是没看明白这是在干什么。

    “这是在收钱。”管事的说,“钱要收到这个抽屉里。”

    李洛由不知道这样做得意义何在,问管事的,管事的也不知道。不过澳洲人似乎很喜欢用这个东西,但凡收钱都用这会弹出抽屉的箱子。

    柜台之外,又有女伙计站在中庭各处,看到有呆立不知如何是好的顾客,便上去招呼,指引顾客购物看货的方向。

    “真是,真是,”顾葆成年轻,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脸都红了,“不是个正经的地方。”

    “这也算一种生意经。”李洛由倒不这么看,“没有真金白银能赚钱的货sè,光用几个女人有什么用处?”

    “这铺子的掌事的就是个女澳洲人,所以店里伙计全用女子。”管事的饶有趣味的插话道。

    “哦?这倒是位奇女子了。”

    “谁说不是!”管事的当新闻一般说,“这位老太太很厉害!做买卖的主意一个胜过一个,您看这店铺,从造房子,选伙计到立店规……全是出自她的手笔。”

    “有机会倒要见上一见。”李洛由说。

    店铺里不设柜台,只有一个个的镶嵌着玻璃的百宝架,上面陈列着各sè货物,看得到,摸不着。每件货物旁都标注着一张硬卡纸,上面写着价格,李洛由看了下,一共有三种价格,零售、整件和整批。最后还有一个“量大”,写着“面议”。

    各种货样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仔细看来大多数是ri用百货和本地土产。和李洛由的猜测一样:所谓的澳洲货其实就是临高货。合作社大约是以批发为主,顾客就在这些百宝架前选货,看中了,女伙计当场开票,顾客拿票到中间的柜台上去付钱,换一张小票,往后走去,不知是何花样?

    “这里的规矩是这样,”管事的为他解释,“前面看样付钱开票,到后面凭票取货。”

    夸克问:“只有货样,取到的货sè和货样不合,怎么办?”

    “这个绝不可能。这里的货sè最讲究货真价实。”管事的说:“澳洲货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货sè的成sè完全一样,货样是什么样子,货物就是什么样的。就算有点差别也在毫厘之间。”

    他随后又问了个问题:“这标价里的‘元’是什么?我见收钱似乎不用银子和铜钱。”

    “用得是流通券。”

    听得管事的说了什么是流通券,又看了流通券的实样之后,李洛由陷入了沉思。今天的所见所闻给他的惊奇震撼甚多,但是都比不上流通券这种东西。

    李洛由不是经济学家,不懂什么叫货币经济学。但是以他商人的头脑,不会不理解纸币的推广难度和一旦推广成功之后带来的巨大好处。

    整个明代对铸钱不甚重视,民间苦于钱币匮乏,流通不便。因此私铸小钱劣钱泛滥,官府也不禁。与流通券类似的代币也有地方使用,但是没有用到如此的规模,而且从管事的口中知道,澳洲人对流通券的使用兑换都有一套严密的制度,还专设了一家粮行来管理,这些做法绝非一般的解决钱币不足的权宜之计。

    澳洲人费尽心机在这里推广流通券,这个手笔哪里是屯居贸易那么简单。李洛由的心中又多了一层疑惑。

    合作社的二层还是各种玻璃展示架,三层却是一个个的小房间,都关着门。偶然也有人出入。管事的说若是有大买卖,伙计便会把人请到这小房间里来,奉上烟茶,自然有人和你慢慢细谈。

    “……我们掌柜的也在这里做过买卖。”

    “杨老爷也在这里进货?”

    “不,是卖货。”

    原来这合作社不仅销售批发各种澳洲货,也从本地进货。润世堂大量制造的“梅苏丸”、“秘制陈皮”、“荷叶茶”、“枯草茶”、“炖rou香料”之类也有一部分是通过这里销售出去的。

    过去的中药店里有许多这样即不算药又是药的东西出售,在业务中不占大头。药店也不图靠这个赚钱,主要是为了拉拢与本地顾客的关系。所以价格不高,百姓居家用着也方便,很受欢迎。刘三对这块业务相当重视,认为这些产品在广大农村市场有很大的销路,所以大量制造,统一包装发卖。这上面赚取的利润虽然有限,但是在打牌子上却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