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明海商在线阅读 - 第廿七章 大整顿(五)

第廿七章 大整顿(五)

    此段不算字数:闵予写书不喜欢墨迹,但是为了让凭空出现的主角能够拥有能量,能够在后期完虐各个势力,不得不做出相应铺垫;相信我,马上就会开始精彩纷呈的大战了,而且以海战铺路,陆战定调,主角不会再平庸多久的,只要稍再忍耐那么几章就行了,闵予向大家保证!

    在晏世轮的记忆当中,也就是此时的欧洲,才出现了所谓的“近代军队”雏形,其标志性任务“古斯塔夫”二世正是改良古代军队的杰出人物。如果能和他搭上线,则金乡军的军队“近代化”进程将大大加快。而且,趁着欧洲大战,自己甚至可以组建雇佣兵团,以雇佣兵参战的方式去打破原有战争的平衡,这也是一个锻炼海军、陆军的超强平台,源源不断的新兵送过去,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近代军队”收回,这是个只赚不陪的买卖。而且大开熟知历史的金手指,在必胜的战斗中投入兵力,悄悄避开人员损失极大战斗,或者只提供装备和参谋,以及中下级军官组成的“顾问团”,不派出大量的有生力量,节约开支。权衡再三后,晏世轮选择了后者。因为近代军队之所以成功对阵古代军队,就在于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组织,这个组织活动,必须依靠大量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下级军官来完成,靠着金乡军自己,恐怕十几年内也无法真正的形成战斗力。欧洲的仗打的再混乱,每场战役最多也不过投入几万人,而面对着后金的大明,往往一场大战就要成数十万军队规模,这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争斗,只有通过那种频繁的,适量人数、势均力敌的战斗,才能在战火中,锤炼中下级军官的成长。想通一切的晏世轮发现,这些迅速壮大实力的机遇好像都是上天赐予的,现在唯一困扰着金乡军的,就是语言了。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先让宁凤晨他们在海上慢慢接触、学习吧。此时的欧洲,英语不是主流,说的最多的,是同为日耳曼语系的德语。因为三十年战争的因素,导致大部分欧洲国家都会与当时的德国或多或少的产生关系,而德意志又是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所以这雇佣军官团嘛,需要好好考虑下语言的问题。思前想后,晏世轮打算还按照原计划,即通过海上漫长的几个月时间,让宁凤晨带领,日夜修习相对最为简单的英语,随后与英、法、瑞典搭上关系,用英语指挥瑞典军队,应该不是难事。

    此时的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领,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1631年9月17日,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神圣罗马帝国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战败身亡,瑞典军占领美因茨,在4月再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原被贬斥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在该年11月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可是瑞典再度获胜,但同时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二世国王亦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则退回波希米亚,后来因为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猜妒,遭到其派刺客暗杀。刚才回忆中的两人,是欧洲此时的“战争双雄”,如果再晚些时日,就一个也见不到了。为什么晏世轮这么迷恋这位瑞典国王呢?其实这就像品鉴大师的名画,虽然一般匠师的画也可以入目,但只是记录,大师的画,可以让人联想,可以让人享受。自己辛辛苦苦弄得四不像“近代军队”,只有经过大师之手,才能渐渐的契合时代,体现出应有威力。

    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的一代英王,被后世称为“现代军事之父”、“北方的雄狮”。古斯塔夫喜欢冒险,一生中曾无数次在前线冲锋陷阵,并且多次重伤,甚至被俘。富有骑士精神。即位初期在丹麦战争中,通过议和赎回大量国土,后夺取芬兰全境,几乎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1630年参加三十年战争,1632年在指挥吕岑战役中作战身亡。

    华伦斯坦。一名德国化的捷克贵族,自视为纯粹的德意志人。他是一个军事家,具备优秀的统帅能力和组织才能。三十年战争中,华伦斯坦领导者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抗击瑞典,守护德国。他堪称与瑞典国王齐名的三十年战争双雄。功成名就之时,华伦斯坦被怀疑功高震主,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这两个人的阵营当中,晏世轮稍显犹豫,因为二者都是此时杰出的军事、战略大师,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从军事学的角度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与帝国大元帅华伦斯坦毫无疑问的在当时是站在西方顶点的两个男人,可谓一时瑜亮。古斯塔夫是当时的战术之王,他是西欧第一个以线型火枪阵加大炮为主战力量的统帅,这一基本打法一直沿用到了拿破仑时代,可以说当时的古斯塔夫是走在了西欧所有军事家的前面。我们更应当看到除了军事改革家的头衔之外,古斯塔夫还是一位君主,而且是这个国家公认的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君主。(古斯塔夫是瑞典历史上唯一得到“大帝”头衔的君主,在瑞典历代君主中他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斯塔夫的武功往往掩盖了他的文治,没有坚强的国力,再骁勇善战的军队也是无用,尽管常年征战国外,但是瑞典却在古斯塔夫任命的一批良臣管理下欣欣向荣,正是在他统治时期瑞典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个只有150万人口的小国硬是挤进了欧洲列强的席位可以说是个不小的奇迹。

    而华伦斯坦的才干更多的体现在军队组织与战略上,作为一个雇佣兵头子,华伦斯坦的军事组织能力无疑是当时的世界之最。他在没有强大国家机器的支持下能够快速拉起一只数万人的大军,并且成功的将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整合成虎狼之师用于实战。这样的才能纵观世界历史也不多见。华伦斯坦精于战略,善于决断,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局势,做出最果断的决策。他第一次出山就迅速击垮了丹麦国王,第二次出山又一次迅速的扭转乾坤,逼迫之前势如破竹、战无不胜的古斯塔夫退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华伦斯坦独到的军事手段与战略眼光。当然这并不表示古斯塔夫战略不足,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作为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需要考虑的政治因素要比华伦斯坦多得多,他不可能像华伦斯坦那样为了胜利不择手段。

    就晏世轮个人感觉而言,古斯塔夫魅力十足,在瑞典臣民眼中他是睿智的君主,英明的统帅,勇敢的战士,高尚的骑士。所有的瑞典人都甘愿在这位伟大国王的领导下征战四方,无论是是在俄罗斯、波兰、抑或是德意志,对国王的无比崇拜都是瑞典人勇气的源泉。不光是瑞典人,古斯塔夫的个人魅力也使得许多外国人甘愿投奔他为其效劳。论用人之才古斯塔夫更是当时无人能及,不论是他提拔的大臣还是任命的军官都是当时欧洲最出色的。尤其是在他三十八岁就英年早逝之后,瑞典没有发生内乱,没有被人乘人之危。所有的将帅公卿全都团结在年幼的女王身边,继续着古斯塔夫的事业直到最后的胜利,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我们也不得不感叹古斯塔夫作为君主的识人之才,古斯塔夫开创的时代没有因为他的死而结束。以至于有人甚至说,北欧雄狮若能活到50岁,他将征服半个欧洲。当然这只是对于瑞典国王英年早逝的感慨,而晏世轮认为,自己的出现,定能保的老古同志基业长青

    这个华伦斯坦的个人魅力则体现在他的另类。华伦斯坦可能是当时欧洲唯一用人不看出身的统帅,他也很可能是唯一无视宗教与阶级的统帅,他更是第一个试图在德意志实行大一统政策的统帅。华伦斯坦是个唯利主义者,在他看来所谓的宗教与阶级都是胡扯,所有人在他眼中都一样,他们的贵贱只因为拥有不同的利益而已。华伦斯坦一生都在追逐利益,他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在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也可以说他在与当时欧洲封建阶级制度与宗教狭隘抗争,但是结果是悲剧的,这不光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尤其这两人目前都在人士,晏世轮就不禁的心驰神往,从历史角度分析,纵观欧洲的“三十年战争”,从一六一八年到一六四八年间,实际上古斯塔夫和华伦斯坦在战场上叱吒风云的时间都不长。华伦斯坦从一六二五年被任命为帝国军队总司令,到一六三四年被刺杀,总共不过九年时间。古斯塔夫更加命短,从一六三零年登陆德意志到吕岑战役阵亡,不过两年多时间。实际上他们两人都死了以后,战争还持续了近一半的时间。但是今人谈起三十年战争,似乎他们两位就是战争的全部。从大战略角度上来看,虽然严格意义上不算军事的范畴,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毕竟是无法回避的。古斯塔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统合运筹他的政略和战略,因为他一身兼任君王和军队总司令,可以不受任何人的掣肘。的确,古斯塔夫在三十年战争中前期的战略行为,也只有把他放到大战略,而非军事战略的背景下,才能充分理解,例如登陆以后不立刻向德国纵深进军,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以后不向维也纳进军,在军事上是过於谨慎了,但是这些决策,都是有政治背景的。尤其是古斯塔夫头脑中一直很清楚,他首先是瑞典国王,然后才是新教徒。所以,他的首要任务,是在战争中把瑞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德意志的统一。虽然古斯塔夫的个性,是跟亚历山大大帝一样,渴望荣耀和战功,但是对战略目标的轻重缓急,还是非常有分寸的。如果没有华伦斯坦作为他的对手的话,德意志诸侯会不会在古斯塔夫的旗帜下,建立一个联盟,作为德意志统一的基础呢?可能会的。但是无论如何不会象如果华伦斯坦得势那么现实。其实这时欧洲没有穿越者,如果有,肯定会告知古斯塔夫,老古啊,不要那么急躁,慢慢来,事情的转机多着呢,可惜,当时没有。

    此时站在古斯塔夫的角度反观华伦斯坦,他是真正以统一德意志,弥合宗教和封建主分裂为理想的。这个人的抱负和野心,超越了宗教偏见,其见识远远超过他的同时代德国人。笔者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欧洲历史上最象曹cao的人物。但是华伦斯坦却不具有曹cao的政治手腕。实际上可以说,华伦斯坦是个优秀的将军,却是个糟糕的政治家。他一开始就锋芒太露,招来皇帝和各路诸侯的疑惧,而又不善於在诸侯中培养自己的联盟者。在吕岑会战之后的岁月里,更不该在政治上首鼠两端:如果他要忠於皇帝的话,就不要公然抗令并且与各个宫廷作政治交易;如果他要拥兵自重,真的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他也有这个实力,那么就应该牢牢掌握住军队干部,不能放弃兵权。事实上他两头都没有做到。但是,在这里指责华伦斯坦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不是古斯塔夫那样的君王,大战略的决策权不在他的手中。所以,我觉得,在政治战略这个层次上,其实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地位不同,是根本不可比的。

    在军事战略层次上,至少从两个人真正对垒的那个阶段可以看出来,华伦斯坦要比古斯塔夫老谋深算得多,有些中国汉朝三国时期司马懿的风格。他所实施的机动,没有一步不是正好打中古斯塔夫的痛处,而且避免自己的短处。华伦斯坦有非常清晰的战略观念,而且执行起来是前后一致,一以贯之,尽管有时候显得太过消极了。利德尔-哈特在他的名著“战略论”中,对华伦斯坦的战略技巧,评价高过了古斯塔夫。当然,利德尔-哈特的著作,提倡的是“间接路线战略”,有这种评价也不奇怪。古斯塔夫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机动作战的高手。但是在战略上,华伦斯坦更高一筹。这一点晏世轮不敢苟同,欧洲人评论欧洲军事家,避免不了戴有色眼镜看问题。

    晏世轮怕自己的思路受到不客观的影响,他可不敢把包押错,因为金乡军现在就这么点班底,一旦投入,就没有回头路,别全都砸在欧洲,如果人员跟错领导、站错阵营,那可就真的万劫不复了,还谈什么“灭虏”和“荡奴”?于是,晏世轮再换个角度,在战役指挥能力上,再次进行分析:两人都表现出来非常优秀的指挥艺术,华伦斯坦在德sao桥战役,古斯塔夫在布莱登菲尔德战役。最后两人直接对垒的吕岑战役,虽然是华伦斯坦输了,但是主要是输在部队素质不如瑞典军队,倒不是在战役部署上输给了古斯塔夫。可能古斯塔夫在预备队的使用和投入时机方面,以及集中火力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能更多,而华伦斯坦在实施战役追击方面比古斯塔夫更积极。两个人的共同不足之处,在於没有表现出战场上集中兵力于一点,削弱次要方向兵力的艺术。这是到了两百年以后拿破仑时代才成为一条军事原则的。而在我华夏,“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歼灭战”早就体现在了各个大家的兵法当中,包括后期的无敌军。

    总的来说,可以讲两个人在战役层次上平分秋色。不过晏世轮个人的偏好,更欣赏古斯塔夫积极主动的作风多一些。接着,晏世轮想到了两人死后的情景——

    在古斯塔夫和华伦斯坦两位大英雄死后,德意志统一的希望已经破灭了。德意志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所有诸侯都厌倦了无休无止的破坏。只是法国出於打击哈布斯堡王朝的目的,坚持把各方卷进去继续作战,战争变成了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三方面的王朝战争,对德意志的前途毫无意义。又因为大家的实力都差不多,谁也无法在战场上打出一个决定性的结果来。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所有各方的理想都破灭了:古斯塔夫的理想,华伦斯坦的理想,皇帝菲迪南二世统一皇权和复兴旧教的理想,巴伐利亚选帝侯为天主教而战的理想,萨克森选帝侯走第三条道路的理想,统统破灭了。只有法国得到了实际利益。黎塞留虽然不是名将,但是不愧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太阳王时代鼎盛的法兰西王朝开创了局面。一想到这里,晏世轮心中又想出了更好的主意——

    即:初期分别将军队派往两个阵营,用欧洲人的鲜血,一伙人领着古斯塔夫的军队,一伙人跟在华伦斯坦下面,领着他的德意志军队,两伙人火并,长经验的是金乡军,死的是欧洲人,华夏人大获其利,同时锤炼我金乡军的军官,岂不是两全其美?!

    在战争的中期,一定要拉拢法国,利用疏浚苏伊士航道之便,与之结盟!因为法国是获利国,跟着他身边肯定好处多多。此时的英国还没有露出狰狞的獠牙,但是其欲望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在三十年战争的中期,定要好好靠近,而且英国人对于丝绸、瓷器、茶叶等,从骨子里渗透着狂热,我大明的产品,定要从英国狠狠的买个好价钱,

    至于到了战争后期,趁着华夏大地上,后金军还未从大明宁远大捷缓过劲儿来,无力出进犯山海关、蓟镇等地时,加大在欧洲掠夺的脚步。尤其是土地,要赶在俄国人发迹之前,抢夺一切可能抢夺得到的土地!德意志此时的分崩离析是晏世轮最看好的,金乡军肯定要在瓜分德国的时候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