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平分秋色
在第一场半决赛结束之后。【】
没有给太多的时间,让人感慨,残酷的无情。
紧接着,苏晨和余雁的比赛,也是终于要开始了。
在很多旁观者看来,这两人的水平都是不相伯仲之间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苏晨之所以能如此的成功,更多的依仗的是他的创作才华,而这又是一个歌唱的比赛,所以说本身的歌唱条件,非常优越的余雁,则是被更多的人看好。
而团结在苏晨身边的,当然也有一大批的忠实粉丝。
他们则是始终一心一意的支持着苏晨,寄语了很大的期望。
这是一个实力至上的舞台,而作为苏晨的粉丝,他们不光是看到苏晨光鲜亮丽的一面,同样是知道他在背后,所默默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并且,也坚信着,苏晨这个奇迹的代名词,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
上一集我们讲了诸葛亮处理的第一种关系,就是他和刘禅的君臣关系。这一集我们要讲诸葛亮如何处理他的同僚关系。而在诸葛亮的诸多同僚当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严。李严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同为顾命,并受遗诏。《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得非常清楚,刘备临终之前“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的这样一个结构,是一正一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而且,“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还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记载在《三国志李严传》里面。这样的一个托孤结构或者说辅臣结构,和孙策死后江东集团的情况非常相似。孙策托孤于谁呢?长史张昭;然后呢?周瑜为中护军。和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所以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这两个结构的比较。在孙策那边,是张昭为长史,周瑜为中护军;在刘备这边。是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中都护。长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护军和中都护都是武官,主管军事。也就是说,孙权这边是张昭为正、周瑜为副,张昭为文、周瑜为武;在刘禅这边,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诸葛亮为文,李严为武。周瑜与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这真是何其相似乃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说他希望李严能够起到当年周瑜的作用。李严的地位能不重要吗?那么我们要问,李严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吗?没有。李严不但没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刘备托孤八年以后,被废为平民,身败名裂。这就留下了一个疑案,这应该说是蜀汉史上一个很大的疑案。这就必须从刘备托孤说起,因为我们必须弄清楚刘备托孤的时候,干吗要安排一个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刘备不这样安排不就后面没事了吗,他为什么要安排?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田余庆先生说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认为,刘备的永安托孤实际上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考虑。要弄清楚托孤的真实意图,必须先弄清楚蜀汉帝国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是益州这个地方原本有着一股势力,这个势力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东汉王朝里做了官,这是一个力量;再一个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强,大姓,大族。这两股力量我们合称为本土势力,就都是益州人组成的。除了本土势力以外,还有外来势力,外来势力又分两拨:第一拨是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的时候带去的,因为刘焉、刘璋父子是外来人,他们带去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东州集团;刘焉、刘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权以后,刘备又来了,刘备从哪里来?从荆州来的,刘备也带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表就清楚了,三股势力:一股势刘备的亲信,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一股是刘璋的旧部。我们称之为东州集团;还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们称之为益州集团。益州集团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刘璋的东州集团是后面来的。刘备的荆州集团是更后面来的。这会说明什么?就是刘备集团这股势力是后来的外来势力,刘璋集团是先来的外来势力。这个益州集团是本来就在这儿的本土势力,这么三股势力搅在一起。搅在一起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刘备称帝,基础不牢,再加上夷陵兵败,国本动摇。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蜀汉政权最大的忧患,不在曹魏,不在孙吴。而在自己内部。这是刘备最担忧的。而刘备的想法是什么呢?第一条,后来居上,不容颠倒。我们这个最后来的外来势力一定要占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在此前提下,以我为主,兼容三方,就尽量地把这另外两股势力也把它融合起来。所以刘备的这个时候的国策应该是这样的几句话:巩固新人地位,稳定旧人情绪,协调新旧关系,消除新旧界限。这样蜀汉政权才能够长之久安。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张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刘备亲信组成的荆州集团必须是政权主体,刘璋旧部组成的东州集团是团结对象。本土士族组成的益州集团是防范对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备才做了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这样一个辅臣结构。因为,李严是个什么人呢?李严刚好是这个系统的,就是刘璋旧部东州集团这个系统的一个团结对象。李严是荆州南阳人,他是荆州人,原来在刘表的手下工作。后来曹cao南下夺得荆州以后,李严不愿意投靠曹cao,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刘璋。那么刘备带兵入蜀。去夺刘璋的地盘的时候,李严又投降了刘备。也就是说李严是在刘璋旧部当中。和荆州集团关系最密切的。一方面他靠拢荆州集团,另一方面他人又是东州集团的人。或者用主客、新旧关系来说。他是旧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关系特别好。再加上本人特别有能力,那么选他来做一个副手,是再合适不过了,这就是刘备托孤时候的想法。
但是李严这个人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第一个,自视甚高,难于共事,这个人性格不好。当时有一句名谚叫做“难可狎,李鳞甲”,什么意思呢?就说李严这个人肚子里面有龙鳞,这龙鳞的特点是什么?你只能顺着摸,你不能倒着来。所以李严这个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呢,效法苏张,朝秦暮楚。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这个新人和旧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之间,他摆来摆去,甚至有点挑拨离间,搞是非。由于有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在弹劾李严的时候,是把新人和旧人都联合起来联名。为什么要联名?就是说我们新人、旧人没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拨离间。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拥兵自重,分庭抗礼。李严留驻永安,后来又到了江州,就是现在的重庆,然后在那儿就不走了。然后在那儿就自己筑城,自己扩军,要求划出五郡之地来单独成立一个州。本来蜀汉它只有一个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个州出来,叫巴州。这在诸葛亮看来,他挑衅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后来居上的这个原则,就是我们新人,我们荆州集团一定要占据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他挑衅了这个原则;第二个他挑衅了统一原则,因为他实际上是搞分裂。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拔掉这颗钉子。本来刘备安排李严为副的时候,是希望他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希望他充当一个润滑剂。结果他没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成了当中一根刺了。那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从大局着想,从蜀汉政权的长之久安、安定团结出发,这样一颗钉子一定要拔掉。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拔这颗钉子了,只不过是在等待机会而已。那么李严既然犯了这么一个低级错误,那就对不起了,请你回家养老去吧。那么除了这些原因以外,我认为诸葛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为诸葛亮接过来的是这么一个摊子,是这样一个分着层次的、由三股势力组成的这么一个政权,这样一个政权是有着内部矛盾的和内部危机,有着隐忧的。那么要把这三部分人团结起来,诸葛亮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依法治蜀。什么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论亲疏远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荆州集团的、是东州集团的、是益州集团的,在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大家都按规矩办,我们一碗水端平,这样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时诸葛亮执政期间非常重要的思想和举措。为了真正地实现依法治蜀,真正做到执法公平、赏罚严明,诸葛亮也废黜了一些属于自己这边的人,甚至还杀了自己最喜欢的人,比方说马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背后其实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那么马谡到底该不该死,马谡到底该不该杀?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为什么会流泪呢?请看下集——痛失臂膀。
没有给太多的时间,让人感慨,残酷的无情。
紧接着,苏晨和余雁的比赛,也是终于要开始了。
在很多旁观者看来,这两人的水平都是不相伯仲之间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苏晨之所以能如此的成功,更多的依仗的是他的创作才华,而这又是一个歌唱的比赛,所以说本身的歌唱条件,非常优越的余雁,则是被更多的人看好。
而团结在苏晨身边的,当然也有一大批的忠实粉丝。
他们则是始终一心一意的支持着苏晨,寄语了很大的期望。
这是一个实力至上的舞台,而作为苏晨的粉丝,他们不光是看到苏晨光鲜亮丽的一面,同样是知道他在背后,所默默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并且,也坚信着,苏晨这个奇迹的代名词,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
上一集我们讲了诸葛亮处理的第一种关系,就是他和刘禅的君臣关系。这一集我们要讲诸葛亮如何处理他的同僚关系。而在诸葛亮的诸多同僚当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严。李严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同为顾命,并受遗诏。《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得非常清楚,刘备临终之前“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的这样一个结构,是一正一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而且,“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还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记载在《三国志李严传》里面。这样的一个托孤结构或者说辅臣结构,和孙策死后江东集团的情况非常相似。孙策托孤于谁呢?长史张昭;然后呢?周瑜为中护军。和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所以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这两个结构的比较。在孙策那边,是张昭为长史,周瑜为中护军;在刘备这边。是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中都护。长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护军和中都护都是武官,主管军事。也就是说,孙权这边是张昭为正、周瑜为副,张昭为文、周瑜为武;在刘禅这边,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诸葛亮为文,李严为武。周瑜与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这真是何其相似乃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说他希望李严能够起到当年周瑜的作用。李严的地位能不重要吗?那么我们要问,李严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吗?没有。李严不但没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刘备托孤八年以后,被废为平民,身败名裂。这就留下了一个疑案,这应该说是蜀汉史上一个很大的疑案。这就必须从刘备托孤说起,因为我们必须弄清楚刘备托孤的时候,干吗要安排一个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刘备不这样安排不就后面没事了吗,他为什么要安排?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田余庆先生说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认为,刘备的永安托孤实际上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考虑。要弄清楚托孤的真实意图,必须先弄清楚蜀汉帝国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是益州这个地方原本有着一股势力,这个势力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东汉王朝里做了官,这是一个力量;再一个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强,大姓,大族。这两股力量我们合称为本土势力,就都是益州人组成的。除了本土势力以外,还有外来势力,外来势力又分两拨:第一拨是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的时候带去的,因为刘焉、刘璋父子是外来人,他们带去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东州集团;刘焉、刘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权以后,刘备又来了,刘备从哪里来?从荆州来的,刘备也带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表就清楚了,三股势力:一股势刘备的亲信,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一股是刘璋的旧部。我们称之为东州集团;还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们称之为益州集团。益州集团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刘璋的东州集团是后面来的。刘备的荆州集团是更后面来的。这会说明什么?就是刘备集团这股势力是后来的外来势力,刘璋集团是先来的外来势力。这个益州集团是本来就在这儿的本土势力,这么三股势力搅在一起。搅在一起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刘备称帝,基础不牢,再加上夷陵兵败,国本动摇。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蜀汉政权最大的忧患,不在曹魏,不在孙吴。而在自己内部。这是刘备最担忧的。而刘备的想法是什么呢?第一条,后来居上,不容颠倒。我们这个最后来的外来势力一定要占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在此前提下,以我为主,兼容三方,就尽量地把这另外两股势力也把它融合起来。所以刘备的这个时候的国策应该是这样的几句话:巩固新人地位,稳定旧人情绪,协调新旧关系,消除新旧界限。这样蜀汉政权才能够长之久安。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张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刘备亲信组成的荆州集团必须是政权主体,刘璋旧部组成的东州集团是团结对象。本土士族组成的益州集团是防范对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备才做了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这样一个辅臣结构。因为,李严是个什么人呢?李严刚好是这个系统的,就是刘璋旧部东州集团这个系统的一个团结对象。李严是荆州南阳人,他是荆州人,原来在刘表的手下工作。后来曹cao南下夺得荆州以后,李严不愿意投靠曹cao,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刘璋。那么刘备带兵入蜀。去夺刘璋的地盘的时候,李严又投降了刘备。也就是说李严是在刘璋旧部当中。和荆州集团关系最密切的。一方面他靠拢荆州集团,另一方面他人又是东州集团的人。或者用主客、新旧关系来说。他是旧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关系特别好。再加上本人特别有能力,那么选他来做一个副手,是再合适不过了,这就是刘备托孤时候的想法。
但是李严这个人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第一个,自视甚高,难于共事,这个人性格不好。当时有一句名谚叫做“难可狎,李鳞甲”,什么意思呢?就说李严这个人肚子里面有龙鳞,这龙鳞的特点是什么?你只能顺着摸,你不能倒着来。所以李严这个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呢,效法苏张,朝秦暮楚。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这个新人和旧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之间,他摆来摆去,甚至有点挑拨离间,搞是非。由于有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在弹劾李严的时候,是把新人和旧人都联合起来联名。为什么要联名?就是说我们新人、旧人没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拨离间。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拥兵自重,分庭抗礼。李严留驻永安,后来又到了江州,就是现在的重庆,然后在那儿就不走了。然后在那儿就自己筑城,自己扩军,要求划出五郡之地来单独成立一个州。本来蜀汉它只有一个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个州出来,叫巴州。这在诸葛亮看来,他挑衅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后来居上的这个原则,就是我们新人,我们荆州集团一定要占据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他挑衅了这个原则;第二个他挑衅了统一原则,因为他实际上是搞分裂。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拔掉这颗钉子。本来刘备安排李严为副的时候,是希望他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希望他充当一个润滑剂。结果他没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成了当中一根刺了。那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从大局着想,从蜀汉政权的长之久安、安定团结出发,这样一颗钉子一定要拔掉。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拔这颗钉子了,只不过是在等待机会而已。那么李严既然犯了这么一个低级错误,那就对不起了,请你回家养老去吧。那么除了这些原因以外,我认为诸葛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为诸葛亮接过来的是这么一个摊子,是这样一个分着层次的、由三股势力组成的这么一个政权,这样一个政权是有着内部矛盾的和内部危机,有着隐忧的。那么要把这三部分人团结起来,诸葛亮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依法治蜀。什么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论亲疏远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荆州集团的、是东州集团的、是益州集团的,在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大家都按规矩办,我们一碗水端平,这样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时诸葛亮执政期间非常重要的思想和举措。为了真正地实现依法治蜀,真正做到执法公平、赏罚严明,诸葛亮也废黜了一些属于自己这边的人,甚至还杀了自己最喜欢的人,比方说马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背后其实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那么马谡到底该不该死,马谡到底该不该杀?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为什么会流泪呢?请看下集——痛失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