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在线阅读 - 第四百七十五章 劝农很重要

第四百七十五章 劝农很重要

    当然快了,这是早就有计划得。推展木棉,和轮作。可以在一些荒乡野地,比较偏僻、穷困得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农业技术落后,生产力一直不高。当地粮食一直无法自给。总是要依靠外界输入。

    可是推展经济作物,推展得都是一些比较发达得地方,比方说蜀中、扬州等地。为何?因为交通方便。

    这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其实都是平地比较多,水网密布之处,交通比较发达。这样的地方推展经济作物,这样才能确实、有效得改进当地经济状况,那怕是原本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再上一层有什么不好。

    可这些地方,原本生产粮食,骤然间转变成生产经济作物,粮食产量就会减少,甚至如果太普及,可能会造成粮荒。这可是很可怕得。

    在以前,这会很麻烦,原本得产粮地,现在不出产了,那问题可大了。可是,那是以前。现在李忱大力拓展海贸,光他名下,隶属于他,隶属于皇家得海船,就二十条。

    再加上,在他的影响,或者更正确一点说,推波助澜下,许多富豪之家都开始下海,建立自己的商船队。

    李忱没有刻意阻止他人挖角他的水手、甚至是船长,连梁式船厂,都在复归原址,开始对外出售李忱的新式船只。本来是担心技术外泄,失去竞争力。可是他当上皇帝以后,心态变了。

    以前怕人家偷学,现在他是希望大家都有船,越多人下海越好。难道发展海贸,只靠他皇家发展?这实在不好。当个皇帝,不能这样小家子气。

    主要关键是,倭国,和阿拉伯人不要学会这项造船技术就好。这点,李忱防的很严,不过,技术外泄,可能难免。毕竟不是所有买了船的人,都有保密意识得。

    至于说他如何推波助澜,李忱开设了大唐,甚至是全世界第一所航海学校,其功能是专门教导船长、水手,船只上各种岗位,还负责持续研究先进航海技术,这才是根本。其实只要中国人不内乱,技术总会不断蒸蒸日上,持续研究发展,让他们跟不上,这才是根本之道。

    还有,心态上的改变,也不允许走私了。总不能像明朝那样,明着海禁,结果都是那些大家族占便宜,仗着官面有人,明目张胆的走私,出海。结果,嘉靖严格禁海,那些大家族竟然勾结海盗,冒称倭寇,大肆劫掠东南沿海一代。

    李忱正式建立了市舶司,许多港口都开了港,不像以前,只有广州和岭南有市舶使。开了数个港口,允许自由出海。外销不需要抽税,不过要申报,并抽验。

    进口才需要抽税,不过,税收降低了很多。以前高达三成五得惊人税赋,现在降到剩下一成。可是关税,并没有因此降低,反而因为降税,导致海商激增,税收反而年年高。

    这跟进口粮食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李忱很简单的规定,有载运南洋粮食的,一船载运一定数量,一成税收。没有得话,关税不变。

    这样弄,你说海商会不载吗?李忱也没有规定太高得数额,甚至,允许数额买卖。怎么买卖?就是一艘船,照规定必须载运多少粮食,我载得多了,超过得部份,可以卖给那些不载得。

    故而,海外便宜粮食,大量涌入。很多海商只跑南洋一带。运送香料等物,顺带多运载一些当地大米,把数额卖给那些跑天方一带得。所以根本不用发愁粮食问题。他才敢大力推广。

    不过推广归推广,南洋大米,李忱自己是不吃得。不是说有毒什么,吃过一次以后,觉得南洋米,便宜是很便宜,因为长得快,可是口感差,不好吃。

    嗯?李忱自己不吃,给老百姓吃。虽然无毒,是不是不道地些?当然不,不是李忱故意让百姓吃口感比较差得食物,大量引进南洋粮食,有几个原因。除了前面说得,平衡因为粮食减产,造成的缺口外。还有几个因素。

    口感差,习惯也就好了。更何况,很多百姓哪有那么多大米可吃,口感差,可是便宜量多,足够吃饱。先求吃饱,再求吃好。

    再来,就因为南洋米口感差,凸显了本地得米好。一些地方,土优水好,产出来的米也好吃,刚好可以变成一种特产米,价格来说,相对可以提高。

    就像台湾,有很多什么池上米、越光米,日本有秋田米什么,这些米生长慢,加上水土得优良,口感好。这可以当作一种高档米去卖。

    也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种经济作物,这样可以惠及很多那些坚持种植稻米得农民。米不再单纯只是一种粮食,而是变成一种高级食品。高档米,当然要提高价格了。这样等于提升了农民得收入,光种米,收入也会比以前好。

    为了农业问题,李忱真的很上心了。中国,不论古今,农业都是重中之重。甚至不客气的说,在中国,农业没问题,一切都没问题。当然了,农业牵涉到方方面面,不是单纯种地而已。

    回归正传,在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地方,推广经济作物。基本上,不用担心粮食问题。如果有什么大的粮价波动,很快就会有外地商人把粮食调入,不需要什么调控。

    所以了,那个富豪能不悲剧吗?其实他考虑得没错,蜀地比较封闭,向来又是产粮区,大部分时候,都是要像外地输送粮食得。骤然间,不种粮食了,改种不能吃饱得甘蔗。一下子从产粮区,变成缺粮区,这影响得可不是蜀地而已,连长安都会受到影响。

    蜀地封闭,等到问题出现,从外地运粮进来,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了。他连官府的仓库都计算进去了,打算等到官府开仓放粮,他还会大量买进,继续囤积,到时候,就可以大赚一笔。等官府反应到不对,一切都太迟了。

    这是一个以小博大得大生意,所以他就做了,他觉得他考虑很多了,考虑到方方面面,一切都不成问题。

    所以,当粮价涨到五倍以上,官府开始大量出售平价粮食,甚至还有一船一船得大米运进来时,他还以为官府在玩花招呢,官府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粮食储备。

    结果他大笔买进得下场就是,赔的更多,更惨而已。当他发现,官府是真的不怕人买,连限购都没有,几乎家家户户都买进了足够吃上半年得大米后,悲剧就发生了。

    为了搓破官府得谎言,他让所有家丁,去排队大量买进平价粮食,一边偷笑官府居然连限购都没有。可是他惊恐的发现,他囊中羞涩,再也买不起粮食的时候,官府还在卖。

    甚至,城里粮店都门可罗雀。不是没东西卖,是短期间大家都不用买了。所以,惨剧发生了,他还不起钱了,高价囤积得粮食,现在根本卖不出去。讨债得成天堵门,让他难以安生。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天,多天以后,他终于安静了,因为连常平司都上门了,直接以扰乱市场,囤积居奇得名义,把他下了大狱,所以了,不管那些泼皮怎么闹他家人,至少他是安静了,也茶几了。

    唯一庆幸的是,茶几的不光是他,真正向他这样有“远见”的人,还不少。同样都被逼债,也被常平司找上了门。这个不太起眼,平日不显山,不显水得部门,张开了他的大口。

    蜀地是比较封闭,从外面大量运送粮食不容易,但也仅仅是不容易而已。只要提前准备,再加上找得到粮食,根本不是问题。

    当粮价出现波动的时候,常平司就注意到了。不同于以往反应迟缓得部门,常平司被李忱改造过,平常就会监视各种民生必需品得价格波动。不是被动得等事情发生了,才去反应。

    虽然他们主要监视的地方,都是一些比较偏僻之处,照顾这些容易受到灾荒影响的地方。像江南、蜀中一地,不说绝对得风调雨顺,但是交通方便,平常是比较不受到重视。

    可是一来李忱早就下过旨意,要他们注意,另外还有劝农判官加上皇家商号代表在注意。粮价一波动,就启动了平易物价机制,从预设得很多仓库,开始调集粮食。

    等到价格不降反升,确定有人哄抬物价后,常平司就开始调查了。一方面调查,一方面开始大量准备粮食。结果就造成了投机者的悲剧。

    一来没想到,朝廷反应这么快,二来没想到,这里缺粮,全国缺粮,还有海外可以进口。悲剧也就不意外了。情节轻微的,被重重罚了款。严重得,除了罚款,还被关了来,

    这些都是未来发生的事,李忱还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是一件小事,根本不会在意。他放下了最后一份奏章,这是关于推广沼气池的报告。

    中国人早就知道堆肥得作用。远在西周时期,就有意识的用腐烂得杂草肥田。中有“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也有提到,利用夏季高温和降雨沤腐杂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上疆”,而到了后来,就是绿肥得应用,趁着农田间些,改种绿肥,不再是等待杂草。

    到了唐代,粪是早就知道要使用的。汉代早就知道了,唐代则是出现了专业的收集城市水肥,卖给农家得职业。在徐府得时候,虽然狼狈,但是李忱还是靠这个逃了出来。

    不过,这些还不够,李忱开始推广沼气池。让百姓把各种腐烂物集中、发酵。原因很多,首先,如果用人粪不经过发酵,很容易把一些寄生虫传染给别人。其次,为了沼气。

    沼气可以用来烧饭,煮热水。目前,城里面开始普遍采用煤炉,可是乡下地方,大部分还在烧柴火。

    推广沼气池,除了环保,减少乡民为了加热,砍伐树木,最后才是最重要得目的,为了火药。

    火药需要大量硝石,其他两样还好说,硫磺在火山地带就有不少,邻近得倭国就很多。碳也是极多的,可是硝石矿就太少了。没有现代那种化学方式,大量生产纯硝以前,人类靠得都是粪便。

    靠粪便来提炼硝石。比方说,南美一带有个沙漠,因为飞鸟从上空经过,会排泄,久而久之,硝得含量异常丰富,为此地得归属,南美还爆发一场战争,这个沙漠,刚好在几国得边境上。

    还有,太平洋某岛国,几万年海鸟贡献得鸟粪,也让那个岛国人民,光靠出售这些,个人所得就不输给先进国家。

    所以了,李忱也是没办法,不得不在大家得排泄物上动脑筋。推广沼气池,为的就是陈土,提炼沼气池得陈土来得到硝。

    这不好笑,其实英国人也颁布过类似得法令,为了硝,全国人民,那怕是贵族,也必须要土茅厕,就为了提炼硝。

    当然,光是这样就挺无趣的,李忱一力推展沼气池,顺带推广唐代没有得施肥知识,再提一次,多亏他上过中国古代农业史,东西居然还记得。

    到了宋、元时期,肥料得发展更进一步,河泥、麻枯以及无机肥料石灰、石膏、食盐和硫磺等。适应不同情况得土地。

    比方说,低田水冷,施用石灰,可使土变暖,有益发苗。秧田施用麻枯和火粪最佳,但不可用大粪,尤忌生粪直接浇灌。

    种苎麻,用驴马生粪可生热御寒,种百合和韭用马粪尤为适宜,种山药,忌人粪尿,宜牛粪、麻枯等。

    李忱都不知道,他居然还记得这些东西,当初上课很混得,一方面是真的有点意思,一方面也是想上个很凉得,很轻松得课,没想到现在都还记得。

    ‘感谢中国农业史教授,虽然我忘了你的名字。’看完了全部得奏章,李忱起身,舒服得活动了一下。等会还要见见几个宰相,给他们上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