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事业心
提前在京城六家影院上映的做法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这有点类似于饥饿营销,京城的观众对冯晓刚的新片抱有期待,想要先睹为快。 然而,影院只有六家,场次和座位有限,去晚了就没有票了,观众还要排队买票。 如此造成了一种供不应求的火热景象,其他人一看这部电影需要排队买票,那一定很好看,会跟风进影院看电影。 这种做法利用了百姓的从众心理,那么多人都去看这部电影,就算是烂片,我也要去看。 商家的宣传和炒作很多时候就是瞄准了大众的心理,从而推销自己的产品。 新闻媒体的报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可能不清楚只在这六家影院上映,他们看了报道,这部电影竟然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 这会影响到他们观影的选择。 八天时间过去,京城六家影院的总票房收入超过三百万,这六家影院不仅吸引了观众,收入相比往常增加了一倍有余。 这个票房成绩让林子轩对的总票房更为期待了。 对好梦公司和影院来说,这是双赢的局面。 媒体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较为正面,认为这是冯晓刚转型成功的作品,证明了冯晓刚不仅擅长拍摄娱乐片,也能把文艺片拍的这么深刻。 不过,同样有负面评价。 有影评人指出这部看似感人的电影中充斥着“伪道学”的陈腐气息。 这是指影片中有一些说教的成分,而且结局太过传统,在当下的社会里,出现婚外情之后,夫妻多以离婚收场。 通过妻子摔伤这个意外事件,让丈夫重新回到家庭之中,过于保守。 说这话的人显然不明白拍电影的难处,如果里让丈夫和情人最终走到了一起,那这部片子通过审查的几率不大。 这属于公然鼓励婚外情,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对于一部电影,圈内人和圈外人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那是因为圈外人是在看热闹,不理解圈子里的规则。 带着镣铐跳舞,还要能跳的好看,并不容易。 “别理那帮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这片子不错。”林子轩劝说道。 “我早就习惯了,拍贺岁片的时候他们说我没深度,拍文艺片的时候他们说我放不开,等哪天我放开了,他们又会说我收不住。”冯晓刚牢sao道,“反正总能找出问题来,这世上哪有完美的电影啊,就说,人家票房都到十亿美金了,不是照样有人找茬么?” “完美的电影永远是下一部,咱们继续努力,这才到哪儿啊,一场足球赛,连半场都没过,早着呢。”林子轩不以为意道。 “这倒是,忙完了这个还有其他的要忙,闲不下来。”张国粒深有感触道。 张国粒做完影片的宣传,还要忙着开公司和拍电视剧。 作为演员,拿到了国际电影节的男主角,获得了肯定,接下来他要忙事业了。 相对来说,张国粒是一个事业心很重的人,葛尤把主要精力放在演戏上,投资这些东西都是贺姐在做,他们不喜欢冒险。 冯晓刚介于两者之间,他既想着拍电影,又想着投资赚钱,兴趣较为广泛。 他的性格外向,好热闹,自来熟,健谈,爱咋呼事,基本上就是这么个人。 “我要好好休息一阵,拍了这部片子感觉就像是掏空了一样,不知道下面拍什么好了。”冯晓刚感慨道,“我是继续在文艺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还是回到老本行,接着拍贺岁片呢,迷茫啊。” “你就自我陶醉吧,拍文艺片你拍不过张亿谋,在娱乐片上还有机会。”张国粒鼓动道。 “那就是说我的强项还是贺岁片,可再那么拍观众不爱看了,还是得转型才行,现在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不好伺候了。”冯晓刚琢磨道。 冯晓刚总在琢磨观众爱看什么,用什么方式吸引观众,这是一个商业片导演的基本素养。 在全国的影院上映,影片中的京味变淡了,南方观众也能接受。
这是一种改变,为了适应全国的电影市场,影片虽然还是发生在京城的故事,张国粒在言谈举止间不时流露出京味的幽默,可总体来看,京味少了很多。 加上影片题材的关系,这部影片在南方的电影市场反响不错。 冯晓刚清楚想要在导演的路上走的更远,就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京味电影的小圈子里,他要让全国百姓都接受他的电影。 这么做会流失一些观众,那些就想看京味喜剧的观众会觉得没意思。 冯晓刚和张国粒的组合远不如冯晓刚和葛尤的组合好看,这些大都是京城的观众,每年看冯氏贺岁片习惯了,这个婚外情的题材显然不合他们的口味。 有所得就要有所失,没有人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估计上帝都不行。 随着各地票房数据的统计,前期的票房涨势明显,后期乏力。 前期是因为观众对冯晓刚新片的期待,还有在国外电影节拿奖,以及各种宣传,造成了一种观影热潮,形势一片大好。 到了后期,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口碑出现了分化,热情消退,自然后续乏力。 不过结果还不错,目前票房已经超过了两千万,估计下档的时候票房能达到两千五百万。 在国产电影的票房里能排进前三名了,这个数据再次证明了冯晓刚的票房号召力。 有媒体曾说冯晓刚离开葛尤就不行了,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只能说两人的合作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不能说冯晓刚离开葛尤就玩不转了。 他们两人是一种互相的作用,放在一起就起了化学反应。 票房的成功,除了冯晓刚和张国粒的组合,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预见,以后宣传在一部电影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