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不要胡闹
看着面前的二人,胡舟心底泛起些不太好的感觉。
郑浮生微征,从来人朱色燕雀官服上看,他们竟然都是刑部的。所以他不像在县衙一般藏着腰牌,刚准备说话,却听同来的另一人问道:“你是郑浮生?”
胡舟不好的预感愈发强烈。
在确认了胡舟与郑浮生二人身份,来人冷肃道:“有桩命案与两位有些牵连,请两位跟我回刑部。”
命案?
郑浮生第一反应就是栽赃陷害,他顿时道:“纵然有命案,不也该由明镜司缉拿凶犯,再交由刑部审理?怎么会由刑部拿人?”他语气里的怀疑不言而喻。
来人掏出刻有姓名的刑部腰牌,“二位既都是明镜司中人,此番命案,明镜司自然要避嫌的。”
已经没人会在意孙超的惊讶与懊悔了。避嫌?一房避嫌还不够,需要整司十二房都避嫌?这样的理由当然无法说服胡舟,“还请问二位大人,我和浮生与何命案有牵连?”
“方书的妻子方氏死了。”
是她,她死了?
“我们离开的时候她还活着,我的意思是,她是活着离开的,我们拜祭完方书才走。她的死和我们没有丝毫关系,我们也没有理由杀她。”郑浮生急道。
尽管郑浮生有些语无伦次,来人的口气并无更加恶劣,“所以是请两位回刑部协助调查,把事情说清楚,而不是缉拿两位。”
与郑浮生听他说完松了口气不同,胡舟不相信事情会如此简单,否则何须他们刚出县衙就来拿人,何须明镜司避嫌。但这些显然没办法与郑浮生这样一个少年解释。
如果再给胡舟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一定不会选择此刻乖乖束手就擒。
而明镜司显然不是主动避嫌的。
“那个新来的小子咱家不清楚,浮生会杀人?说破大天去,咱家也要与他们理论理论。”李公公怒道。
“想来只是照例问一问,掌事何必动怒。”司役宽慰道。
“放屁!问一问怎么不来明镜司,要把人带去刑部?”李公公自然比他一个普通司役,更懂其中的弯弯绕。
司役想了想,不确定道:“恐怕是因为浮生与胡舟都是我明镜司人,按照道理需要避嫌?”
李公公不屑道:“避嫌?一房避嫌还不够,需要整个明镜司十二房都一起避嫌?明镜司百十号人,谁还没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是不是曰后只要与司府扯上关系,明镜司就不用做事了?”与胡舟如出一辙的论调。
司役已不知该如何接话。
“还傻站着作甚,叫上冯仑,去刑部要人!”
去刑部要人!
王廷和进了明镜司这么久,这是第一等霸气侧漏的事,不免热血沸腾。是以找冯仑的时候,嚷嚷的很大声,很怕别人不知道,他接下来要去做什么。
但最终他与冯仑还是未能出门,因为副司督给李公公递了句话,不要胡闹。
因为副司督的态度,明镜司便真在旁人眼中避嫌了。
刑部幽森感比明镜司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寻常百姓感受不到,也有因三座司府只有明镜司有太监掌权的偏见在内。
虽不是公审,胡舟与郑浮生直接被带到了内堂。内堂一样设有公案桌椅,连通刑部大狱,四周摆满了刑具。郑浮生扫了一眼,其中过半的刑具他都知道名字与用途。
这样的环境,说只是协助调查显然缺乏说服力。
居中而坐的刑部左侍郎左巍,因为品秩问题,自然没有刻意对他二人和颜悦色的必要,“你们谁是胡舟?”
“回大人,是在下。”胡舟答道。
闻言,在左巍的眼神示意下,有徒隶上前,将郑浮生带到了另一间房。
内堂只剩了一干刑部官员与胡舟一人。
如果这个时候胡舟还意识不到问题,那穿越之前无聊时的宫斗与刑侦剧就全都白看了。
“你可认罪?”左巍威严道。
“不认罪是不是就要用刑了?”胡舟反问道,“可我背后的人想来不太能接受我的屈打成招。”显然不想真的受刑的胡舟补充道。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左巍意味深长道。
胡舟想了想,“你们有证据?”
“证据确凿。”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胡舟不屑。
左巍点点头,“老夫这些年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见得不少,知道不将铁证放到你面前,你们这些丧心病狂的狂徒,绝无良心发现,幡然悔悟的可能。”
胡舟皱了皱眉,“大人还是不慌下结论的好。”
首先丢到胡舟面前的是一份证词,证词包括了很多人,证实当天胡舟确实到过方书家。
“我那天去方书家查案,几具命案现在还悬而未决,想来大人应该清楚。”胡舟不无讽刺道。
“所以见到方氏一介弱质女流,便起了色心?”左巍顺势道。
“起色心?”胡舟问道:“她到底是怎么死的?”
“方氏试图反抗,你这畜生竟强暴了她,只是你已经得逞,为何还要残忍将人杀死?是害怕她揭露你丑恶的罪行?”左巍怒道。
胡舟此刻已经不止是愤怒了,而是一阵恶心,“我还是要说,无论大人说的如何天花乱坠,依旧需要证据。”
“稳婆已经确认,方氏死前受到过侵犯。”左巍冷厉道。
想到在后门遇到的苟顺,方氏没有受过侵犯才会奇怪,胡舟面上神色并无变化道:“如果只是这样,大人想让我认罪,恐怕还是要动刑才行。”
左巍冷笑不止,“本官就知道你这刁民不会认罪!来人,带人证!”
胡舟猛然抬头,看见来人,眼中迸出慑人的寒光。
证人正是苟顺。
与此同时,另一间屋子的郑浮生受到的待遇就比胡舟好多了。
“你再好好想想,你一刻也不曾离开过?”
在明镜司审犯人见得多了,被审还是初次,郑浮生多少有些害怕,认真想了想后说道:“除了去买白绫与元宝蜡烛,我一步也不曾离开过。”
看见他脸上的古怪笑意,郑浮生意识到,可能说错话了。
郑浮生微征,从来人朱色燕雀官服上看,他们竟然都是刑部的。所以他不像在县衙一般藏着腰牌,刚准备说话,却听同来的另一人问道:“你是郑浮生?”
胡舟不好的预感愈发强烈。
在确认了胡舟与郑浮生二人身份,来人冷肃道:“有桩命案与两位有些牵连,请两位跟我回刑部。”
命案?
郑浮生第一反应就是栽赃陷害,他顿时道:“纵然有命案,不也该由明镜司缉拿凶犯,再交由刑部审理?怎么会由刑部拿人?”他语气里的怀疑不言而喻。
来人掏出刻有姓名的刑部腰牌,“二位既都是明镜司中人,此番命案,明镜司自然要避嫌的。”
已经没人会在意孙超的惊讶与懊悔了。避嫌?一房避嫌还不够,需要整司十二房都避嫌?这样的理由当然无法说服胡舟,“还请问二位大人,我和浮生与何命案有牵连?”
“方书的妻子方氏死了。”
是她,她死了?
“我们离开的时候她还活着,我的意思是,她是活着离开的,我们拜祭完方书才走。她的死和我们没有丝毫关系,我们也没有理由杀她。”郑浮生急道。
尽管郑浮生有些语无伦次,来人的口气并无更加恶劣,“所以是请两位回刑部协助调查,把事情说清楚,而不是缉拿两位。”
与郑浮生听他说完松了口气不同,胡舟不相信事情会如此简单,否则何须他们刚出县衙就来拿人,何须明镜司避嫌。但这些显然没办法与郑浮生这样一个少年解释。
如果再给胡舟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一定不会选择此刻乖乖束手就擒。
而明镜司显然不是主动避嫌的。
“那个新来的小子咱家不清楚,浮生会杀人?说破大天去,咱家也要与他们理论理论。”李公公怒道。
“想来只是照例问一问,掌事何必动怒。”司役宽慰道。
“放屁!问一问怎么不来明镜司,要把人带去刑部?”李公公自然比他一个普通司役,更懂其中的弯弯绕。
司役想了想,不确定道:“恐怕是因为浮生与胡舟都是我明镜司人,按照道理需要避嫌?”
李公公不屑道:“避嫌?一房避嫌还不够,需要整个明镜司十二房都一起避嫌?明镜司百十号人,谁还没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是不是曰后只要与司府扯上关系,明镜司就不用做事了?”与胡舟如出一辙的论调。
司役已不知该如何接话。
“还傻站着作甚,叫上冯仑,去刑部要人!”
去刑部要人!
王廷和进了明镜司这么久,这是第一等霸气侧漏的事,不免热血沸腾。是以找冯仑的时候,嚷嚷的很大声,很怕别人不知道,他接下来要去做什么。
但最终他与冯仑还是未能出门,因为副司督给李公公递了句话,不要胡闹。
因为副司督的态度,明镜司便真在旁人眼中避嫌了。
刑部幽森感比明镜司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寻常百姓感受不到,也有因三座司府只有明镜司有太监掌权的偏见在内。
虽不是公审,胡舟与郑浮生直接被带到了内堂。内堂一样设有公案桌椅,连通刑部大狱,四周摆满了刑具。郑浮生扫了一眼,其中过半的刑具他都知道名字与用途。
这样的环境,说只是协助调查显然缺乏说服力。
居中而坐的刑部左侍郎左巍,因为品秩问题,自然没有刻意对他二人和颜悦色的必要,“你们谁是胡舟?”
“回大人,是在下。”胡舟答道。
闻言,在左巍的眼神示意下,有徒隶上前,将郑浮生带到了另一间房。
内堂只剩了一干刑部官员与胡舟一人。
如果这个时候胡舟还意识不到问题,那穿越之前无聊时的宫斗与刑侦剧就全都白看了。
“你可认罪?”左巍威严道。
“不认罪是不是就要用刑了?”胡舟反问道,“可我背后的人想来不太能接受我的屈打成招。”显然不想真的受刑的胡舟补充道。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左巍意味深长道。
胡舟想了想,“你们有证据?”
“证据确凿。”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胡舟不屑。
左巍点点头,“老夫这些年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见得不少,知道不将铁证放到你面前,你们这些丧心病狂的狂徒,绝无良心发现,幡然悔悟的可能。”
胡舟皱了皱眉,“大人还是不慌下结论的好。”
首先丢到胡舟面前的是一份证词,证词包括了很多人,证实当天胡舟确实到过方书家。
“我那天去方书家查案,几具命案现在还悬而未决,想来大人应该清楚。”胡舟不无讽刺道。
“所以见到方氏一介弱质女流,便起了色心?”左巍顺势道。
“起色心?”胡舟问道:“她到底是怎么死的?”
“方氏试图反抗,你这畜生竟强暴了她,只是你已经得逞,为何还要残忍将人杀死?是害怕她揭露你丑恶的罪行?”左巍怒道。
胡舟此刻已经不止是愤怒了,而是一阵恶心,“我还是要说,无论大人说的如何天花乱坠,依旧需要证据。”
“稳婆已经确认,方氏死前受到过侵犯。”左巍冷厉道。
想到在后门遇到的苟顺,方氏没有受过侵犯才会奇怪,胡舟面上神色并无变化道:“如果只是这样,大人想让我认罪,恐怕还是要动刑才行。”
左巍冷笑不止,“本官就知道你这刁民不会认罪!来人,带人证!”
胡舟猛然抬头,看见来人,眼中迸出慑人的寒光。
证人正是苟顺。
与此同时,另一间屋子的郑浮生受到的待遇就比胡舟好多了。
“你再好好想想,你一刻也不曾离开过?”
在明镜司审犯人见得多了,被审还是初次,郑浮生多少有些害怕,认真想了想后说道:“除了去买白绫与元宝蜡烛,我一步也不曾离开过。”
看见他脸上的古怪笑意,郑浮生意识到,可能说错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