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书院传说在线阅读 - 第五十一章、杏坛对诵书(上)

第五十一章、杏坛对诵书(上)

    “二师兄,我发现张道孙,跟你一样,都是,”慕容容若笑看了一眼马浪尘说:“蔫儿坏。”

    马浪尘摸了摸鼻子,不知道是承认,还是否认。

    “在下房延祐,请聃心兄指教!”汪旺被羞辱之后,愤愤地坐下,另一个学生遥遥一拜,自报姓名,显然,连嵩阳书院的学生,对汪旺也不怎么有好感。“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巳。《墨子·尚贤》。”张道孙应声而接。

    两人的这一段诵读,其实是在阐述墨子的尚贤思想。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房延祐又说一句。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十九章》。”张道孙紧接一句。

    《道德经》这一章,是老子的思想主张,即反对崇尚圣贤,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房延祐引用这两句,显然是有意的,墨子尚贤,老子不尚贤,他想问这两种主张,孰优孰劣。

    “韩非子主张:君无为,法不无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公孙鞅也曾云: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张道孙引用韩非子的思想,以及公孙鞅的话,告诉房延祐,尚贤或者不尚贤都未必是最好的,只有尊法依法,只要强国利民,就是最好的主张。

    “谨受教!”房延祐遥遥一礼,坐下。房延祐也是聪慧之人,他也听明白了张道孙的意思。

    “聃心这一回答,很好!”马浪尘对身边的慕容容若说,“没成想,他会用法家的思想来回答这人的刁难。这书呆子不是一向主张‘仁’吗?今天怎么转变了性子?”

    “也许是因为他觉得,外儒内法,在大政方针上,法家比儒家尚有优势。此人带有问道的意思,他不想误人。”慕容容若回答。

    “没想到,你竟然是他的知己!”马浪尘撇着眼睛看了一眼慕容容若,这说话的语气,不太像他平时的语气。

    慕容容若对他温柔一笑。

    “聃心兄,在下辛元植,说到法家,在下顺势而问之。”有一人拱手行礼,问道:“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

    “故智者所以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离也;骨rou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把法看成了国家的根本,是维系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可靠保证。慎到认为,有了法,就要真正以法治国,不能只是摆设。他说:“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慎子·君臣》”张道孙回答。

    此句是慎到“抢法处势”的主张。法家三派,法、术、势,慎到主张重势,即只有君主掌握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

    “君之所以尊者,令。”辛元植接着诵出第二句。

    “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出自申不害的《申子》。”这一句倒是很短,张道孙还是非常认真地回答。

    申不害是法家术派的代表人物,申不害的主张,并不是不讲求“法”和“势”,相反,他很明白权势,是君主的本钱,而“法”是公开的,对于臣民的行为准则,因此提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这样的“法”的主张。申不害的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

    “请问: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这句出自哪里?”辛元植这次并不是诵读,让张道孙接,而是直接问。

    “《商君书》,兄何有此问?”张道孙也纳闷了。

    “原来真的出自《商君书》,”他小声嘀咕一下,目露喜色,问道:“不知道聃心兄,是否读过《商君书》?”

    “《商君书》二十九篇,篇篇在心头。”张道孙当然会背诵《商君书》,吕不韦墓盗墓,就有一本《商君书》。

    “啊,不知,不知,可否让在下抄写一遍,在下感激不尽。”那人一脸兴奋又期待地看着张道孙。

    张道孙回头看了一眼华君儒,华君儒拿起放在之前张道孙坐的位置上,放着的名曰“书箧”的黑匣子,递给张道孙。张道孙打开“书箧”,拿出一卷书,言道:“这是一卷完整的《商君书》,并有我对法家三派的浅薄见解,以及后世一些法派思想的得失批注,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就送给你了。”

    “如此,多谢!”那人给张道孙行了一个师礼,张道孙坦然受之。此一卷书,确实当得起这个师礼。

    “聃心已经有了夫子的风范了。书院的精神之一,便是传承,他做的很好!”马浪尘夸赞他。

    辛元植坐下后,拓跋善见起而拜,说:“请师兄指教。”

    “我很看好这小子。”马浪尘对身边的慕容容若说。

    “为什么?”

    “为人,最重要的是气度。别看他年龄小,这一群人当中,能超过他的,不足五人。”马浪尘解释。

    “请教师兄‘三十六计’。”拓跋善见没有背书,而是直接问“三十六计”的内容。

    “三十六计”成书是在明末清初,而第一个提出三十六计这一词语,是南朝宋的将军檀道济,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越,他结合自己一生的征战经验,以及从古至今兵法战策中,归纳总结了三十六个词语,来说明这三十六计。

    “哦?师弟这个问题问的好!当年檀公确实总结过‘三十六计’,不过,此‘三十六计’并没有往外流传,只有他的亲随、将军、朋友偶尔得知一二。他却把‘三十六计’写入《檀公论战》,留给了自己的子孙。”张道孙讲述檀道济这段秘史,是有一次在“藏书洞”“兵策”书架上,看到的这本书,问了九夫子这部书的来由,九夫子讲给他的。

    然后,张道孙说了《三十六计》的全部内容:“三十六计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rou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这小子确实不简单,”马浪尘说道:“别人都读诸子百家,唯独他,开口问的就是兵法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