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商议(三)
“还有吗?”王裕洵开口询问道。“呃?差不多了吧。”王姒宝想了想,突然想到差一点把正事给忘了。于是赶忙道:“我其实这两天想的最多的反而是三哥你这块儿势在必行的吏治改革。”王裕洵点头道:“嗯。就像当年我参加会试考试时出的那道会试题。我和爹爹在来的路上讨论的最多的也是吏治改革。”“那你和爹爹是如何想的?不要光指着我说。我在这方面的眼界必定没有你们那么宽。”王姒宝知道自己属于纸上谈兵的选手。她的很多想法大多来源于现代发达的资讯,还有就是小说和电视。但关于改革在她的历史认知里,只要关于什么变法的好像发起者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但是一提到历史进步好像又和这些变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王姒宝的印象中,第一个变法应该是商鞅变法,后来还有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三个人当中商鞅被五马分尸了,王安石辞官隐退,张居正还能好些,最起码其在位期间受到的待遇比较好,但是在其死后,差一点被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这其中尤其以王安石变法最出名。张居正的变法最为成功。说到王安石的变法主要是因为国家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富豪隐瞒土地导致国库税收锐减、财政赤字。另外,外面还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威胁。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和当时的宋神宗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变法。他提出了像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等等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但是他却因为触动了地主土豪与官僚集团的利益,最后导致变法失败。而究其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吏治问题。他有好的政策,但是下面的人不给力,个个拖后腿,把好好的政策硬是弄成了给自己敛财的工具。其实现在韶国处的形势也十分不乐观。韶国地处北方,农民耕种的时间比雍国要短。韶国地广人稀,荒山、荒地比较多。好一些的土地也都集中在不用税收的权贵手中。外面同样有来自定国的威胁和蛮疆的不定期sao扰。现在又处在人才凋零、青黄不接、政权交替的时候。因此,改革势在必行。估计自家公爹也是看好自家三哥年轻,有冲劲的特点,才会亲自选了他当丞相。而自家三哥将来要想成为一代名相,让韶国在他手中发扬光大,首先就是借此机会实施吏治改革。尤其是目前一切形势对他还十分的不利,他手下连一个能够支配的人都没有,那么,即使有自家公爹一个人的支持也没用。而张居正相比较而言实施改革成功的基础恰恰就是吏治整顿的很成功。几乎达到了上行下效。他所制定的政策即使在万里之外,也有人去实施。“这个我是这样认为的,吏治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王裕洵总结道:“第一,整个朝堂盘根错节,缺乏考核和晋升体系,多靠论资排辈和拖门找关系晋级。第二,没有人去关注官员的能力问题。一旦这人被封了某个官职后,不管其能力如何,很少有被免官的。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极有可能不得其门而入。第三,和第二点有关,就是只任用,没有惩罚措施。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官员不作为。只要他们不犯大错,就能在自己的官位上安安稳稳待一辈子。甚至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会因为论资排辈的原因而得到升迁。第四,官官相护、体质腐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吏治。”“这个问题不光出现在雍国,就是韶国、定国还有其他几个国家都一样。”王子义补充道。王姒宝笑了笑,道:“岂止一朝一代,恐怕历朝历代都一样。”“我记得当年我在会试上根本就没怎么答这道题。但是后来咱们都看过宝妹写给溪哥儿的答案。”王裕洵说到这里看了看王姒宝。被点到名的王姒宝立马回答道:“我当时好像说实施吏治改革的时机十分重要。而且最好要试点进行吧。”“对,正是这一点启发了我。你说过吏治改革最好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最好。那时人人只想着要如何保住自己现在的官职,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出来挑事,以免惹火上身。”王姒宝那时想的东西还不是很完善,但大体思路就是这些。于是十分不好意思道:“我那时还小,当时思考的时间也有限,所以还有很多东西想的不完善。”“我当时的想法和你差不多,可你当时才几岁?”说到这里,王裕洵都感到惭愧。那时自己还为了与状元之位失之交臂而伤感了好久,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还真的是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涉世未深啊!王姒宝能说那是因为自己是伪萝莉吗?“我认为现在在韶国正是处在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施吏治改革。”王裕洵继续说道:“第一,现在差不多就是处于改朝换代的时机。第二,摄政王比较有远见,会支持吏治改革。第三,现在朝堂上空出来的位置比较多,正好可以用来调整官位,也好用来填充能为我们所用之人。我们也好借此机会,挽回目前对于我们不利的局势。”“说说你的计划吧,三哥。”见王裕洵信心满满,王姒宝便知道,自家三哥早已经有了主意。“第一,开恩科,招揽新的人才入朝。第二,就像我和爹一样,招揽其它国家的能人、贤人。第三,对现有人员进行考评,能者居之。让不作为的人该让路的让路。第四,完善奖惩政策,该罚的罚,该奖的奖。第五,不管是谁,新到一个职位,都像你詹事府认命女官一样,有个试用期。如果符合要求就留用,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让其换位置或者免职。我和爹能想到的,大概就是这些,宝妹你还有什么能补充的没有?”没想到自家三哥消息还挺灵通,连自己詹事府的事都打听到了。王姒宝想了想后补充道:“我觉得很多官员在到一个新职位的时候,最初都是想要当一个好官。一旦他在一个职位上待的久后,便会对这个职位上的事情了如指掌。久而久之就生出了各种不好的思想出来。就像咱们当初去奉北郡遇到的那些人。尤其是徐伯阳,他最初也是想要当一个处处为民的好官,只是后来为了所谓的报恩做了许多的错事。现在想来,如果当初他能早早离开临阳县也许他还能继续当一个好官。所以,我觉得必要时,给一些重要的职位定一个任期。通常是四年或者五年。在这个任期结束后给众人进行一次综合考评。有些关键的岗位,最好让他们定期调换一下职位。在这个调换职位的过程中下一任还可以对上一任做一个监督。这样上一任就不会将事情做的太过头。这也算是一种监督。”王裕洵点点头道:“嗯。这个我觉得很有必要。”王姒宝又继续提议道:“三哥可以对现有任上的官员进行一次考核。比如户部的可以考核查账的能力。假如户部官员都不会查账,全都指着下面的人去做,那很容易被下面的人所蒙骗。那他当这个户部官员可就不称职了。刑部的官员当然考核刑法,另外,还要抽取一些卷宗考核他们断案的能力。再有工部,最直接考核他们对韶宫的修缮问题。韶宫经过年前宫变,有很多地方都破败不堪。正需要修缮。但这其中要真的按照工部前些日子上的奏折来看,花费的银两水分可就太大了。而且,最不切实际的是,韶宫目前就小皇帝一个主子,修那么华丽,修那么完备有什么用?至于吏部,你完全可以考核他们吏治改革的问题。”王姒宝的这个建议,直接衍生出了之后韶国第一次在职公务员的考试。王姒宝当然还想到了一些关于土地和税收改革等大事,但现在一来,她的想法还不成熟。二来,王裕洵和王子义还没有在韶国站稳脚跟。所以一切都需要慢慢来。而且,她手中还有大量的荒山、荒地需要开发。这也是一件关系到韶国今后发展的一件大事。随后的几天,王子义和王裕洵开始加班加点的干活。他们给朱永宏上的奏折中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列了一个个大纲出来。果然得到了朱永宏的大家赞赏。为了支持他们父子二人的工作,朱永宏安排了大量人手协助他们。这个时候无论是延续王子义从前领导实施的科举制度改革也好,还是实施王裕洵提出的吏治改革也好,有个最好的前提是,现在满朝文武余下的这些人几乎都是朱永宏的人。虽然他们对于王子义和王裕洵可能还很不赞同,但是看在朱永宏的面子上,他们也不敢说个“不”字。